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了五年终于攒齐24节气图,这位婆婆是太用心还是太懒?!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当世界都以90天为单位划分出四季时,感性有趣的中国古人早已将一年划为二十四份,每个小气候只有十五天,而这短短半个月的节气还被分为“三候”。所以,中国人每五天就感受一次时节的更迭!
这种对自然的感知力,让典婆婆着实敬佩,她用手中的笔墨,绘出了下面这组她理想国中的廿四节气。
「 一年景 · 廿四节气篇 」
壹丨 立春
『 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
“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立——开始,
春——生长。
立春为节气之首,意味着新一轮回已开启,
古人对岁首很重视,
立春之日要祭春神、立春幡
以表对新岁的祈福。
▲ 剪绢纸成春幡戴头上以示迎春,禳凶求吉。
貮丨 雨水
『 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
“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
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东风解冻,散而为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气温回升、乍寒乍暖,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
是反映降水的节气。
春雨贵如油,雨水之后,
万物开始萌动滋长。
▲ 洗春弹新雨,绿我杯中水
叁丨 惊蛰
『 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
“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蛰虫惊而出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为“蛰”,
而春雷惊醒了蛰居的动物,称为“惊”。
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
劳动人民也进入春耕农忙,
所谓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
▲ 春雷唤醒了睡足了整冬的小萌宠
肆丨 春分
『 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
“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
乃昼夜平分。”
——《明史·历一》
春分日,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12小时。
春分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
风筝放得好,那就是“纸鸢跋扈挟风鸣”,
放得不好,那就要“手提线索骂天公”。
▲ 春光和熙,蝶飞燕舞
伍丨 清明
『 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
“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岁时百问》
清明兼自然与人文,既是节气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
正值春回大地,扫墓之余一家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 生气始盛,吐故纳新
陆丨 谷雨
『 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 』
“ 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
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
——《通纬·孝经援神契 》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
这天大家走村串亲,
到野外走走,
寓意与自然相融合,以祈康健。
▲ “准备好袋子,咱主子说今天会下谷子雨!”
柒丨 立夏
『 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
“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
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
——《礼记·月令》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雷雨增多,炎暑将临。
▲ 一把好蒲扇,凉快一夏天
捌丨 小满
『 一候苦菜秀, 二候靡草死, 三候麦秋至 』
“ 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
江浙一带有祈蚕节。
古代把蚕视“天物”,
为祈“天物”宽恕和养蚕好收成,
故而人们在四月放蚕时节举行祈蚕节。
▲ 好一盆肥肥嫩嫩不敢碰的天物
玖丨 芒种
『 一候螳螂生;二候䴗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
“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芒种”二字谐音,也称为“忙种”,
“ 艳阳辣辣卸衣装,梅雨潇潇涨柳塘。
南岭四邻禾壮日,大江两岸麦收忙。”
——《芒种》
▲ 最乡,最香
拾丨 夏至
『 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
“ 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至者,极也。”
—— 《恪遵宪度抄本》
夏至以后易形成雷阵雨,
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唐代诗人刘禹锡,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
写出“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 又到了解嘴渴的冰甜时节
拾壹丨 小暑
『 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
”暑,热也。月初为小,今则热气犹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热在三伏”,
小暑便是进入伏天的开始。
▲ 傍晚夏夜里的一碗凉品,多美好
拾貮丨 大暑
『 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
“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
小大者,就极热之中。”
——《通纬·孝经援神契》
夏令炎热易伤津耗气,
可食补苦味缓解热病。
▲ 最到暑热多食苦,小娃一见拨浪鼓。
拾叁丨 立秋
『 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
“ 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
——《周语》
落叶知秋,从文字角度来看,
“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
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啃秋寓意炎炎夏日难熬,
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 立秋,啃秋,啃住,不放
拾肆丨 处暑
『 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
“ 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
“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
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
农作物相继成熟的时节。
▲ 鸟食来,鸟食去
拾伍丨 白露
『 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
“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礼记》
“ 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
白者露之色,气始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天气渐转凉,昼夜温差开始增大,
清晨时可见叶子上有许多露珠。
▲ 宫斗戏总有采集甘露的桥段
拾陆丨 秋分
『 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
“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 》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
一场秋雨一场寒,手头针线开始干。
量量小宝的肩头,比去年宽了几指。
▲ 一场秋雨一场寒,手头针线开始干
拾柒丨 寒露
『 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
“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寒露之后,露水增多,
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万物随寒增长,
逐渐萧落,
该把厚衣取出啦。
▲ 光了一夏天的脚丫要捂起来了
拾捌丨 霜降
『 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
“ 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
——《 二十四节气解 》
“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 白居易
时逢秋暮露成霜,几份凝结几份阳。
树叶在秋霜抚慰下,
开始漫山遍野变成红黄色,
如火似锦,秋意正浓。
▲ 落叶被抓住如被幸运亲吻
拾玖丨 立冬
『 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
“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立冬后,就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
草木凋零,蛰虫休眠,
万物活动趋向休止。
是进补储藏体能的时候了。
▲ 吃一肚子肥肉也不被看见的季节
貮拾丨 小雪
『 一候虹藏不见; 二候天气升地气降; 三候闭塞而成冬 』
“ 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
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 群芳谱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已呈初冬景。
▲ 小雪是孩子冬天最期待的礼物
廿壹丨 大雪
『 一候鹃鸥不呜, 二候虎始交, 三候荔挺出 』
“ 大雪,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瑞雪兆丰年是耕种人的祈愿,
而孩童来说,
玩一场雪仗是从天而降的游乐场!
