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圆明园写给圣母院的信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谁能想到,巴黎圣母院失火,圆明园上了热搜。互联网上,“想起圆明园”“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等等观点,支持者甚众。一时间,争论声又起。



      而圆明园则在自己的微博上发表文章《文明不能承受之殇》:“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


     文章发表后阅读量迅速超过1000万。



《文明 不能承受之殇》


     2019年4月16日,北京时间0点,法国著名建筑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火势熊熊。


     159年前,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后,谴责最深的是个法国人,而这个人就是《巴黎圣母院》的作者维克多·雨果。


     雨果说:有一天有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打劫,一个放火……他们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而现在,因雨果名著而闻名天下的巴黎圣母院也遭受了烈焰之苦。


      这场大火让人不自觉想到中国文化曾经历的磨难,曾经那场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万园之园留下的灰烬,是中国历史耻辱柱上最疼的一根钉子。


       这一刻的中国人,怎能不想起,背负了一百多年圆明园烧毁的心灵创伤,何其艰难、何其罔然,可惜圣母院,可惜圆明园,文化不应该这样毁灭,更不应该人为践踏。



     文物的损毁、消失不仅带走了文物本身,更带走了文物所承载的千年文明。


     一场文化之殇,带来世人对于文物保护的警醒与重视,文明是脆弱又坚韧的。


     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尽力的守护它,尽量延缓它的消逝,传承它的精神。


     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


     衷心祈愿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代代传承。


大火之后的巴黎圣母院


     《文明 不能承受之殇》一文发布后,相关话题又冲上了微博热搜。



     对此,@人民日报 发文称,巴黎圣母院失火,塔尖坠落,屋顶损毁,法兰西失声痛哭,全世界为之揪心。尽管数字技术已完整保留其基因,但毕竟800年文明结晶受损!圆明园微博发声,愿文物都能远离灾难,代代传承。这是化尽千言万语后的抚慰,也是最刻骨铭心的警醒。这一刻,或许世界更能理解:何为文明,文明何为。 




      而文中提到的雨果关于圆明园的一封信,是1861年,雨果在给他的朋友、参加过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的巴雷特大尉的一封信中,严厉地谴责了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犯下的罪行,表达了这位文坛巨匠令人尊敬的正义感和坦荡襟怀。


雨果:历史审判时会记得有一个强盗叫“法兰西”


致巴雷特大尉:

1861年11月25日


     您很想知道我对军事远征中国一事的看法。既然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一桩豪迈而又体面的事情,那就只好劳驾您对我的看法赋予一定的意义。


     在您看来,维多利亚女皇和拿破仑皇帝的联合舰队所进行的这次远征真是无上的荣耀,而且还是法兰西和英吉利共同分享的一次荣光,因此您很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次胜利是否有充分的认识。


     既然您想听听我的意见,那我就来谈谈我的看法。


     在地球上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叫做圆明园。奠定艺术的基础的是这样两种因素,即产生出欧洲艺术的理性与产生出东方艺术的想象。在以想象为主的艺术里,圆明园就相当于以理性为主的艺术中的帕特农神殿。


     凡是人民——几乎是神奇的人民的想象所能创造出来的一切,都在圆明园身上得到体现。帕特农神殿是世上极为罕有的、独一无二的创造物,然而圆明园却是根据想象拓制出来的一个硕大的模型,而且也只有根据想象才能拓制出这样的模型。


     您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



    您尽可以用云石、玉石、青铜和陶瓷来创造您的想象;您尽可以用云松来作它的建筑材料;您尽可以在想象中拿最最珍贵的宝物,用华丽无比的名绸来装饰它;


     您可以借想象把它化为一座宫殿,一间闺房,一个城堡;您尽管去想象那里住的全是神仙,遍地都是宝;您尽管去想象这座建筑全是用油漆漆过的,上了珐琅的,镀金的,而且还是精雕镂刻出来的;


     您尽可以在想象中指令那些具有跟诗人一般想象能力的建筑师,把《一干零一夜》中的一千零一个梦表现出来;您也尽可以去想象四周全是花园,到处都有喷水的水池,天鹅,朱镂和孔雀。


