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瞪口呆!一个上海的“流浪大师”,竟让网红们疯了!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你们是为了钱字,我知道,那么现在我就当自己是猴子耍给你们看。我就站在这里,你们愿意怎么拍赚钱你们就赚吧。”
一个上海的“流浪大师”火了。
他衣衫褴褛,但目光澄澈。他须发板结,但博览群书。面对陌生人的镜头,他用普通话讲《左传》《尚书》,谈企业治理,谈各地掌故,也告诫人们“善始者众,善终者寡”。
他叫沈巍。
但就在最近一周,过了26年拾荒读书生活的沈巍,一下子被授予“流浪大师”名号,成了“流量大师”——他在上海浦东一个地铁站附近栖居了7年的避风港,此时已变成了流量角逐之地,无数网红和营销号从全国各地赶来,就为了拍他!
这一幕,直看得人目瞪口呆。
博学多才的流浪者、复旦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上海徐汇区审计局的公务员、妻女车祸过世……网络上关于“流浪大师”沈巍的身份,有着各式各样的传说。
或许正因为这些反差和奇幻色彩,进一步推动了沈巍的大火。
这两天,由于慕名而来的网友和主播太多,志愿者们只得和沈巍一起,躲在上海浦东一家废弃居民楼的一层,反锁了玻璃门。
但即使是雨天,等着见沈巍的人依然络绎不绝。
蓬头垢面却语出惊人,沈巍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沈巍告诉记者,其实自己并非名校出身。他毕业于普通高校,一直是单身,中学时有过一次暗恋,并无妻女,更不存在“车祸过世”一说。
不过,沈巍的确曾是公务员。他1967年生,上海人。家里有母亲、弟弟和两个妹妹。因为生活理念不同等种种原因,大概2009年左右开始流浪生活。
他流浪的日常,就是在地铁站里、屋檐下、立交桥下、草地上打发时间或者过夜。流浪之前的爱好包括逛书店、看画展、看戏。他也否认自己有精神类疾病。
在被称为“国学大师、流浪大师、金句大师”后,他的各式“金句”也在网络上流传:
“有人给我钱我不要,我不是乞丐。”
“我不是大师,百分百不是,大师要多读书。”
“距离浩如烟海的文化本身,我们都是井底之蛙,一定要不断的学习。”
“读书要用笔、要配起来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有人说因为你外表可怜所以你捡垃圾,那为什么我捡垃圾不能按照公益的目的捡呢?”
“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头,这是过去谁都知道的,现在则是贪官在监牢,一夜愁白头。”
“流浪大师”为何这么火?
沈巍同抖音的首次“触电”,发生在四个月前。
去年年底,抖音博主@大烘焙师在偶然间与“街友”沈巍相识。经过数次攀谈,因折服于对方的学识与精神,这位博主把沈巍对历史和时事的评说与见解,拍成了系列小视频,取名为“大师在流浪”。
视频中的沈巍,在街头、路灯下,举着《左传》和《战国策》与路人谈古论今,对历史名人、社会现象以及各类古籍经典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喜欢跟陌生人探讨名著,提及鲁迅的经典名篇《孔乙己》时,他纠正了当下学术界(或者说中学语文界)所流行的错误观点:
“《孔乙己》其实很多人没有看懂,都说是在讽刺他。其实鲁迅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可怜他。你看孔乙己这个人,没做过坏事,众人却都欺负他。他的学问固然不对,但这是时代造成的。时代废除了科举制,就断了他前进的路。”
通过孔乙己,他对科举制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废科举完全是大势所趋。但我最近看晚清的书,书上是这么写的:(废科举时)有人曾上书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废科举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慢慢地改,(而不是一刀切)。因为你一改,就把这些一辈子读四书五经的人、所有的人生梦想全都打碎了。事实上,确实是有一大批对古典文化很精通的人,后来就一事无成。”
他呼吁幼儿园的教学应该抛弃“填鸭式”的教育,要重点培养小孩的道德观:
“幼儿园不该提倡教书,反倒该重视培养小孩子的道德、群体精神,(教他们)对同学友好,不要教他们ABC。因为他如果过早地开始学习,容易从小对知识产生厌烦心理。”
对于当下年轻人的文化缺失,他语重心长地说出自己的人生感悟:
“就浩如烟海的文化本身而言,我们都是井底之蛙。(知识的储备)远远不够,一定要不断地学习。”
沈巍在上海浦东一家废弃的居民楼里接受媒体采访。
四个月的时间里,这些视频从几十到几千、最后变成几百万赞,在大数据算法的推送下,吸引了许多抖音网友的注意。彼时,沈巍的大名、身世、经历,尚不可考证。唯有那邋遢的外表和丰厚的学识,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起初,有零星的仰慕者因为视频而与他产生交集。沈巍很高兴,他善谈并乐于交友。
但有一天,他在拾荒的路上,突然被一个陌生人拉住胳膊。对方问他:“你是抖音上的那位先生吗?我看过你的视频,很钦佩你的学识。”
沈巍回到自己的窝,对拍自己的抖音博主说了一番话:
“孟子曾说过一个词叫‘不虞之誉’,意思是想都没想到的荣誉。我认为我现在就是这种状态。如果我早知道我能有这种荣誉,我当初应该多读几本书的。”