▲ 舀一盆雪打包回家珍藏
廿貮丨 冬至
『 一候蚯蚓结; 二候糜角解; 三候水泉动 』
“ 冬至有三义:
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
三者日行南至,
故谓之冬至也。”
——《三礼义宗》
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预示否极泰来。
冬至养生因为“气始于冬至”,生命活动
由衰转盛,由静转动。
▲ 参与制作食物比食物本身更有意义
廿仨丨 小寒
『 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 』
稹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 唐代 ·元稹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其实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
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
▲ 从来大寒需要大暖来烘托
▲ 好吃不过糖葫芦
廿肆丨 大寒
『 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
“ 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
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三礼义宗》
大寒是廿四节气中最后一个,
是时常与岁末的重合。
过了大寒又立春,
即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 春节是中国红的秀场
远离农耕文化的我们,
早已无需廿四节气的指引上山下田,
它的意义更多的,
是对一年景时光推移的反馈,
就像戏台的娘子,
就算她闭口无唱,
依然可以从她的姿态
看罢一出戏的起承转合。
除了节气,
典婆婆还陆续更新各种中国民俗系列 ——
「 食节 · 不节食 」
▲ 元宵节
▲ 腊八
典婆婆其人,
当然不是婆婆。
她是个85后的川妹子。
因为朋友们开玩笑的时候,
喜欢叫她妈咪之类的,
所以干脆取名“典婆婆”
自己当一回婆婆。
小学时代除了上学、辅导班,
典婆婆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待在农村。
耍泥巴、掏蟹洞、捉蝌蚪,喂猪,
听着麦田里的风和日落,
度过了无数无忧无虑的时光,
同时也汲取了无数风土人情的滋养。
印象最深刻的便是,
姥姥跟人摆龙门阵的时候,
时常冒出几句歇后语,
每次都把大家逗笑得前俯后仰。
半道上捡个喇叭——有吹的了
吃面条找头子——多余
被老人们的可爱风趣感染,
典婆婆也渴望学一肚子歇后语,
时不时‘嘚瑟’出一句哄哄小伙伴。
刀子耍到铁匠铺——不是地方
大喜轿没底儿——丢人了!
一句歇后语,
几笔简洁的毛笔画,
就将老百姓的“糙理”,
演绎得生动形象。
七八月的南瓜——皮老心不老
矮梯子上高居——搭不上言
打鱼的回家——不在乎
典婆婆从川美毕业后,
在伦敦艺术大学深造室内设计。
她在伦敦发现了很多儿童绘本,
一方面被国外艺术家的天马行空震撼,
另一方面她又不禁感叹,
有这些绘本的陪伴,
国外小孩子的童年该有多幸福。
于是她决定重拾画笔,
延续童年的梦。
她喜欢毛笔绘画的方式,
笔落无痕,
这也像极了人生,
更能传达出一种东方的韵味。
摔在粪池边——离死(屎)不远
包公脸上抹灰——黑上加黑
吃剩饭想点子——光出馊主意
幽默风趣,
耐人寻味。
不仅让人会心一笑,
更忍不住感慨,
民间文化的淬炼绝妙。
除了画在纸上,
茶壶、盘子皆可以是画布,
中国风在这些器具上韵味更足。
有缺口的盘子一经点缀,
缺憾反而变成了美丽。
这些画不但能承载中华文化的厚重,
又透露着生活化的亲切和轻松。
她说随着年纪的增长,
对传统的民间智慧越来越珍视,
越来越能体味到它们,
深沉的历史感,
深厚的文化积淀,
和深刻的道理。
寻常生活里,
有太多不经意的快乐和智慧,
它们不应该,
被默默地隐匿于历史的长河。
这个非典型的85后女子,
就在婆婆这个独特的视角里,
老派地窥探着这个世界。
在向我们传达那些随着时代而黯淡,
却仍然值得珍惜的东西。
图文作者:典婆婆,综合自公众号:典婆婆摆闲画(ID:dian-popo)。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