     总之一句话——您尽可以凭人类所具有的无限丰富和无可比拟的想象力,把它想象为是一座庙堂,一座宫殿——这样,这个神奇的世界就会展现在您的眼前了。


     为了创造它,需要整整两代人成年累月地进行劳动。这座庞大得跟一座城池一样的建筑物,是经过好几个世纪才建筑起来的。


     这是为什么人建造的呢?是为世界的各族人民。因为创造这一切的时代是人民的时代。


     艺术家、诗人、哲学家,个个都知道这座圆明园;伏尔泰就提到过它。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大剧场,巴黎有圣母院,东方有圆明园。没有亲眼看见过它的人,那就尽管在想象中去想象它好了。


     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这里对它的描绘还是站在离它很远很远的地方,而且又是在一片神秘色彩的苍茫暮色中作出来的,它就宛如是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影影绰绰地呈现出来的亚洲文明的一个剪影。



     这个神奇的世界现在已经不见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盗窃了圆明园的全部财富,然后彼此分赃。这一切所作所为,均出自额尔金之名。


     这不禁使人想起帕特农神殿的事。他们把对待帕特农神殿的手法搬来对待圆明园,但是这一次做得更是干脆,更是彻底,一扫而光,不留一物。


     即使把我国所有教堂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又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收藏在这个东方博物馆里的不仅有杰出的艺术品,而且还保存有琳琅满目的金银制品,这真是一桩了不起的汗马功劳和一笔十分得意的“外快”。


     有一个胜利者把一个个的口袋都塞得满满的,至于那另外的一个,也如法炮制,装满了好几口箱子。之后,他们才双双手拉着手“荣归”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


     我们,欧洲人,总认为自己是文明人;在我们眼里,中国人,是野蛮人。然而,文明却竟是这样对待“野蛮”的。


     在将来交付历史审判的时候,有一个强盗就会被人们叫做法兰西,另一个,叫做英吉利。


     不过,我要在这里提出这样的抗议,而且我还要感谢您使我有机会提出我的抗议。绝对不能把统治者犯下的罪行跟受他们统治的人们的过错混为一谈。做强盗勾当的总是政府,至于各国的人民,则从来没有做过强盗。


     法兰西帝国侵吞了一半宝物,现在,它居然无耻到这样的地步,还以所有者的身份把圆明园的这些美轮美奂的古代文物拿出来公开展览。我相信,总有这样的一天——这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的法兰西,将会把自己的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


     我暂且就这样证明:这次抢劫就是这两个掠夺者干的。


     阁下,您现在总算知道了,我对这次军事远征中国的事情,是有充分的认识的。


(本文原载1962年3月29日《光明日报》,程代熙译)



      在了解了堪称艺术瑰宝的巴黎圣母院之后,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下圆明园——


      关于圆明园,我们如今所看见的,只是一个废墟—— 1860年10月18日,圆明园被烧。


     我们又怎能想象,圆明园曾经绝代风华,至高无上,是为帝国权力中心。



     1722年,康熙帝驾崩,四子胤禛继位,年号雍正。


     雍正执政以后,圆明园扩建。此后,这里就成了帝国的心脏,也是皇室的家。


     雍正一直都在其中,极少走出圆明园。



     它占地3000多亩。


     拥有200多座宫殿。



     壮观华丽,美仑美奂,无以伦比。



     皇帝住在这里,妃嫔们住在这里,帝国的国事处理也在这里。



     圆明园与皇室,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是一个堪称奇迹的盛大建筑群。


     它是宫殿,是离宫,也是皇家园林。



     它美名远扬,欧洲都有它的传说。


     八国联军入侵后,所有人都震惊了,“再也找不到它媲美的花园了。”



      圆明园到底有多美?郭黛姮,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从2009年开始带领80多位研究人员,开始了圆明园的数字修复工程,借助数字技术,重新“恢复”圆明园的原貌。



