查看原文
其他

陈平原:我们检索的能力越来越强,思考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本文节选自2013年5月3日,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在北大图书馆的讲座:“读书是一件好玩的事”。陈平原教授认为:现在很多人不再读书了,是查书,检索成了他们最大的能力,而对阅读时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太关注了。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得到的东西不是读来的,是靠强大的检索功能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读书的一些很重要的功能,比如自我修养已经没有了。


检索的能力越来越强

思考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文 | 陈平原


这十几年来,网络的力量越来越大,城市面貌、文化欣赏、生活方式、心理距离都日新月异了。年轻人容易志得意满,可我觉得这中间存在某种危险,包括读书、包括思考、包括表达。


我的一篇文章引起很大的争论,本来的题目是《当阅读被检索取代,修养是最大的输家》,大概意思是说现在很多人不再读书了,是查书,检索成了他们最大的能力,而对阅读时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太关注了。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得到的东西不是读来的,是靠强大的检索功能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读书的一些很重要的功能,比如自我修养已经没有了。

 

我想说的是读书被网络阅读取代以后的一个问题:发散型的思维。很多人一边读书、一边听音乐、一边喝茶、一边聊天,古人读书要有精神,要坐直,现在已经没有这个状态了。过去的人一个月甚至一年只钻一本经书,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抠,所以他的思维很容易集中。而今天的人,东西南北串。学生思维的特点是很活跃,他们什么都知道,但是也什么都不深入。


Assemblee Nationale Palais Bourbon, library

 

思考是有维度的,以前的维度是时间的维度,现在的维度是空间的维度。


我们以前的思考是古代怎么样?现代怎么样更多的思考维度是时间性的,就是考虑这个事情是如何演变的。而今天的思考维度是空间性的,是美国怎么样?法国怎么样?非洲怎么样?南极、北极、海南、桂林随便地跳,这种思考是缺乏深度的,是没有历史感的。所以我才会说今天的人大多数是“知道分子”,而不是“知识分子”,因为人的知识相差不大。

 

以前到外地,人家会问我北京有什么消息,现在没有人问我这个问题了,因为消息传播很快,一秒钟内大家都知道了。


知识在平面化,大家读的是同样的书或者是同样的信息,然后思考都在同一个层面,这影响到我们思考的深度,很难再集中精力用心地琢磨一件东西。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记忆力的衰退。


有人说是我年纪大的原因,但我觉得不完全是。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把记忆力交给了电脑,那么将来有一天有外星人入侵把电脑给毁了,文明将倒退五百年。不知道诸位怎么样,我现在有时候上课写板书,有些字突然间写不出来,这让我很伤心,我还是教授,教了几十年的书,都有这个问题,我们到了什么状态?我不知道诸位是不是有这个感觉,当我们过于依赖一种外在的东西时,智商会下降。

 

我生活在一个过渡时代,我在书籍时代长大,又赶上了数字化时代,我两边都能理解,可是下面几代人,他们完全在数字化时代生活,他们能理解书籍吗?他们在书籍的阅读中能得到美感吗?这是我关心的问题。

 

我跟大家说,检索其实很容易,今天的阅读,甚至博士论文的写作,大都靠检索。书不是一行一行读下来的,是检索出来的,表面上整理的材料很丰富,东方的、西方的、古代的、现代的,资料很丰富,但我一看,机器的味道很重,因为你是检索的,不是上下文这么找出来的。

 

诸位,在一本书读完以后摘出两句话和检索出两句话完全是两回事情。今天我们检索的能力越来越强,而思考的、阅读的能力越来越弱,坐下来读完一本书对今天的学生来说不太容易,你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很不容易,很多人已经养成不能读完一本书的习惯,看一下目录、前言、后记,就过了,所以很多人只记得一些梗概,而没有办法再阅读。


可是人文学科本来就不是一个实验的艺术,它天生就有阅读、表达、说服别人的功能,这就是人文学科的特点,而这些功能如果没有了会很麻烦。


Stockholm Public Library

 

在我看来,那些渊博的、玄妙的人文学,比如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艺术等等,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压舱石”。


行船的人都知道,出海必须有“压舱石”,否则很容易翻船,“压舱石”使得这艘船不会随风飘荡,“压舱石”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你经受风浪的程度。而且这些“压舱石”不一定时尚,不一定与时俱进,某种意义上的保守是对突飞猛进的时尚潮流的纠偏,能保证这艘船不会因为某个时代、某个潮流、某些英雄人物的一时兴起或胡作非为而彻底颠覆。

 

我们不能保证人类文明永远在正确的指导下前进,不能保证时尚永远正确。时尚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走了弯路,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我们走过那么多的弯路才走到今天。任何一个时候,过分地强调潮流、革新都不是好事情,保守是前进中的另外一种力量。

 

某些知识没必要与时俱进,它必须要保守,留下来让人类文明在左冲右突、寻寻觅觅的过程中有个基轴不会变,这是人文学的意义。相对来说,社会科学和人文学不太一样,所以我才说,新知识、新技术、新生活不断涌现这很可喜,但请记得对传统保持几分敬意。

 

Augusteerhalle in the Herzog 

August Bibliothek

 

读书是很平常的事,别说得太崇高,那样效果反而不好。关键是养成阅读的习惯,然后与时俱进,不断自我调整。


古今中外谈读书谈得最好的就是朱熹。朱熹老先生八百年前对于读书的说法,今天看来其实还是很切中时弊。我选几句他说的话与大家分享。

 

“今人所以读书苟简者,缘书皆有印本多了。”书印得多了,读书很容易了,所以大家读书越来越粗。

 

“今之学者,看了也似不曾看,不曾看也似看了。”

 

“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他说读书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看人文字,要当如此,岂可忽略!”

 

这样读书才有用。这样的读书,今天已经被各种轻松的阅读取代了。当然时代不一样了,但是八百年前那个阅读的状态还值得诸位思考。

编辑:青柠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