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晒秋:幸福就是要晒出来!

赵征南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晒”,多么带有怀旧意味的一个词。它是童年午后放肆的阳光,是窗台边懒洋洋的汪汪和阿咪,是妈妈撑起晒衣杆晾起的大棉被,散发出暖烘烘的太阳味。


而对古居深山的篁岭村民来说,每当秋意渐浓,他们都要捧出层层叠叠的簸箕,将红的辣椒,黄的皇菊,橙黄的孔雀草,一一晾晒在秋日里。他们最喜欢这秋天的阳光,晒得日子红红火火, 亮亮堂堂,幸福,就该这样晒出来。


      “秋忙秋忙,绣女也要出闺房”,在中华广袤大地,秋阳下的场院上、马路边,一床床谷簟、一张张塑料布,无不铺满五谷晾晒,以待冬藏。在古徽州南麓、如今的江西婺源一带,一些徽文化村落更是创造出“挂”在山坡上的晒秋景象,其中又以“篁岭晒秋”最为出名。


      那真是一幅幅秋日最美丽的景致。



一不小心的天然调色盘,一见倾心的晒秋


      晒,暴也。秋,禾谷熟也。当晒和秋在篁岭走到一起,便形成了一幅令人叫绝的画面——一盘盘红辣椒、金稻谷、黄玉米、白豆、绿豆、黑豆……与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屋脊高挑、三雕精致的徽派古建筑,相映成趣。


      篁岭,位于婺源一处600米海拔的山上。村落依山而建,100多栋白墙黑瓦老屋拾级而上,仿佛身处一个巨大的漏斗边缘,颤巍巍挂着。可它们却又稳稳当当地,年复一年,托住古村百年沉甸甸的秋色。


      立秋一过,秋阳便将这些老屋唤醒了。家家户户,在屋顶上搭好长长的木架,再搬出一个个圆圆的竹匾,齐刷刷开始晒秋。


fzfowen 摄


      山里种的,地里长的,赶上什么就晒什么。红的辣椒,黄的玉米,绿的豆角,紫的茄子,还有稻谷,南瓜,芝麻……一年一年,循环往复,恨不得把整个秋天的收获都晒出来。

 

      深吸一口气,漫山遍野作物的芬芳沁入心脾,盘桓着,仿佛万物同太阳之间那亘古悠长的呼唤和应答。


西西 摄

 

      600多年前,篁岭先人在这处不为人知的山崖上扎根,用一个个五彩斑斓的圆簸箕,把日子晒得如火如荼。多年后,世人才惊叹,华夏最美的秋色,原来一直在此处兀自灿烂着。


乐自怡然自乐 摄



      篁岭晒秋,是大块张力四射、五彩缤纷的丰收图画,是喜悦,是富庶,是妩媚,是热辣。村民们日出晾晒,日落收藏,有什么晒什么,晒的都是他们劳动的成果,丰收的喜悦。


      色彩最浓烈的,当属红辣椒。坐在长凳上切辣椒的老婆婆,将两三个辣椒并拢按在刀板上,一刀刀切下,辣椒圈迸着籽儿堆成小山,像一枚枚红扣子,水滋滋,鲜润润,空气中顿时激荡出一股辣辣的气味。


fzfowen、西西摄影作品


      最明亮的颜色,要数皇菊。这种长在篁岭梯田处的小花,被农人采下,一朵朵码在簸箕上,如同一玫玫小太阳,弥漫着清香。


      当地人喜欢把晒干的皇菊泡成花茶,入口的丝丝香、甜、润,是独属篁岭最质朴的滋味。


xinxin061 摄


      走过村落,还会看到每一户农家院落里,一串串玉吊坠似的玉米、白菜,簸箕上切得层层叠叠的南瓜片。阳光满院,空气中弥漫着作物的芳香,人们忙前忙后,言谈举止却透着一股闲适自得。


