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跟着作家们去旅行,让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十一假期到了,你打算去哪里玩呢?是准备驰骋在辽阔的大草原,还是去看看威武的大雪山?是漫步在清澈的湖边,还是到神秘的大森林里探险?在旅行中,让时间随意流逝,去感悟生活,去遇见未知的风景和陌生的灵魂,去寻找那个自然状态下最好的自己,这是难得的幸福时光!


那么,你知道作家们是怎样旅行的吗?在摇晃的车厢或者漫长的飞行时间,在一个美丽的湖边或者明亮的落地窗前,不妨跟随这些作家的脚步,在身体旅行的同时,让心灵也来一趟美好且充满趣味的旅行吧。


一、跟着外国作家游中国


01、《在中国屏风上》


 [英]毛姆 著   唐建清 译

出版方:上海译文出版社


毛姆笔下的中国,对于我们来说是陌生、真实又熟悉的。


1919年毛姆启程去中国,在中国游历了四个月,那是在推翻了清王朝后的一个军阀执政的时期,他和赫克斯顿坐民船溯扬子江而上,走了一千五百英里的水路,接着又起旱步行,深入到中国内地。给弗莱明的信中,他吹嘘自己凭着两条腿走了四百英里路。他也将见到的中国人用随笔记下。


《在中国屏风上》是阅人之旅,在这幅人物群像中,有蒙古人首领、漂泊者、领事、内阁部长、修女、亨德森、范宁夫妇……他对长城无话可说,草草写了字了事,远远比不上一个无名的小镇、一片原野、一条乡间小路更让他兴致勃勃。


毛姆是故意这么干的。


因为他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观光客,而是独来独往,无拘无束,他惟一的乐趣是结交有趣的人和邂逅意外的风景,然后用铅笔在路边买的黄色包装纸上把感受草草写下来。这种“保鲜”的处理方式,让毛姆的旅途有点飘忽,有点流动,读起来很新鲜。这种记录方式并不是猎奇的或浮光掠影的,相反充满了创造性和独特性,有一种深刻文化震动。


02、《客厅里的绅士》


  [英]毛姆 著   周成林 译

出版方:译林出版社


《客厅里的绅士》是观景之旅,寻一处原生态的“诗意的栖居地”。于我们而言,旅行只是一次偶然的生活出走,但对毛姆来说,旅行已成为他不得不采用的一种生存方式,写作与旅行是他生活的中心内容。


父母亡故后,他被抛入一种无根的生存状态里,在异国的旅行中,他一直羁迷在“文化旅行”的生存状态中。几十年来,毛姆在无数的旅行中寻找创作的素材,不停地写作,不断的旅行构成了他生活的中心,也构成了他认识自己,体会人生,思索世界的中心。


03、《江城》


 [美]彼得·海斯勒 著   李雪顺 译

出版方:上海译文出版社


谈到异域旅行,就不得不提起彼得·海斯勒。在1996~2007年间,他以《纽约客》驻北京记者的身份在中国居住和考察,写下了他的三部非虚构作品:《江城》《甲骨文:一次占卜当代中国的旅程》和《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


《江城》的坐标是涪陵。这座偏远的小城位于中国四川省的心脏地带,隐藏在长江河谷的梯田山丘之间。和这个幅员广大、持续发展中的国家的许多其他小城一样,涪陵正在改换作风,迈向一条新路——一条变化万千、生气蓬勃的路,一条混乱和成长的路。


在这里,彼得·海斯勒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当我看到那些呈梯状的小山包,注意的是人如何改变土地,把它变成了缀满令人炫目的石阶的水稻梯田:而在中国人看到的是人,关注的是土地怎样改变了人……四川这种崎岖不平的自然环境怎样影响了他们。”


这是对“天人合一”的古远文化传统的回应。


04、《甲骨文:一次占卜当代中国的旅程》


 [美] 彼得·海斯勒 著   卢秋莹 译

出版方:八旗文化


《甲骨文》不仅挖掘出一段段和甲骨文、古中国有关的历史、故事和人,彼得·海斯勒还通过若干次游走中国的旅程,出入于古代和现代,讲述了若干相互交织、充满了隐喻的故事,并寻找到彼此的内在联系,绘制出一幅幅奇异的当代甲骨拼图。


他慢慢的发现,隐藏在其中的时间线,连结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文化的历史脉络。


05、《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



[美] 彼得·海斯勒 著    李雪顺 译

出版方:上海译文出版社


《寻路中国》第一部分叙述了作者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国北方的万里行程 ;第二部分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三岔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转商的变化历程 ;第三部分描写了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生活场景。


彼得·海斯勒像大魔术师一样把自己所观察到的种种细节黏合在一起,组合成一幅陌生又真实的图景。他的旅行,让我们重新认识曾经被我们忽视的,甚至从来不曾关注过的一些人和事。


