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直言:直接给学生59分,老师没有错,但心里有学生吗?这是教育吗?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直接判一个孩子59分,真的是教育吗?”


在本月3日举行的第13届上海民进教育论坛上,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直言很理解现在那些焦虑的、半夜吼叫的家长。他说:“其实家长焦虑的绝对不是孩子将来是不是优秀,恰恰是焦虑孩子现在会不会在班级里被同学看不起、被老师看不起。每个孩子在老师面前都是可以改变的。”


倪闽景说,如果遇到一位刚进小学的孩子不识一个字,真的完全就是零起点,老师应该是什么态度?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倪闽景从真实的教育案例入手,作了题为“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上的四个价值判断”的演讲。他说,以“德”为维度进行的价值判断,是教育和课程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以下为演讲全文整理——


      人是唯一有价值观的动物,“德”就是价值观。

 

      我们来解构一下中国的这个“德”字,中间有一个大眼睛,下面是一个心脏,左边是一个行走,最上面的一横一竖代表正。目正、行正、心正,就是德。


      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就是立德树人最好的阐释。


      从这个“德”字来看的话,眼睛代表有理想,看得远;行走代表有本领,去行动;心代表的是有担当,心怀祖国。

 

     

      今天我想给大家讲四个故事,代表了四个价值判断。1


第一个价值判断叫生命有缝,阳光才能照进来。


      我们来看个故事,这个故事可能大家都知道,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说明你很守时。”


      孩子不敢接,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会尊重人。”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块糖,陶先生又说道:“刚才我去了解情况,知道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块糖。”


      这个男孩子拿了三块糖就哭了,说陶校长我错了,以后再也不打人了。


      陶行知再掏出第四块糖,说你是好孩子,你知错就改,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每个孩子在老师面前都是可以改变的,看到孩子的缺点,是我们教育者的机会。


      现在我们家长为什么焦虑?我认为绝对不是焦虑自己的孩子将来不优秀,恰恰焦虑的是现在被同学看不起,被老师看不起。


      进入小学的时候,如果一个孩子一个字不识,是零起点的,我们的老师是什么态度?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我们的老师看到一个啥都不会的孩子,应该充满了欢喜,觉得这是教育的机会来了,那就是教育情怀。一个孩子识2000个字,还要他来读一年级干嘛?这体现我们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的价值观。


第二个价值判断是立德树人,呼唤有灵魂的教育。


      我们来看个例子,人和猫、和果蝇、和香蕉,看着差这么远,但从基因的角度来看,人和猫在基因上的相似度是90%,人和果蝇的相似度为60%,人和香蕉的相似度为50%。你看到我等于看到半根香蕉。


      因此,我们的教育差一点点,那就是完全不同。


      这个案例有点极端。


      有一个孩子因为平时语文考了59分,很绝望。请注意,59分对学生是个羞辱性的分数,相比之下,55分对人的心理打击倒没有这么严重。


      所以打59分之前,老师必须做一个动作,要找这个孩子谈话。比如和他谈:这个题会做吗?这个题好像也应该会做。你应该可以考到70几分,怎么考到59分?下次要努力。


      老师也可以对学生说,我给你60分,不是老师不会数学,而是我给了你一分,下次考试还我两分,同意不同意?这叫教育。


      直接给学生59分,老师没有错,但心里有学生吗?这是教育吗?


第三个价值判断:课程是势能,讲究高度、结构和系统。


      我为什么讲课程是高度、结构和系统的概念呢?我在机场看到一句话,说请看左边的一块碳,我一看这不是碳,而是钻石。后来一想,钻石真的是碳。


      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木头,它就是碳,分子排列是杂乱无章的;如果是层状结构就是石墨;如果是金字塔结构排列,就是钻石;如果是60个碳原子结成一个球,就是巴基球;如果形成一层碳膜,就是石墨烯。



      大家注意,对学校来说,课程面临的就是要把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的内容组织起来,不同的组织体现了不同的课程价值。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挪威,时间是很多年前的5月17号,我在挪威,那天晚上我们的导游千叮万嘱说晚上千万不要出去。那天晚上我在宾馆听见窗外大呼小叫,甚至有玻璃窗打碎的声音。


      后来我才了解到挪威有个传统,从上世纪初开始,他们的高中毕业生在最后一个学期有一场重头戏,毕业狂欢。


      这群毕业生,穿红裤子的表示学文科的,蓝裤子的表示学理科的,三个星期不允许把裤子脱下来。


      他们以班级为单位,要去打工赚钱,然后买一辆大巴,里边装上音响,在国庆节5月17号晚上把大巴拉到广场上去比谁的喇叭响。


      5月17号那天晚上他们干什么都可以,只要不犯法。这个晚上是非常疯狂的晚上,我觉得很奇怪。我问他们教育部门的负责人,为什么这样放纵孩子们。


      他回答:只有本人知道,在他完全自由的时候,哪些事情可以干,哪些事情不可以干,才叫成人。


      这叫课程,那我们的高三学生在干什么?