晒秋的准备,从看天气预报开始


      在篁岭村村口,68岁的篁岭村村民曹秀云头戴红色头巾从梯田走来,背篓里已装满了红辣椒。


      今早,得知最近几天除了偶尔有短时阵雨,其他时间都是艳阳高照后,她在雾水退去后立即走进梯田,摘收辣椒,连蒂而不连枝。她将辣椒背到一楼仓库,对辣椒进行筛选。


      她说:“青辣椒是不能晒的,晒了会发白,口感也很生涩。还有一些腐烂的辣椒,直接丢弃,否则会在晒的过程中连带‘健康’辣椒一起腐烂。”



      对于辣椒,有两种晒法:


      一种是将辣椒蒂对齐,用针线或者麻绳串起来,挂在房门前、屋檐下晾晒;


      还有一种,将辣椒切开,籽去掉,晒在晒盘里,不定期清除落叶,在室外晾晒。


      摘收当天,曹秀云就会把辣椒抓紧晾晒。在室外多晒一天,颜色就会有明显区别。一旦晒干,储存一两年也没什么问题。


      “农产品是原生态的,麻绳、针线、竹制的晒盘、杉木做的晒架,都在身边,随手可得。”曹秀云说,晒秋绝对是绿色的。



      其实,每种农产品的晒法都不一样,判断晒干的标准也不一样:用手指能轻易弄碎辣椒时,就可以储藏了;而证明玉米、稻谷晒干,则是在咬断时,能感觉到“嘣”的一声,中间并未碎成粉末。


晒秋,可比晒甜蜜、晒旅行、晒朋友圈的历史长多了。


      刀耕火种的蛮荒年代,人们为了储存种子,便有了晒秋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明了晒架、晒盘等相关物件,晒秋晒的也不仅是丰收,更是喜悦和期盼。


      篁岭的房屋结构开式特殊,农家一楼大门前临大路,大门后是厅堂;户户二楼开后门可到达更高处的另一大路,有时就是别人家大门口。


      在山村里到处是通途。二楼前部敞开,用木头搭水平晒架,当地人又叫谷浪,上面放置晒盘,当地人叫团箕,用以晒农副产品,较好地解决了坡地建村,无平坦处晒农作物的矛盾。


      仔细观察,篁岭人还在一楼瓦片上为晒秋专门设计了其他徽派建筑少有的结构——谷栏垛,用以支撑悬空晒架。


      晒秋从上往下看,每家每户的晒盘如同天然的调色盘,构筑了五彩缤纷的秋景;而从下往上看,一根根碗口粗的椽木一头自房屋墙壁上伸出,相隔30—40厘米,一头凌空于街道狭窄的上方。


      阳光照射,一个个直直的、圆圆的光影打在地上,宛若一把把撑起的伞。


晒盘、晒架点线面交叉


      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在篁岭晒秋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其中,与古徽州文化、陡坡地形的结合是篁岭晒秋最大的特色。


      篁岭村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那时,曹氏迁居至此。他们的徽派建筑没有选择小桥流水边,而是一反常态建在山顶,千棵珍奇古树环绕,万亩梯田簇拥。数百栋徽式古民居错落排布,掩映山间。


      这是一个“挂”在山坡上的村落,从最高处向下看,上下左右相邻的晒架间不会有任何遮挡,所有的晒盘都能一览无余。


      婺源民俗学者毕新丁如此总结晒秋:“数百年来,篁岭的村民已习惯用平和的心态与崎岖的地形 ‘交流’,用自己的方式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寻求平衡点。他们把眺窗当画板,支架作画笔,而 ‘团箕’则是变幻的调色盘。色彩纷呈的丰收情景,重叠在古色古香的粉墙黛瓦之上,从骨子里透出极富视觉冲击力的中国晒秋景观。



