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一眼识别作文中的逻辑错误?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作文中的逻辑错误常常让人哭笑不得,你知道应该怎样识别并避免吗?
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是,国内小学、初中的写作训练以记叙文为主,不写说理性文章;逻辑思维的学习与建构,应在高中学习议论文写作时开始。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逻辑思维是写作的基本思维,叙事、说理均不可缺失。它直接影响作文的交际功能,也影响着写作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在美国中小学的作文教学中:“美国学生一般11岁进初中一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小学六年级),初中3年的英文课本中都有公共说理的部分。说理的内容反复出现,因为逻辑和说理是一项基本的公民能力。”这样的做法已被国内许多中小学在写作教学中借鉴、使用。
作文中常见的逻辑错误类型
细观当今中小学生的作文,不难发现,当今中小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着逻辑思维缺失,不少中小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常常让人哭笑不得。逻辑思维的缺失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
一、混淆概念
相同的词,含义不一样,学生“偷换”而不自知。如:
【病例】那个朴实憨厚的笑容,犹如一缕阳光,瞬间融化了我刚才郁闷的心情。这点考试的失败又算得了什么呢?环卫阿姨冒着危险去捡回我踢出去的矿泉水瓶,也许她这时候还愁着生活上的拮据,面对我刚才那鲁莽的一脚,却还能回我一个宽容的笑容。她都能如此乐观面对,我学习上的也应该乐观、积极。
【诊断】环卫阿姨冒着危险去捡回“我”踢出去的矿泉水瓶,此“困难”是“我”踢给她的难题,而“我”的困难是自己考试的失败。这显然是不同的概念。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无法推理的思想,在小学作文中常见。再比如:
【病例】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人也就需要一面镜子。人是自己的主宰者,当做自己的“镜子”,当你走向巅峰。此时,最清晰的“镜子”——便是你自己。
【诊断】古人唐太宗道“以铜为镜,以古为镜,以人为镜”,此中的镜子,是以“他人或他物”为镜子,而文章后来偷换成以自己为“镜子”,两个“镜子”含义不一样。文章混淆概念,让人感觉表达的混乱。
二、语链断裂
语句断裂,前后语句缺失连贯性,表现出思维的断裂,表现有三。
1.话语转移
【病例】一个同学来我家玩,看到正在练习钢琴的我,大吃一惊,对我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努力练呢?钢琴房里练习还不够吗?”我摇摇头,认真地说:“有了付出才会有收获啊!”
【诊断】同学是问:为什么钢琴房里练习了还不够呢?后面的对答应是“仅有此是不够的,因为……”可“我”的回答却是:有了付出才会有收获。两人各说各话,文章亦就让人感觉生活气息的缺失。
2.生硬嫁接
最明显的表现是为扣标题强“撮合”,如一学生写《感谢你的引领》:
【病例】那天我考试失利,回家闷闷不乐。到了半夜的时候,父亲端着一杯热茶走了进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考试失利不能阻止我们进步的脚步,所谓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失败乃成功之母。”那晚,在父亲的引领下,我心中的那一片阴霾被一缕阳光冲散了。
【诊断】“引领”,广义上来说是指通过用某种手段或方法去带动某事物的发展。但父亲的话只是说“考试失利不能阻止我们进步的脚步”,他并没有提出指示前进的方向,这其实只是一种安慰。如此,为扣标题生硬“撮合”,只会让人感受文章叙说乏力与情感苍白。
3.交代不清
也就是无法让人感觉清晰的思维与思想,如:
【病例】今天起早,妈妈就到田里去了,田野上不见一个人,只有一头猪在慢慢快跑。
【诊断】你妈和猪是啥关系,还是你眼神不好?慢慢快跑是什么跑法?
【修改】今天起早,妈妈就到田里去了。妈妈去得太早了,田野上还看不到一个人,远处只有一只猪在慢慢地走来走去。
如此原因交代清楚了,整段话的思维逻辑与思想就清晰了,读者就不至于如入云雾。
三、普遍泛论
常见的泛论表述法包括“每个……”“所有的……”“大家都……”“总是……”这一类用词,话语绝对不合常理,无法让人认可。如:
【病例】回国的飞机上,我思索着:人生就是这样,我们永远生活在别人的帮助中,无论身处世界何处,只要有同胞,就有家。
【诊断】“我们永远生活在别人的帮助中”,这就是绝对话,事实上有这种可能吗?再说“无论身处世界何处,只要有同胞,就有家”,也不符合生活真实,前些时间,在非洲还发生华人专门抢劫华人店铺的事件呢。
【修改】:回国的飞机上,我内心难以平静:我们华人还是有家国情怀,无论身处世界何处,只要有同胞,我们就往往有家的感觉。
四、无理类比
1.非同质类比
非同质类比,即不具可比性,也就不具合理的推理判断。如:
【病例】爸爸说完,我恍然大悟。心想:“是呀,连小鸟都不愿在温室里呆着,享受现成的‘待遇’,我们更不应该呆在家里,被父母‘侍奉’着,要学习知识,敢于拥抱社会,拥抱大自然。”
【诊断】小鸟都不愿在温室里呆着,享受现成的“待遇”,是因为没自由。而我是要学习知识,拥抱自然,显然不构成类比关系。
【修改】爸爸说完,我明白鸟欲飞出鸟笼的原因:“自由是鸟的追求,被人主宰,如何有自己心灵的愉快?如何唱出自己欢乐的歌?”