第四个价值判断:教学是动能,它讲究的是宽度、程序和方法。


      教学是课程的实施,我想讲第四个故事,这个故事有关钱文忠和他的老师郝老师。


      钱文忠在读高二的时候是很普通的孩子。他的历史老师姓郝,郝老师在讲到世界史的时候讲到印度,讲到梵文,郝老师说梵文很难懂,全中国只有一个人懂,这个人叫季羡林,现在在北京大学。


      结果下课以后钱文忠就去找这个郝老师,“郝老师,你说梵文就一个人懂?你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他说当然是真的。


      “如果我去学梵文,将来就我一个人懂了?”郝老师哭笑不得。


      钱文忠写了一封信给季羡林,说季老,我要报考北京大学,跟你学梵文。季老回了一封信说:欢迎报考北京大学,但是北京大学很难考的。


      第二年这个非常普通的孩子考了上海文科高考第二名,考入北京大学。季羡林专门到火车站接钱文忠,后来钱文忠和季羡林住在一个房间四年,便于语言学习。


      大家有没有考虑过,教学的宽度有多重要?因为你不知道哪一句话改变孩子的未来。


      钱文忠有今天,就是郝老师上课讲了一句“废话”。而我们现在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有一句话:不考的不要问。这已经变成我们老师的口头禅。


      所以我想我今天的演讲就是告诉大家,无论是课程还是教学,它实际上是搭了一个平台,让我们的老师和孩子在这个平台上,在学到结构化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又体验到学习的内在快乐和生命的价值,进而做到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谢谢大家!



      在此前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曾就怎样能让孩子更加深度地学习进行了探讨。一并分享给大家。

学习的本质


      这是人类大脑神经元细胞的图片。


      在母亲子宫里的第19天,也就是你作为爸爸妈妈第一次知道自己可能有了一个孩子的时候,它的大脑就开始形成。到了第20周,大脑基本上已经形成了,这个时候已经有一千亿个大脑的神经元细胞。


      之后,大脑生长就是让大脑里的神经细胞更多,变得更大,但最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让大脑神经元发生更多的连接的过程。一般人的大脑神经元连接大概会达到一百万亿,这个连接是怎么发生的?就是通过学习而实现。


      这个神经元的树突和那个神经元的轴突发生连接,这个过程就是学习的本质。


      对每个人而言,“学”实际上是有物质反应的,它在你的大脑里面形成了新的连接。如果我们学会某一样东西,实际上它的反应是大概一千个的上述这样的连接,如果反复学这个东西,这个突触会不断地加强,这个内容就很难遗忘。


      但非常有意思的是,我们刚出生的孩子,大脑神经元的连接是很少的。到6岁要读小学时,神经元连接最丰富,到读初中时又减少了。


      0-3岁和3-6岁的孩子学习能力会这么强,他竟然会把语言学会!但到6岁进入学科学习以后会出现一个什么问题?我们会加强某一种知识的学习,但会损失其他大脑的连接;我们可能成为某一个方面的专家,在某一个领域会非常强,但其他方面可能会减少。


      所以,学习的本质能让大脑发生连接,这实际上跟基因有关系。学习实际上是通过刺激我们的各种神经器官来打开我们的基因,让大脑神经发生连接。可以说,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生命体和基因之间互动的关系。


怎样才能形成学生的深度学习


      如果用一个比方来形容深度学习,它首先是一种生物链的学习。


      什么叫生物链?如果是一个抛物线,这个球是在抛物线的里边,如果让它偏离一点,这球就回到底部,如果这个球在抛物线的顶部,他就回不来了。


      深度学习是收敛的学习。打个比方,大家都喜欢用手机学习,但它往往是一个发散性的学习,而不是收敛式的学习。深度学习不是指一节课、一堂课,而是长时间学习的概念。


      智商之父路易斯·特曼在1921年做了长达35年的天才跟踪研究计划,跟踪1500多名IQ超过135的天才儿童,但这个“天才军团”几乎全军覆没,没有对社会作出什么创造性的贡献,30%的男孩和33%的女孩甚至没能大学毕业。


      50年后,美国心理学家朱利安·斯坦利在1971年启动了一个超常儿童研究项目,在45年时间里跟踪了美国5千名全国排名1%的超常儿童的职业和成就。这次大获成功,五千名儿童绝大部分成为了一流的科学家、世界500强的CEO、联邦法官,包括扎克伯格、谢尔盖·布林等人。斯坦利用的不是智商测试,而是SAT考试的数学分数。


      一个人的成功到底和智商有什么关系?和数学强有什么关系?深度研究表明,智商和整个学习的关联性远不如自我控制力和长时间学习的关联度要强得多,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自我控制力越强,他将来获得成就的比例就越高,所以长时间学习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自我控制。


      为什么数学比智商的表现要好得多呢?智商高只是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会学得更加快一点,但是,如果他没有自我控制力的话,他的高智商在后面就显示不出优势。


      学生只有达到在外界看起来十分专注、刻苦、自觉的学习,而自身认为十分自然的时候,学习方式就不会是主要问题,学习就进入了深度学习的阶段。


开启深度学习基因的六把钥匙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一个境界?这里我想跟老师们分享六把钥匙,我特别想称为“开启深度学习基因的六把钥匙”。


     深度学习能够形成非常牢固的大脑连接,但请大家不要忘记,这个连接需要浸泡在神经元的地质当中,而且这个连接不容易丢失。那是哪六把钥匙呢?


