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干预越焦虑!孩子成绩下滑时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世外高中生的调研倾诉心声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很多父母在得知孩子成绩不理想之后,往往第一个念头就是:“我一天到晚辛辛苦苦地工作到底是为了谁?你就拿这样的成绩来见我?”
于是,火气上升,轻则啰嗦抱怨,重则拳脚相加。有个学生告诉我:“昨天我爸打我了!”我问他:“那你怎么还这么高兴?”他不在乎地说:“哎!打就打呗!都习惯了!再说,本来呢,我考不好还在心里埋怨自己,觉得对不起父母。但他一打我,我就不用埋怨自己了!”
所以,你的打骂到底换来了什么呢?是孩子的理解,还是孩子的反感?
孩子成绩下降时,心里想的到底是什么呢?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做呢?今天分享一篇由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国际部高三的施怡冰同学所写的《当我们成绩下滑的时候,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家长支持?》一起来听一听他们的心声!
当我们成绩下滑的时候,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家长支持?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国际部 施怡冰
2018年,我利用寒假和暑假的时间,就上海市重点中学学生成绩下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研。我对上海市150位市重点和区重点的7-12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做了包括家长(6位)、学生(12位)、专家(2位)在内的20个定性访谈。
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环境、同伴竞争、学业自我效能感是中学生成绩下滑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这里,我重点分析家庭环境对于成绩下降的中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也是影响青少年成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选取了家庭环境中家庭教育态度、家庭监管度这两个方面,来研究家庭环境的不同对于研究对象的心理状态影响。其中,家庭教育的态度是监护人对于孩子学业的态度,其中包括父母对受访者的学业参与度、学业支持度和亲子互动程度。
01、越干预 越焦虑
研究发现,对于成绩下降的学生,父母的不当参与会导致他们更加焦虑。
问卷结果显示,导致青少年成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无法集中精力;二是缺乏学习动力;三是没有养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当成绩下降时,青少年群体普遍会感到焦虑、紧张,担心无法提高成绩。
当成绩下滑,82%的学生认为,家人的干预会使他(她)更加焦虑,除了心理压力加大,还有可能会因此和家人产生矛盾。大多数父母会在孩子成绩下降后,参与到孩子的学业中,即父母在受访者的学业中参与度较高,只有一小部分家长采取不干预的态度,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自己调节,或者不在意孩子的学习 (图一)。
对于家长积极地参与和干预,只有38.98%的采访者认为这种参与对他们的学业有所成效。
图1. 学生成绩下滑后家长参与度分析
从访谈结果来看,91.67%的受访者父母都会在考试成绩严重下降后与受访者进行沟通交流,探讨学业上的一些问题、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等。但是,大部分的受访者却认为,这样的讨论并不能在学习中真正地帮助到他们;33.33%的受访者表示,这样的沟通往往会演变成父母的单方面责骂,效果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我妈她是那种很‘装’的人。(她)会说:‘数学考完了,把卷子拿过来,我们分析一下。然后你看这道题要这样做,那道题要那样做。(模仿母亲咆哮的声音)
你要是不愿意跟她谈一谈的话,她就说:你考得不好要面对,不能逃避。一聊就发火,一聊就聊爆。”
——(男,14岁,初二,上海)
因此,家长学业的参与度对于受访者的心理状态是否有所改善,还是要取决于家长参与的方式,家长单方面的语言对于子女的学业或心理状态是没有明显改善的。
多名受访对象指出,家长在参与过程中,应该保持冷静,不轻易批判、责骂,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互相沟通,在过程中提出问题,帮助孩子思考成绩下滑的原因,帮助孩子调整学习的方法,帮助孩子改正习惯上的不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问题。
02、越批评 越烦躁
另外,研究还发现,学生成绩下降时的心理状态、成绩下降的维持时间,也与家长对他们的学业支持度有关。
从问卷来看,10.2%的受访者选择了“我的家人会支持我的任何决定,并且鼓励我”,即学生受支持度较高。
从访谈来看,所有学生受访者中,83.3%在成绩下滑期间受到的批评、指责多于鼓励,即学生在学业能力、自我调节上受到的否定多于支持。
从受访者的语言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重复的批评对于受访者没有持续的激励作用,反而令其更加烦躁、增添压力。
“我妈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会考这么差,她说当年都是年级前三,(现在)你怎么考这么差,你数学怎么会学不好?”