令人没想到的是,此后不久,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各样的人,纷纷赶到他落脚的地铁口附近。他成了手机镜头下的焦点,也因此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接受成都商报红星新闻采访时,沈巍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几乎全盘托出,简单来说就是:
沈巍从小爱读书爱画画,最喜欢历史,但是在父亲的压力下大学学了审计,毕业后进入了上海某区审计局。
因为家境不好,沈巍从小就只能捡垃圾卖钱买书,工作后还保持着节约的习惯,在单位垃圾桶里把还能用的纸(比如单面打印的废纸)收集起来,结果被投诉捡垃圾。
两年后,沈巍和家人赌气自己在外面租房住,搬了几次家,后来因为捡垃圾被邻居投诉两次被人赶了出来,这时候沈巍已经和家人断绝了关系,就正式流落街头了,直到现在。
2012年,沈巍的弟弟找到了他,说父亲不行了,要不要去看一下。沈巍找了熟人,理了发,借了干净的衣服,在上海长航医院见到了父亲。
看到儿子,父亲流下了眼泪,紧握住儿子的手,说你本可以在学习上有一番成就的,全因为我……然后一直打自己耳光。沈巍也是泣不成声。一声“都过去了”,父子二人在最后的时光中完成了和解。
那天是中秋节,大家买了月饼分着吃了。但是,当时,濒危的父亲并不知道儿子已经流浪街头多年。
沈巍有着固定的长病假收入,他的钱大多用来买书,甚至还托人在网上买了一个500块的手机。 通过手机他了解互联网时代的许多资讯,对于公司管理、商业模式也能侃侃而谈。
他的身份证丢了好多年,没法办理电话卡,手机只能就近蹭旁边的门店。
今年沈巍已经年过50,手机里存着甘地的照片,他说自己愿意主动过苦行僧的生活,“我不标榜,我就是喜欢这样的生活。我坚持的生活理念是,人不能肆无忌惮浪费东西。”
对于捡垃圾,沈巍并不以之为耻。小时候因为捡垃圾,沈巍就经常被同学们笑话,“那个时候我就很纳闷,怎么讨饭的人不做事情,反而都同情他。而我付出了劳动,反而被讥笑。”
这些年,国家提倡垃圾分类,沈巍也说自己发自内心地想做点贡献,“这个苦我吃了26年了,就好像一碗饭,我觉得挺好,为什么你们觉得不好。”
先前大家只是关注他的博学和好口才,如今,人们更多地议论起他的选择、他的道路。
支持他的人夸他是真正的圣人,网友们这么评论他:
@他起码活过,我们只是没死罢了。
@他的思路比正常人都清晰,所以这个世界容纳不了比自己特别的人。
@坦白说,他真的受到了儒家的那种正气以及适应的能力。孟子说过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只可惜这个社会早就不是那种圣人的时代,就算圣人出现也只能这样了。
@他不过是选择了自己想走的路,怡然自得,尊重他理解他。他也只是如你如我的一个人。
@我看了有点难受!曾经不随波逐流是对古代文人的称赞,为什么沦落至今反而成病态。
讨厌他的人则觉得他终究还是一种病态——
@粉饰得再好,终究还是一种病态。不论是出将入相还是忧国忧民,首先他要先学会做个普通人。
@读书呢就是要明理,不是一定要你去忧国忧民,但是一定要明白做普通人的道理,不能合情合理怎么能算是真明白道理的人呢。
@我不觉得他有什么值得提倡的。他只是无法融入正常生活而被迫这样。
@这人就一普通的及格的人、失败的读书人,因为造型和其他外在环境造就了“15分钟名人”,他没啥问题,大部分人把这种当大师的,把及格当成了优秀。
@可敬可怜不可近的人,人的社会属性不能没了,不能理解一个男儿怎么弄成这样?
蜂拥而来的网红们实在夸张
沈巍不由分说地红了。人们一批批地涌来,沈巍起初还单纯地以为他们是真心求学,耐心地跟他们讲着道理:
“你们总来拍我的视频,想听我说这说那,其实没必要。(我说的东西)书上都有,你们去看书,养成阅读的习惯,从书上去找知识。”
但这根本不是网红们想要的答案,他们要的,只是流量。
一个主播说的直接:“大师就是流量,你们要懂得怎么用才行。”
有中年女人在沈巍旁边一坐三天,直坐到网友喊“师娘”。
这些人很多是微商,还有人在抖音和快手经营着自己的账号。
有吃播主播找来废纸箱,写上“流浪大师我要嫁给你”。
一个自称从山西来的人,号称要弘扬“大师”的理念,贯彻垃圾分类,保护地球生态,引来了一大群网红主播争相合影。
各色人等扑向沈巍,把他当做消费的的对象,甚至有人借着资助沈巍的名义,在网上直播“筹款”。
沈巍只能借其他主播的视频中一遍遍重复:“感谢大家对我的关心,我没有授权任何直播,也没有任何人有权代表我,请大家不要给我任何资助,免得这些钱进了别人口袋,我还欠大家一份情。”
从最初的笑对到疲倦的无奈,沈巍的容忍终于化成了愤怒。
“你们是为了赚钱才来这里,你们是在把我当猴子一样玩耍。天都黑了,我想睡觉,而你们却还在这里拍。你们对我哪里有一点尊重?”
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沈巍曾说,学审计专业是我这辈子的遗憾。如果父亲很客气地交流,我一定不会选择这个专业。我会选择中文系或者国际政治研究。
他说,这辈子,没有做自己想做的事,很遗憾。如果可以重来,我会选择一份符合自己意愿的工作,和文化挂钩,而不是数字。
初看“流浪大师”火爆的新闻,免不了怀疑沈巍是否正常。
可是事到如今,该说不正常的又是谁呢?
无语!
部分资料来源:红星新闻《上海“博学”流浪汉沈先生:网上走红不能改变我的命运》、哟哟鹿鸣《请放“大师”去流浪》、最人物《大喜哥走了,沈先生“疯了”:成就与摧毁他们的,是同一种肮脏》。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