06、《骑乘铁公鸡:搭火车横越中国》


[美]保罗·索魯 著    徐丽松 译

出版方:马可孛罗


詹宏志说,保罗‧索鲁是一位想象力最奇诡的旅行作家。索鲁的风格是那种穿透世俗虚伪的锐利,毫不留情,也绝不随俗。如果你愿意冒着自己的自尊也受一点点伤害的风险,读到的确实是极其敏锐的观察及冷面笑匠式的幽默。


保罗‧索鲁在一九八O年首次游历中国,他顺着长江一路南下,沿途走访了十几个城市。这年,眼见的中国是个有趣的年代,人们穿着蓝装、脚登布鞋,骑着自行车穿过泥泞的街道;工人在照明不佳的工厂逐渐失去视力;服务生不但不拿小费,而且还高喊着“为人民服务!”……


过了六年,保罗‧索鲁再度造访中国。这回,他心血来潮参加了旅行团,从伦敦搭火车穿越东西德、社会主义的波兰、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这些国家如今都已经变了天──然后由边境进入中国内地……一路到上海、北京、广州等人口稠密的大城,转抵西藏山野……依旧撒欢,能够在一块充满未知和变化的土地上游历,是件很棒的事!



二、跟着中国作家游世界


01、《欧游杂记》




朱自清 著

出版方:凤凰出版社


朱自清1931年去英国留学,曾漫游欧洲多个国家。回国后,他用印象的笔法写成了散文集《欧游杂记》。这本书,收录了11篇游记,包括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庞贝古城、瑞士、荷兰、柏林、莱茵河、巴黎、西行通讯等。


在他的笔下,威尼斯别致的水上城市、佛罗伦萨色调鲜明的大教堂和罗马充满帝国气息的斗兽场仿佛就在你的眼前。阿尔卑斯山上稀稀疏疏、错落有致的房舍,简直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桃花源”。“浪漫之都”法国巴黎被写在了最后,且篇幅最长。朱自清这样写到:“巴黎人谁身上大概都长着一二根雅骨吧,公园里,大街上,有的是喷泉,有的是雕像,博物馆处处是。”


02、《带一本书去巴黎》


林达 著

出版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带着一本雨果的《九三年》奔赴巴黎。在法兰西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博物馆里,咀嚼着文化的成果,品味着艺术的盛筵,倾听着历史的网声。


这本书前部分侧重于巴黎的景观与人情,一如我们想象中的浪漫,后部分更侧重于法国的历史呈现,至此,我们看到一个国家彷徨而沉郁的过往。


在野蛮的年代,从历史记录的角度,不会有人关注普通的生命。甚至直到我们自己经历过的历史,假如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从书中去重读,就会发现,今天的历史学家依然是热衷于剖析上层的路线斗争,派别的此起彼伏。我们目睹的主要历史场景在书中会大块大块的消失。因为,几乎很少有学者再愿意耗费自己宝贵的学术生命,去关注和记录那些无以计数的,被年尾尘土的最底层的个人生命。


03、《威尼斯日记》


阿城 著

出版方:中华书局


“十八日 下午开始刮风,圣马可广场那些接吻的人,风使他们像在诀别。游客在风里都显得很严肃……”


对威尼斯的美好想象,来自阿城笔下的描绘、模拟、以及因着威尼斯的一景一物而开始发想并深思的人文涵养。东方遇上西方、古典遇上现代、集权遇上开放、严肃遇上浪漫,一如威尼斯的大运河与小窄巷,广场与拱桥,美术馆和音乐厅,居民与游客……


各种不同形式的光芒,透过阿城练达、充满智慧的笔触,呈现给我们从未看过的威尼斯风情。

 

04、《印度记》


于坚 著

出版方: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这是于坚的一本关于印度、尼泊尔、不丹之行的随笔集。于坚以富于感性色彩的文字,细腻真实地描绘了旅行所到之地,字里行间洋溢着于坚对印度的精神世界的独到感知,如电影场景般历历在目,令人身临其境,行文处处流溢出“反诸求己”的自觉意识,其中包含对印度精神世界的独到感知、对故乡昆明的某种旧日情怀。


于坚把他的镜头和心置于平凡之中——理发店、单车、河岸、集市、空露台、火车站、张望、沐浴的人群……从这些一闪而过的日常瞬间和平凡物事,提取出诗意,觉知感悟印度点滴。


世界已经传播的太充分了,以致不再会有真正的惊喜。不妨去完全陌生的地方游历呢!


如同《印度走着瞧》中写道,个旅行者在任何陌生地方都能找到自己的乐趣。反之亦然。 当吃得起亏的时候,吃点亏好了。如果成天要戒备着这个世界,把每个陌生人都假设成坏人,把好心全都当成驴肝肺,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先变成了坏人。英语中有个专门的词形容这样的人,叫“asshole”!


旅途中你会带上哪本书呢?

编辑:青柠



综合自楚尘文化。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