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歼-20的这个动作,解答了全世界八年来的猜测

令狐空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埋首攻关数十载,一生所系唯蓝天。


11月11日是珠海航展最后一天,

也是人民空军成立69周年纪念日。


上午10时50分,

中国空军歼-20战机以4机编队进行震撼表演,

打开内埋弹舱展示,

彰显强大战斗力。


相较2016年珠海航展时的惊鸿一瞥,

这次,

歼-20以“新涂装、新编队”亮相,

复杂的机动动作更是让现场燃爆了↓↓


▲空军歼-20四机编队亮相。(来源:央视)


我们一直在等这一刻

歼-20,飞得激情澎湃



      在69年的奔腾岁月里,中国空军领域涌现了太多可歌可泣的人物。而他的团队,让中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他就是杨伟——枭龙和歼20战机的总设计师。


      世界上最快意的事,莫过于风华正茂的岁月,遇到了一生追求的事业。


      22岁时,杨伟硕士研究生毕业,进入了航空工业成都所。年少时的杨伟本想做一名飞行员,但因为色弱的原因未能实现。现在,他将制造最先进的战机,来实现自己的飞天梦。



      当时的杨伟被领导们寄予厚望,直接被分配到了核心课题组,研究当时国内空白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



      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被称为战机的的四大关键技术之一,就是用计算机来控制飞机。只有掌握了这项技术,才敢说自家的战机达到了国际水平。


      许多发达国家在研究这项高端技术时都历经挫折,他们当然不相信落后的中国能够研制出这项技术。有不少外国专家断言:中国研制战机只是小学阶段,不可能突破“电传操纵”的难关。


      但我们的科研人员从来“不识时务”,明知山有虎豹豺狼,偏偏憨直地前行。


      结果,仅仅两个月之后,杨伟就和队友们完成了第一个课题:飞机紊流影响分析,为研制飞控系统迈出了一大步。



      过硬的专业知识,超人的学习速度,再加上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使杨伟获得了一致称赞。仅仅入职5个月,他就被提拔为专业组组长,研究飞控系统的结构。


      面对着如此的信任,杨伟心怀感激,更加奋力前行。然而,正当杨伟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意外发生了,而这场意外,差点影响了他的人生。


      前段时间,张小平离职的事件刷爆网络。张小平原本是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年薪12万,但在跳槽后,年薪高达百万。


      杨伟遇到的难题,也跟钱有关。


      杨伟1985年进入了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那个年代的科研人员薪酬待遇更加低微。


      一位李姓的研究员在采访时说道:在当时,打个短工,至少一个月可以挣1000元。在研究所,可能我们的收入只有100多。



      收入的巨大差距让很多研究人员内心波动,杨伟也是其中之一。为了应付生活的柴米油盐,他只能在研发的同时做一些兼职,通过技术服务和咨询工作提升收入。


      就在此时,远在日本留学的妻子提出,让杨伟移居日本。


      以杨伟的技术水平,前往日本能够轻易地获得几十倍的收入。但在一番思考后,杨伟拒绝了这种提议,而且劝说妻子回到了中国。


      一边是内心的雄雄火焰,一边是生活的风急浪恶,杨伟就夹在水深火热之中,尽管兼职在工作时间之外,但面对着如此重要的工程,岂能一心多用?


      后来,杨伟在同事的劝说下猛然惊醒,他发现如果继续兼职,很可能无法完成国家的重托。于是,他放弃了外部的工作,并说服同事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研发中。


      这一次投入,就是30多年的时间,把半生交给了蓝天。



      尼采说道:“谁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科研人员往往身负使命,脚踏实地,埋首攻关,淡泊功名,十载默默无闻,一朝震惊世界。


      当杨伟带领团队全身心地投入研发之后,他们发扬着“两弹一星”的精神,夜以继日地与难题们鏖战。每个零部件的图纸,每条程序的编写,杨伟都亲自跟踪落实,不容许放走一个问题。


      经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他们攻克了一个个难关,掌握了飞控系统的核心技术,并研究出了一流的模拟设备,确保了第四代战斗机的顺利研发。



      1998年3月23日,歼10战机首次试飞,这是中国航空的一个飞跃。首席试飞员雷强在走下飞机后激动地说道:这才是真正的战斗机。



      曾经的中国被嘲笑为没有翅膀的雄鹰,而现在,我们不仅有了翅膀,而且是世界上最硬的翅膀。我们终于可以驾驶着这些“雄鹰”翱翔蓝天,更好地保家卫国。


      由于杨伟团队贡献突出,杨伟本人不断升迁。等到1988年时,他已经成为了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副总设计师。2001年1月,他又变副为正,成为了总设计师。


      更高的职位,意味着更大的责任。杨伟的肩膀上同时挑起了两项重担,他是歼10双座战机的总设计师,也是枭龙战机的总设计师。



      从此之后,设计大楼的灯火总是长夜不熄。多少个深夜,只有月亮与他们相伴,而他们根本没有时间为了赏月走到窗前。



      他们不断地调研总结讨论,攻关验证优化,突破一个又一个关隘。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又名611所,而他们真的变成了611,即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1个小时。


       等到了攻坚阶段,他们又变成了“711”甚至“712”。分秒必争地进行着最后地冲刺,用满腔的热爱激励着自己不断向前。



      2003年,歼10双座战机和枭龙战机接连试飞成功。望着天空中的雄鹰,杨伟难抑心中的激动,他甚至不晓得眼泪是否落下。


      “当飞机安全落地的时候,那种压力突然地释放,是非常非常难以表达的一种心情。认真讲,我觉得我是把嘴唇咬破了,但是哭没哭我不知道。”



      后来的杨伟又成了歼20的总设计师,他也再次圆满完成了任务,将中国战机达到了第五代的水平。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像杨伟这样的国士,担得起全中国为之瞩目的光芒。


      战机对于中国来说,原本是空白的领域。国外对我们技术封锁,国内没有专家可以交流,但杨伟的团队硬是通过不懈努力填补了这片空白,造出了一片山围水绕鸟语花香的陆地。


      尽管杨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天才,但他今天的成功也离不开努力。多年以来,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早已养成了习惯。曾经有记者问他是否疲倦,他说道:“就是你身体得好,第二个还要有一个精神基础,就是你还得有一个追求,是自愿干一件事情的时候,实际上它没有这个元素,累的元素。”



      梦想的路上,没有累的元素。仅凭这句话,就足以让无数年青人汗颜。在歼20之后,中国的战机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即便是全民骄傲的歼20,也达不到杨总师心中的梦。



      “如果有一天我们搞一型飞机,人家说这是一个标准,人家以后的能力按照我们的标准靠,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超越了。这就是说我们说的由我们来引领整个战斗机的发展,最后这个战斗机的标准由我们中国来制定。”



      让中国来制定未来战机的标准,这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就像杨总师在演讲的最后所说:“我们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从1949年到2018年,中国的空军力量从弱小逐渐走向强大,如今更跻身为世界上最顶尖的空军大国。69年的峥嵘时光,数不清的风雨兼程,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旭日东升。



      所有攀登的险峰,后来都成为了风景。当我们在欣赏风景的时候,怎能忘记他们奋斗时的艰苦卓绝。


      正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再回顾

那些精彩镜头

那些大国重器

那群勇敢的人


编辑:小皮



本文综合自《航空知识》、新华社、世界华人周刊等。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