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是一支“一个人”组成的特殊篮球队!瞬间泪目!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这是一支特殊的球队,队名取自一位永远上不了场的第六人——“叶沙”!


在刚刚落幕的WCBA全明星正赛上,

有这样一支特殊的球队——

队员中有三位50岁左右的大叔,

还有一位22岁的小伙子,

和一位14岁的小女孩。

他们球技平平,

却获得了两分钟的比赛时间。



他们是一支球队

他们也是“一个人”


这支球衣上印着“YE SHA”的篮球队

还在每个人的衣服上

都画上了一个不同的器官


20号队员刘福

今年49岁

出生于湖南农村的他

18岁就开始在不同的矿井间辗转

28岁的时候,他被确诊为尘肺病

他是叶沙的肺



1号队员胡伟

今年50岁

他的母亲死于肾病

他的父亲做过肾移植

他也得了尿毒症

他是叶沙的肾



7号队员颜晶

今年14岁

她带着右眼上浑白色的肿瘤

被嘲笑排挤了14年

她是叶沙的眼睛



4号队员周斌

今年54岁

他是一位人民警察

却被病痛击倒

他是叶沙的肝



27号队员黄山

今年22岁

他因为长期不规律的工作时间

圆锥角膜问题导致视力急速恶化

他是叶沙的眼睛


16号球衣的主人

正是永远也不会出现的叶沙

他的生命定格在了16岁!


2017年4月27日

一位爱打篮球的16岁少年

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

他就是叶沙


叶沙是一位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

而且他深深地爱着篮球

突如其来的噩耗令他的父母悲痛欲绝

儿子生前的愿望就是报考上海交大医学院

于是在儿子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的父母决定将儿子的器官捐献出去



叶沙的心、肝、肺、肾、眼角膜

分别捐献给了七位急需器官移植的病人

叶沙的父母让儿子用另一种方式

留在了这个世界上


20,1,7,4,27,

五名受捐者站成一排

这些数字连成串

正是叶沙离世的日子

同样也是他们获救的日子

2017年4月27日!



当这支“一个人”的球队来到球场中央

数千人的舞台在这一刻

完全属于了他们



当现场的大屏幕播放起他们的故事

全场的观众和球员的眼里含满了泪水

他们报以了最诚挚的祝福和掌声




这是一场和篮球有关的梦

他们中间有很多人甚至从没打过篮球

可为了曾经的那位篮球少年

他们登上WCBA全明星的赛场

为此,

巴特尔为他们进行了赛前特训



而事实上,

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

并不容易

这意味着他们要在公众面前

全部曝光自己的病情隐私

然而,他们说

“别人能把器官捐献出来

接续生命

现在轮到我们去宣传

我还需要什么隐私?”


时间倒回2017年4月26日中午12点

那是叶沙的爸爸叶俊杰最后一次跟儿子说话

叶沙打电话来说头痛,

叶俊杰让他先回家。

而当叶俊杰赶回家时,

叶沙一个人倒在了地上,

“喊不应了”。


叶俊杰开车送儿子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只用了十来分钟,

但还是太晚了。

经医生诊断,

叶沙颅内出血严重,

自主呼吸微弱,深度昏迷,

对任何刺激无反应,

即便进行开颅手术,

挽回的希望也很渺茫。


4月27日早上7点20分,

叶沙被宣布脑死亡。


在母亲段念可的记忆中,

叶沙性格腼腆,成绩一直是年级前几名,

拿过月考二等奖、化学单科王、

数学竞赛一等奖。

“平时,他喜欢唱歌、打鼓,

经常和同学们一起打篮球。”

但只一瞬间,幸福变成了痛苦。


在篮球场上的叶沙

叶沙被宣布脑死亡后,

叶俊杰先是动了捐献儿子眼角膜的心思,

但段念可不同意。

她接受不了,前一天还好好的儿子,

转眼间就成了医生口中的脑死亡病人,

“人一下子就没了,

还要把器官捐出去,

太残忍了!”


叶俊杰尊重妻子的想法,

但医院墙上

“器官捐献,生命永续”的标语

在心里徘徊不去。

他给一名做医生的老同学打了电话,

请她劝劝段念可。


老同学的话很简单:

孩子走了,家里的气息没多久就散了。

但如果捐献了他的器官,

只要器官还在跳动,

就相当于孩子还活着。


段念可想起儿子想要考上海交大医学院

想做医生的愿望,

她被说服了。


叶俊杰记得,

在“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上签字时,

心脏、肝脏、肾脏、肺脏、眼角膜等

器官名称列成一排,

同意捐献哪个,

就在“确认”项前打钩。

叶俊杰一个对钩一个对钩打下来,

到肺脏时突然停下了,

抬头问了问负责协调捐献的何一平,

“我能留下肺吗?