——(女,17岁,高二,上海)
此外,30%的受访者表示,父母会在他们成绩下降时对他们进行鼓励。鼓励的方式会使他们的心情得到缓和,并且不抗拒和父母进行进一步的沟通。
批评对于受访者的心理状态有负面的作用,而鼓励对于受访者的心理有积极的作用。如果父母的学业支持度较高,对于受访者的心理状态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而如果父母的学业支持度较低,则对于受访者的心理状态有着消极的作用。
在一位受访者被问及母亲在其成绩下降期间对她的态度时,受访者表示“那段时间平时的交流还是比较正常的,如果我有特别的烦恼,妈妈就会稍微开导开导我……跟她聊聊天(心情)会好一点。”
——(女,17 岁,高二,上海)
在学业受父母支持度较高的受访者之中,7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成绩下降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半年之内,比受支持度低的受访者成绩下降的持续时间短。
在学业受父母支持度较低的受访者之中,成绩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时间会持续在半年至两年之间。因此,受访者的成绩下降时间,与他们的学业受父母支持度的高低有很大的相关性。
03、成绩下滑的学生亲子交流匮乏
研究同时还发现,亲子互动关系的质量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业表现。
问卷结果显示,只有25.4%的成绩下滑的学生会与父母进行兴趣爱好上的交流。73%的样本对象会与父母经常产生矛盾,而主要的矛盾源是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以及不恰当的沟通技巧和沟通方式。
在访谈中,没有受访学生可以与父母经常进行兴趣爱好上的交流,并且,一起进行活动的频率也比较低。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家长不理解自己,自己不会向父母倾诉心事,并且对父母的管教产生了逆反心理。
04、监管度越高,成绩下滑持续时间越长
家庭监管度包括父母对于孩子日常生活的监管和干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5%的样本学生认为家长经常拿自己和他人比较,并且会经常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反复指责。62%的样本学生认为家长不尊重自己的意愿,强迫自己顺从家长的价值观。
受父母监管度不同的受访者在心理状态的调节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少部分受访者的父母对于其学习的监管度较低,体现在对于日常学习的了解与干预较少、对于网络使用的限制较少等。
相对于受父母监管度较高的受访学生,父母监管度较低的学生更能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来改善心理状态并提高学习成绩。而对于受到父母较多关注的受访者,父母常在短期内进行干预,比如禁止受访者使用电子产品等方式,来迫使受访者将重心转移到学业上,这样的干预也使受访者取得了一定的学业进步。
“老师找我谈话,让我把手机交给我爸妈……那段时间我过得很无聊,只能学习……(这种强制性的行为对学习)帮助还是比较大的。”
——(女,17岁,高二,上海)
总体而言,受父母监管度较高的受访者成绩下降的持续时间,相对于受父母监管度较低的学生持续时间较长。
此外,受父母监管度不同的学生再次出现成绩下滑的频率也不同。受父母监管较少的学生成绩再次下滑的情况较少,与之相反,受父母监管较多的学生更可能多次出现成绩下滑的情况。
这是我所做研究中的部分结论。对12位同学的深度访谈,让我仿佛重新经历了一遍我所走过的路。深陷成绩下滑过程中的每一位同学,如同一个个渴望与家长连接而不得的“小小孤岛”。
我们对于成绩下滑后的自己极度不满,我们对于能否重回自己的“巅峰”缺乏自信,我们不知道如何安放自己的负面情绪;我们渴望被倾听,我们渴望被理解,我们也想要寻求帮助,我们害怕听到你们的评判和指责。
我希望,爸爸妈妈们能够读懂我们情绪背后的诉求,能够以我们需要的方式支持、帮助我们。
看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呢?父母与孩子如何才能就成绩问题正确沟通呢?
最重要的就是关注未来,忽略结果。结果也就是本次的考试结果、未来是指孩子要达到的目标。如果焦点集中在结果上,那么你跟孩子就无法沟通了,孩子感到的满满都是指责。比如:
你这次为什么考的不好?你怎么学习的,就考了这么一个分数回来?你看你平时不好好学习,这次考砸了吧?你看看你在你们班才排第几?人家怎么都能考90多分呢?
这类问题全部都是集中在“结果”上的问题,这让人满满都是挫败感,想到的就是逃避。所以,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未来”上,未来代表目标,也就是你要去到的方向。当我们聚焦在“未来”的时候,我们就跟孩子站到了共同解决问题的角度。
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第一步,先描述一个客观事实的结果。
比如你可说:“我了解到,这次你的数学考了70分。” 其余都可以不用再说,一定是描述一个事实,而非你的评价判断,如:“你这次数学考的很差。” 这就是一个评价,评价会让孩子感到被否定和指责,从而拒绝与你沟通。
第二步,询问孩子对这件事的感受。
比如你可以说:“你得知你的成绩后,你有什么感受?”孩子可能会说:“我也觉得很不开心,很沮丧。或很失望。 ”
你就可以继续问孩子的目标了。
如果,你看出了孩子的情绪,还可以这样发问:“我能感受到,你也觉得挺沮丧的,愿意告诉我是什么让你感觉到沮丧吗?”孩子通过这个问题会感觉到自己的感受被理解和支持,进一步对家长产生信赖。
第三步, 询问孩子的目标与启发。
当你了解到孩子的不良感受后,你可以询问孩子,“那么你满意的状况应该是什么呢?”或“那你想要的目标成绩是多少呢?”这就是在帮助孩子确立他的目标。
当目标确立后,你还可以接着问,孩子对于这次考试的分析,如:“那么我们要达到那个目标,我们需要突破的障碍是什么?”“你分析要达到目标,影响我们的关键因素都有什么?”“要实现目标,我们需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我们要做到什么?”
第四步,和孩子共同制定一个行动计划。
你可以说:“我发现你也找到了具体原因,那么你打算要去突破的一小步是什么?”“你计划怎么做?”“如果我们为此要做一个计划的话,你觉得内容应该都有什么?”我都在引导孩子做一个具体的计划,让孩子知道如何做。
编辑:青柠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