      第一把钥匙叫公平和信任。


      教学当中公平和信任是第一位的。我们曾经做过这样的大范围的调查,“你喜欢这个老师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不是幽默,不是有趣,而是公正和信任。


      也就是说一个老师对待所有孩子是不是公正,对孩子是不是信任是第一位的。如果对孩子没有信任和公正,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学习也不会真正的开启。


      第二个叫专业规范。


      教学是一个专业,不是通过激情就可以实现,一个孩子能达到多高的高度和老师的专业规范是有关系的。


      有一项科学研究发现,大家熟知像李世石、李苍浩等韩国顶尖围棋国手的智商只有93,而韩国人平均智商是一百,也就是说围棋顶尖高手的智商还不如韩国人的平均水平。他们为什么会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当然一个是自我控制,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老师非常专业,第一层学什么,第二层学什么,第三层学什么,它的大脑连接一层一层累计起来,这就是专业。


      如果没有这样的专业,一开始急于求成,也许这个孩子走不远。


      第三个叫有趣多样。


      在这里我特别想鼓励老师追求一个境界,就是让每一节课都上得不一样,当然这有一定难度。同样上一个内容,在一班上课和到二班上课要不一样,越不一样越好,每一堂课就像一个试验。


      有人说:“我已经上得很好了,学生都很喜欢,我为什么要寻找不一样?”因为这是挑战,学习和教育都是长期的过程,如果你每天进去给学生都是一样的感觉,他的大脑连接就不容易产生。



      第四个叫尊重和关切。


      真正的教育力量都是来源于态度的改变,老师是不是真的尊重学生、关切学生,是学习发生很重要的原因。


      这里我还是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上海一个示范高中的校长身上。这位校长姓陈,是一名化学特级教师,有一天他发现有个学生没有交作业,然后就把这个学生找过来,问你为什么没有交作业?学生说,老师我忘了带了。


      这个陈校长说:“忘了带了,好,你回家把这个作业拿过来。但是你要跟着我,我开车把你送回家去拿。”这个小孩就战战兢兢跟着校长开着车回家去了。到了小区里边,停好车,他不敢下车,说“陈校长,我没做”。陈校长说:“没做是吧,不要紧,现在我们回学校,在我面前做。”


      这个学生做了一个小时,最后还有两道做不了。这个孩子以后化学作业从来没有不做过,高考接近满分,这个就是学习的态度。


      第五个叫发现真问题。


      现在有很多学生的问题都是假的。同样也是在听一节课的时候,这节课的名字叫“我乘飞船看祖国”,就是乘火箭看祖国、长江、黄河。


      铃声响,课结束,上完课老师很满意、学生很开心,然后有个专家问学生,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所有同学都说没问题。


      老师就说了:你们学完一个课没问题?那我想问问你们看,你们谁乘过宇宙飞船?你们没乘过宇宙飞船,你怎么能知道自己能看到雄伟的长城和滚滚的长江呢?


      接着一个学生问:你去过长江吗?第二个同学又站起来问,老师你去过黄河吗?第三个学生问你去过南京吗?请大家注意,这些问题全是假问题,这些孩子他只是很聪明,他们在迎合老师,因为老师希望他们提问,但只有真实的问题才可以产生深度学习。


      第六个叫成就感。


      成就感对我们的学习来说,是让孩子有展示的机会,展示他的发现的机会。成就感有两种,一种叫美感,这里有一段话我想说一下,“事物都在雾中,而突然你看出一个结论来”。它表达了深藏在你心底的错综复杂,这错综复杂把一直在你内心的东西连接起来,而这些东西以前从未被连接起来过,在学习过程当中我们称之为顿悟、学习的美。


      还有一种阶段我们称之为责任感,如果一个孩子真的树立了非常远大的目标,例如我为了改变社会使国家强大而努力学习,千万不要以为这些是虚的。我们就需要这样的孩子,这个孩子的整个身体、大脑都浸泡在一个超强的环境当中,无论多么辛苦,对他来说都是一种愉快,因为他正在挑战自己的人生,在为将来的社会发展努力学习。



本文综合自:第一教育(ID:diyijiaoyu),以及倪闽景在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的演讲内容。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