我总得留点什么吧?”


何一平什么都没说,

轻轻点了点头。

叶俊杰的老同学却拍了拍他的肩膀,

用眼神看了看肺脏一栏的空白。

她知道,有病人等着肺源活命。

叶俊杰在肺脏一栏又勾了一笔,

“还能再救一个人,好事。

再打一个钩而已。”



2017年4月28日叶沙的追悼会上,

受者们送来几段录音,

向叶俊杰、段念可讲述

他们的孩子在自己体内的近况。


叶俊杰听到了胡伟的声音:

“孩子的爸爸妈妈你们好,

你们孩子的部分捐体,

在我身体里安家了。

它现在很好、很棒,

我会带着它一起好好感受世界,

真的非常感谢,感谢你们的孩子,

感谢你们的大爱,谢谢了。”


叶俊杰捧着手机久久不愿放手,

像是握住了叶沙的身体。


叶沙是2017年湖南省

第110例器官捐献案例,

也是捐献数量最多的案例之一。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

中国每年因终末期器官衰竭

而苦苦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约有30万人,

但是每年器官移植数量仅约1万例。

除了移植医生、移植医院稀缺

以及手术费用高昂,

供体缺乏是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推动器官捐献事业发展,

器官中心2017年8月开始

寻找那些足以打动人心的故事并拍成视频,

最终找到了叶沙。


“叶沙”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名字,

他是为那个捐献多个器官的16岁男孩取的化名。

因为在器官捐献、移植过程中,

捐献者、受捐献者须遵循“双盲原则”,

互不知晓对方信息。

这样既可以减少器官买卖行为的概率,

又可以避免捐、受双方

受到不必要的压力或骚扰。


这一次,器官中心仍然没有打破“双盲原则”。

来北京拍摄的受者们

不知道叶家人的姓名、住址等真实情况,

叶沙父母也是一样。


在“双盲”的前提下,

策划、安排此次拍摄的何一平

只能通过进行移植手术的医生们辗转联系受者,

依次征求7人的意见。

“很多器官移植受者受到歧视,

可能影响到工作,

也容易被人指指点点”。

最终,5人答应出镜。



  

术后热心参与器官捐献志愿者活动的刘福,

答应得十分干脆,

电话里只谈了一分半钟就同意参加。

周斌没有拖泥带水,

带着妻子和孙子一起来到北京。

黄山告诉父亲,

“我必须去,我有这个义务”

颜晶的妈妈替女儿做了主。

当她在电话里听说捐献者是个16岁的男孩时,

一下子哭了。

“虽然不知道他是谁、长什么样子,

但我理解父母的心情。” 


在球队最后的集体照中,

“队长”颜晶手持篮球居中站立,

头微微昂起。

她的左侧是刘福、胡伟,右侧是周斌、黄山,

5个人的球衣组成了一个日期——

2017年4月27日。



刘福是5人中

唯一见过段念可、叶俊杰的人。

他在电视节目里看过关于叶沙的报道

虽然人物是化名,

但捐献时间和自己的移植时间完全能对上,

他暗暗记住了叶沙父母的脸。


段念可2018年在家中开了一个烘焙坊,

儿子过世后,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

刘福得知后,便在微信群里议,

今年中秋节,

要让叶沙吃上妈妈亲手做的月饼。

几个人一拍即合。


通过何一平,5个人都买了一些月饼,

患糖尿病的胡伟订了木糖醇款。

叶沙的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客户是谁。

他们总会问自己:

“孩子在哪里继续活着,他们还好吗?”


2018年9月20日,

段念可在器官捐献志愿者群里看到了

制作完成的短视频《一个人的球队》。

一个多小时里,

她把这段视频看了数十遍。

她看到5个穿着“叶沙”球衣的陌生人,

知道叶沙的器官正在他们体内鲜活地跳动。

她把视频转给了丈夫叶俊杰。



一年多来,

叶俊杰对儿子的猝然离世渐渐释怀,

但还是失眠。

深夜醒来,他想着儿子,

一句一句哼出一首歌。

其中两句是

“你在的时候我与你不曾相识,

当你离开,你成了我至亲至爱的人。”


他想象着,

那些和儿子从无交集的陌生人,

因为他的器官重获新生。

在某个他不知道的角落,

他们成了自己的至亲至爱。



请记住这位曾拯救七个生命的名字

叶沙


善良的人虽离我们而去

却以另一种方式

永远存活在他最爱的赛场




      本文综合自:央视新闻、虎扑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