2.非同类类比
【病例】栀子花开花,要历经酷寒,暴雨的困扰,而我呢?不过就是一次考试罢了,没考好,就继续努力,栀子花尚且没有抱怨,我还有什么资格怨天尤人,放弃努力呢?
【点评】人与栀子花不同类,一个是人,一个是物,“类比”如何有说服力呢?再说栀子花没有抱怨,是拟人手法,那只是诗意的品读与感悟,没有说理功能。如此主观臆造,做作生硬,何以彰显打动读者的力度?
六招避免作文中常见的逻辑错误
一、清晰意识
有了清晰意识,就会关注逻辑的顺畅与严谨,就会审慎选择材料与表达,表现为语句连贯、表述清晰;这样不致让人感觉语句前后混乱、逻辑缺失。
叶圣陶道:“真诚的作者写一篇文章,决不是使花巧,玩公式,他的功力全在使情意与文字达到个完美的境界;换句话说,就是使情意圆融周至,毫无遗憾,而所用文字又恰正传达出那个情意。”
【病例】“我那心中的窗户,已经被他的双手完全推开。就像黎明悄悄划过天边,光亮照亮了所有的黑暗,光明填满了整栋屋子。透过窗户,我看到了他的期望,和鼓励。”
【诊断】语言看似很美,但写作语言做作、故使花巧,如何能使情意表达圆融周至?读者困惑:心窗,又如何被他的双手推开?“透过窗户,我看到了他的期望和鼓励”,如何理解?
【修改】打开心窗,没有了纠结,我读懂了他的期望和鼓励。
二、思维严谨
写作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承载交际功能,真诚说服或打动读者是基本目的。为此,文章也就要有心有读者,彰显逻辑、说服读者的意识。而要具备说服或打动读者的张力,也就要关注句间联系的严谨。
写作中,当关注文中题材与中心句是否彰显严谨,思考材料对中心是否具有支撑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看作文,从最后一段点题句看起,再看看文章是否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写作。
当然,还当关注段落中心句是否得到有力支撑,思考段落材料与中心的严谨。
【病例】吊兰,立在雨中,叶子郁郁葱葱,向外舒展着曼妙的身姿,娇翠欲滴,雨下着,它就这么屹立,接受雨的洗礼。看看我,她笑了,嘴中缓缓吐出几个字:“不见风雨,怎见彩虹?”
【诊断】“接受雨的洗礼”是吊兰郁郁葱葱的原因吗?显然是小作者为扣题而刻意“感悟”。
三、有读者意识
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阅读期待,写作时应当明确这篇文章是写给什么人看的对,揣摩不同对象的心理期待,来构建文章逻辑。
夏丏尊道:“所谓有秩序,要明确,要有力等等,无非都是想适应读者的心情,因为离了读者,也就不必有文章的。”
比如,以“运动会”为题,如果“向班主任介绍这次运动会,表达运动会期间不读书的快乐”,这是有缺憾的,因为没有关注到班主任这一对象,毕竟他不同于友人或父母,向他介绍,当是写自己运动会中的成长或感激。
可见,如果有读者意识,写作就会关注阅读者的认知心理与阅读期待,也就有了素材、主题、表达等的审慎与清晰的选择。
四、有生活意识
写作是对生活的审美,文章不符合生活逻辑,则不具思想与情感的张力。生活意识即符合生活的逻辑。
【病例】一学生写历史老师病了,班主任代上课,上课流畅生动。下课后,“我”发现桌上的资料,感慨道:“原来,老师也不是那么的神奇。为了当好我们的老师,他熬夜整理了一晚上的资料。”
【诊断】此说让人疑惑:你怎么判断出来老师熬夜整理了一个晚上的资料?
【修改】看到他的黑眼圈,我想:为了当好我们的临时老师,他或许熬夜整理了一晚上的资料。
五、心情真切
心情真切,即在抒发情感时不虚伪不做作,再现心灵情感的原生态。
【病例】夜阑人静,我一个人独坐在书房中,关上门,面对着一杯咖啡、一本作文簿、一支圆珠笔,我沉浸在沉思中。古人的两句诗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种现象在小学中也是常见。今天,学生作文,一是没有展示天真烂漫或单纯稚嫩的生命真实,故作大人腔,让人感觉失却生活味;二是无理类比故作诗化,不见情感与心灵的真实。如此不能展现真实的写作生命,也无助于培养健康的人格。当矫正之。
值得提醒的是,倡导文章彰显写作的生活意识,并不是拒绝虚构或想象。但这二者的前提当是符合生活逻辑、文化逻辑。
六、自问自答
文章是作者思想的演绎,源于自觉“合理”的叙说逻辑,于是也就往往难以发现自己的逻辑错误。故而,在写作前可以先给文章的大致内容列个提纲,然后通过对内容的质疑,发现与矫正自己的逻辑错误。
为提高效果,可按照这几个步骤由大到小、次地推进质疑与思辨:
第一步:文章的观点是什么?前后含义是否一致?
第二步:文章中心或人物观点是否得到材料的支撑?
第三步:段落是否存在话语断裂的现象?
第四步:文章脉络是否清晰流畅?
这四步质疑法同样适用于写完一篇文章后的修改与反思。
编辑:艾彼
参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