     “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



     “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



     “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



     “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


     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圆明园。



     它是帝国建筑艺术的最高峰。


     1725年秋天,雍正正式搬进圆明园。


     在它的周围,24000个人皇家侍卫兵日夜巡逻。没有皇帝的旨意,任何人严禁入内。


     在圆明园中,一切建筑都与帝国的江山息息相关。


     圆明园中的水流,与帝国的风水一致。山起西北,水流东南。



     西北部的假山,象征昆仑。


     东部的湖,象征东海。形状被设计成大清疆域的模样。


     湖中三岛,象征东海上住着神仙的3个岛屿。



     沿湖分布着9个人工岛屿。环抱于9岛之中的宫殿,正是皇帝和嫔妃们居住的地方。


     九州是中国的象征。


     而圆明园,又是帝国的缩影。


     那时候,九州安宁,湖水波平浪静,大清天下太平。


     这就是九州清晏的寓意。



     圆明园中,一年365天,繁花都如云如雪。


     春有樱,夏有荷,秋有菊,冬有梅。


     管理圆明园花草的太监,就有300多人。



     其中曲水岛渚,亭榭楼阁,错落有致。



     凌空俯瞰,一碧万顷。



      景色一重又一重,风光触目即是。


     后来,乾隆即位。这个新上任的皇帝对圆明园情有独钟,他大肆扩建圆明园。



     他将东海龙宫,移植到圆明园。


     他认为,不管是仙境,还是奇迹,人间所有的美丽,他都该拥有。


     圆明园越来越豪华。其中充满了来自中国、印度和欧洲的各种珍宝。


     这时的圆明园占地5000多亩,拥有将近1000座宫殿。



     灿若白玉的宫殿依水而建。



      乾隆不仅增加了龙宫,还建了一座庞大的、用来祭祀祖先的安佑宫,一个可以让皇室成员角色扮演的小城。


     在城中,皇帝、妃嫔、皇子们,可以在此化妆成任何人。


     贩夫走卒,市井小民,然后与他人进行戏剧式互动,以此满足他们被剥夺的平凡人的快乐。



       18世纪,乾隆命郎世宁造一座西洋花园。



     罗马式立柱,巴洛克式拱门,五彩斑斓的琉璃瓦,这座中西合璧的花园,可以和欧洲的任何一座花园相媲美。



     这座宫殿尚未建成,乾隆就把它送给了一个维族妃子。


     这个妃子,是乾隆一生最宠爱的妃子。也就是后世一直流传的香妃。


     即使如此,乾隆年间,帝国的版图还是一再扩张,达到了鼎盛。


     国泰民安。粮食产量前所未有。大清成了强国代名词。


     然而就在乾隆大兴土木的时候,西方工业革命爆发,文明飞速发展,技术革新,时代日新月异。


     而大清帝国尚在自我满足的梦中没有醒来。


     英国和法国士兵已经使用来福枪和连发枪时,清军还在使用弓箭和大刀。


     枪也只是鸟枪,非常不便。



     1799年,乾隆去世之后,清开始走下坡路。


     1840年 ,鸦片战争爆发。大清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1860年,英国和法国组建了一支2万土兵的远征军,从广州出发,直达天津海面。


     之后,联军势如破竹。清军根本无法阻挡他们的进攻。



     法军抵达圆明园时,咸丰皇帝已经逃去了避暑山庄。



       只有20几个太监在抵抗。



     1860年10月6日,法军占领圆明园。



     圆明园末日来临。


     1860年10月18日,圆明园被20000多名联军士兵抢夺一空后,这座158年的、像月宫般美好的园林迎来了致命的火焰。


     圆明园在大火之中,化为一片瓦砾、灰土和残骸。


      伏尔泰说:“希腊有帕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东方有圆明园。


     可如今,五大文明奇迹,只有金字塔还算保留完整。其他的,都无法呈现以它们本来的恢宏壮丽的面貌。


      这当中最遗憾的,还是圆明园。



      因为,其他遗迹都毁于自然,毁于意外,毁于不可抗力。


      只有圆明园,是毁于他人。它是被人强夺的,也是被强行毁掉的。


      这不仅是一次文明的损失,更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最后,请记住雨果的这句话:


     “在地球的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叫圆明园。



     “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造的全部成果。



     “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


     “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见的亚洲文明的倩影。你可以去想象一个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




这是最刻骨铭心的警醒

这一刻,

或许世界更能理解

何为文明,文明何为



部分资料来源:周冲的影像声色(ID:zhouchong2017)。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