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的教育,需要回归常识

李一诺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来源:奴隶社会(id:nulishehui)


回顾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就知道,在基础教育阶段,你有一个喜欢的,让你觉得安全的老师,对学习的促进效果是巨大的。


这不仅是个人体验,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证明也证明,对学习效果影响最大的,是学习者和周围人之间的,有爱和支持的关系。


文:李一诺,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什么是好教育?我自从做了妈妈,后来又涉足教育,就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这个问题。


      就像学所有东西一样,一个人形成自己观点,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


      一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就是觉得好像没啥复杂的啊,这么多专家,研究,这么多学校,什么是好,标准不是很简单么?


      后来到了第二个状态,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开始学习,看各种书,开始深究,发现很多我们自以为的,事实却并不是这样的。


      今年二月份第一次去芬兰,在这个被全世界教育者视为“圣地”的地方,又发现好的教育其实很简单。于是就到了第三个阶段。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为什么说好的教育体系其实很简单,因为无非是回归常识,或者说是“第一性原理”。如何才能有好的教育体系呢?无非四条:


1)优秀的人愿意从事教育行业;


2)有教师培养体系,使得优秀的人可以得到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然后投入教育实践;


3)因为教育不是生产,是生成性的,所以教育和学校体系需要高信任,低管控,多元化,让教育者可以成为有效的创造者;


4)社会资源可以有效地进入教育,让社会的先进认知和基础教育结合,才能真正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


      因为教育是公共事业 ,所以上面这个体系建立的基础和前提,是政府真实有效的投入和政策保障。


      我们论投入,其实并不太差。中国的教育投入是 GDP 的 4% 左右,芬兰是 6.8%。但是论效果,差得远。为什么呢?我想我们的问题,是没有在上面几条根本问题上进行深入思考,把心思都花在了不该花的地方


      转看芬兰,绝大部分是公立学校,但也有私立学校,我就问,私立学校的学费是多少呢?人家很不解地看着我。说私立学校对学生也是免费的啊!政府是给办学人钱来办私立学校,受教育是所有孩子的权利,不能对孩子收费的。


      但在中国,大家显然不是这么认为的,教育已经成了巨大的生意机会。所以大家看到的新闻是某某1对1联合 CCTV1 精彩呈现的《开学第一课》,明明是某某1对1花了大钱赞助,新闻稿上写的竟然是“与《开学第一课》联手,是某某1对1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传播优秀教育理念的体现”。好像他们做了多大牺牲在“承担社会责任”做公益似的,真是让人笑掉大牙。


对比芬兰的休息时间,孩子在外面玩儿


      其实 8 月份还有这样一条大新闻:某市教委与某未来宣布围绕“教育信息化 2.0 建设”进行长期战略合作。一个教辅机构和倡导减少课外辅导的教委长期战略合作,是什么逻辑?如果不是利益,是什么呢?


      我吐槽过“哈佛北大精英”创立的某教育机构,赫然在机场航站楼做满了广告。北大是什么,国之重器!如果还去了哈佛,回来不是想的怎么改变世界,推进教育变革,而是搞 1对1 辅导的生意,还气宇轩昂,让人实在无语。


      这次,福布斯搞的“30 under 30”(30 岁以下 30 位俊杰榜单)评选了 600 多人。其中教育板块入选的就有这个教育机构的总经理,有意思的是,评选人之一就是该教育的董事长,基本的避讳利益冲突都没做 ,觉得遮掩一下也没必要了,作为一个企业人,职业操守在哪呢?


      我不仇恨商业,商业的本质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教育是一种公共服务,这些乱象的出现,是因为我们的导向 — 都把教育做成生意。而退一步看,其中最亏的,其实是政府。


      为什么呢?首先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培养师范生,进入公立体系。因为体系自身的问题,这些老师成为各种教辅机构的雇员。所以国家的师范体系是给这些企业免费培养人才,这一方面造成公立体系人才缺口、压力巨大。


      另一方面,这些教辅机构生意越来越大,个别机构的市值早就超过了千亿,还一直在涨。


      这还没完。因为这种教育困境,靠机构的辅导班,是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来的,我们缺芯片,需要产业升级,其中需要的人才,因为自己培养不出来,要花大价钱挖,或者花更大价钱买技术,又是一笔巨大的投入。