      600年的岁月,在这个徽州古村里,似乎是停止的。人们不紧不慢地生活,保存着最传统的方式,用篁岭人独特的方式,与天地和时节对话。


      他们觉得生活很简单,日子就是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一年四季,能吃饭能做事,已经足够。而晒秋,就是要把这样的好日子,晒得红红火火。


moumourenmmr1 摄


从晒食到晒美,晒秋文化变得更加多元


      午饭后,天空逐渐阴沉。下午3点多,豆大的雨滴落在地面上,从高处向下看,整个篁岭呈现出两种景象。游客们都躲进房屋中避雨,逐渐安静;晒台上可不一样,繁忙的抢收场景在短时间内集中上演。


      对曹秀云而言,晒秋就如同每天吃饭、睡觉一样简单,有太阳了就推出去晒,下雨了就快速收回。她说,晒秋也是练出来的。


      “30多年前,我去梯田摘辣椒。孩子没地方待只能随身带着。我背上背一个,右手抱一个,左手提着辣椒篮子和包袱。回家后,来不及休息,简单地擦擦,就立马把辣椒晒起来。”曹秀云回忆。


      她越勤劳,自己的儿子也越有希望找一门好亲事。



      篁岭有一项婚俗叫踏家地,即男方通过媒人到女方说亲,女方在初步答应亲事后,要择日上门对男方进行“考察”。


      踏家地那天,女方的父母、亲属等人,来到男方家中,对未来的女婿及其家庭经济、人口、男方父母性格为人等情况进行了解察看。


      此时,晒秋的团箕也成了参照物,晒盘越多,晒的东西越稀缺,那么女方就会认为,男方家境越好,越勤劳。


      篁岭的人们也许不知道,山外流传的一幅幅照片和画作,一个个游人美丽的梦,就是他们的生活本身。


西西 摄


如果古村落都没了,晒秋文化还这么传承呢


      前些年,“篁岭晒秋”申遗工作正式启动,目前已被列为县级非遗。在全国范围内,这算得上第一例。


      要知道在开发之前,篁岭是一个需要翻山越岭徒步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达的古村落。环境的闭塞为古村落原汁原味的留存创造了条件,但也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再加上地质灾害频发,政府也鼓励村民下迁。


      在本世纪初,篁岭已陷入缺水缺电、经济凋敝、居民搬离、房屋失修、梯田荒废的窘境,在“半空心化”的状态中濒临消亡。


      那时,晒盘里晒的不是丰收,是凄凉。


      2009年,旅游开发以“搬迁安置、原建筑修旧如旧、村民返迁、复活‘晒秋’”等步骤介入。当地有手艺、有特长的部分村民被迁返篁岭古村,以期将乡村生活、生产方式活态化传承下来。


      婺源在山下建设安置新村,周边梯田则进行流转,景区与村民实行订单农业生产。这样,除了极少数原住民留在山上之外,曹秀云等绝大部分篁岭村民都是早晚在山下生活,白天在山上工作。她们有了新的职业名称——晒秋大妈


      下午5点15分,曹秀云收完负责区域内的晒盘,走回山下的安置房。在那里,家中的农家乐生意也红红火火。


徒步瞎走 摄  


      晒秋,多么温暖殷实的词汇啊。那些鲜活的色彩和味道,沉淀在一个个五彩斑斓的簸箕里,和篁岭人淳朴的面容一起,在天地间坦呈,无论岁月变迁,都安然自适。


      它如同一个世外桃源的梦,那里有明媚的阳光,有老人慈祥的笑容,日出而起,日落而息,跟随着自然的节奏呼吸,岁月静好。


      对篁岭人来说,好日子是过出来的,也是晒出来的。


fzfowen 摄


      世间最不缺的是阳光,可最难得的也是阳光。闲来无事,把日子晾起来晒晒,把每一份生活的犒赏风干珍存,让每一个明天,每一个明年,都有所盼,都坦坦荡荡。


      晒晒太阳吧!无论是谁,在这么可爱的阳光下,都不会有坏心情;


      晒晒自己的幸福吧!把你的快乐告诉每一个人,这样,你便会得到无数份快乐的心情。



本文原载《文汇报》,综合自:物道(ID:wudaoone)。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