      而最终教育搞不好,误国误民,出现的问题,还是要政府买单,就不知道亏到哪里去了。


      所以教育不好的后果,从小里讲,是我们的孩子没有受到与这巨大的资源投入相对应的优质教育,成就有成效的人生;往大里讲,是造成巨大社会投入背后的低成效甚至是浪费。


      看看美国、芬兰的孩子们受的教育,把他们八九岁孩子可以做的事,和我们同龄的孩子比,结果一目了然。凡是对中国有感情的人,很难没有危机感。


      我就讲一个小细节,芬兰的课间休息时间,教学楼是要锁门的,所有的孩子,必须出去在外面跑。芬兰的学校并没有 200 米或者 400 米跑道,这要按照咱们的办学要求,都是不符合办学规定的,但他们的学校可以设计大量的体育活动,孩子非常活跃和健壮。


芬兰的课间休息时间,孩子在外面玩儿。


       而我们正相反,一方面要求有漂亮的跑道,一方面要求孩子课间不许下楼,甚至不许跑。大跑道孩子根本很少用得上。一个是逼你跑,一个是禁止你跑,这样截然不同的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同龄孩子,以后谁更有竞争力呢?如果教育不改,长远来看,不夸张地说,会葬送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当然我知道,国内的学校不让孩子跑,是出于安全考虑,一方面我们孩子多,另一方面,如果孩子真撞到了,的确会有家长投诉。


      但跳出来看这个解决方案,是不是思路很可笑?因为我们无法解决自己成人体系的问题,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在孩子在最应该奔跑打闹的年龄,禁止他们跑。类似这样的死结,在教育里有太多。出现一个问题打一个补丁,最后学校成了一个怪物。 


      解在哪里?


      看中国的教育,各种盘根错节,利益纠葛,往往让人有巨大的无力感。但偶尔喘息,有时候会想,其实搞好教育也不难,无非是要回归常识,回归本质。需要顺着这个思路解扣,那就追问一下本质和常识。


      首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一个孩子找到适合他的生命成长方式。所以家长和成人要做的,不是灌输者、服务购买者,而是成为赋能孩子的生命教练。


      那什么是好的学校?好学校,就是让学习有效发生的地方。所以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其实不用看那些高大上的网站和理念,我总结过三点:


1. 孩子觉得学习是乐趣,是内心充盈的学习者;


2. 教师是有充分职业支持的创造者;


3. 家长是终身学习的同行者。


      如何构建一个好学校?其实核心不是课程,也不是“名师”,而是构建“环境”,这个环境里包括“空间环境”,但更重要和核心的,是“人的环境”。


      我们的教育,往往强调课程、硬件这些“干货”,而教育里最重要的,其实反而不是“干货”。


      回顾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就知道,在基础教育阶段,你有一个喜欢的,让你觉得安全的老师,对学习的促进效果是巨大的。而且这不仅是个人体验,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证明也证明,对学习效果影响最大的,是学习者和周围人之间的,有爱和支持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有太多教育里的做法是舍本逐末,在伤害孩子。


      我们对孩子进行惩罚,认为这样就可以让他们“记住”;我们给孩子“排名”,认为这样就可以让他们“被激励”,这些都是反教育的做法,因为这种行为构建的是一个不安全的,恶意的关系。这些关系给孩子留下的创伤,在孩子长大以后是早晚会显露出来的。

 

      如何构建这样一个环境?


      核心是尊重,真正意义上的,而不是礼节上的尊重。而且首先是成人之间的尊重,成人之间没有尊重,对孩子的尊重肯定是假的。


      被尊重的成人,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被尊重的孩子,脸上是带笑的,眼睛里是有光的。有光的孩子是幸福的。因为最终,教育不应该只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应该是美好生活。



       在中国想做回归常识的教育,很难,很累,会让人觉得每天都在逆水行舟。如果我去搞个英语或者出国培训,会容易太多。想做正确的事,却发现你往往是另类。想过放弃么?说实话,经常。但是每当看到孩子们的快乐和眼里的光,一瞬间又觉得都值了。


      我和朋友聊天,是靠这点动力支撑着。朋友说,一句“就靠孩子们的快乐支撑着”,道出多少无奈。我一下子没忍住,掉了眼泪。


      最后,和大家分享Mika Tirronen,前芬兰驻华科学与教育参赞参观了一土的感受:


其实没有所谓的芬兰教育,我们和一土做的,都是回归常识的教育。


编辑:小皮



本文来源:奴隶社会(id:nulishehui),不端不装有趣有梦,听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说自己的故事。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