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晚唐诗人李商隐有名句“留得枯荷听雨声”。一个“枯”字,有色彩,有形状,有音律和死寂之意,可谓意蕴涵永。清代的曹雪芹在其著作《红楼梦》中借林黛玉之口,表达了对该诗句的推崇,可偏偏有一字之差:留得残荷听雨声。这使文学界又添了一桩可供品议的公案。


荷花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誉为“花中君子”,历来为文人骚客所喜,时常有咏荷的名篇佳句出现。



小荷在才露尖尖角的时候,便早有蜻蜓立上头。

      开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极盛之时,又有“涉江采芙蓉”和看“鱼戏莲叶间”的乐趣;

      待到结了莲蓬,还有“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直到秋日,昔日热闹的荷塘再无人问津,秋雨连绵之时,留得残荷听雨声,或许看起来有些凄凉冷清。


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李商隐寄宿在一位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远方的朋友,听着秋雨洒落在枯荷上的沙沙声,写下了一首富于情韵的小诗: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全诗译文为:


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李商隐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却在无意中陷入朋党争斗的旋涡中。于是接踵而至的便是一系列的不幸,这些不幸让他倍感人生早秀先凋的身世之苦。他的一生经历,颇多难言之痛,至闷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实在可谓“为情而造文”。因此,他的诗总显现出一种特别的“高情远意”,于一种假象的委婉中,寄寓一种深远的意韵。


诗题中的崔雍、崔衮是诗人的知遇者崔戎的两个儿子。这首诗就是诗人与崔雍、崔衮告别后旅途中的寄怀之作。


首句写骆氏亭:翠绿的修竹环抱着一尘不染的船坞,骆氏亭外临着清澄的湖水。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尘嚣之感。


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诗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无好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

“秋阴不散霜飞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诗人,心情不免更加暗淡,而这种心情又反过来更增加了相思的浓度。


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诗人原来是一直在那里思念着远隔千里的朋友的,由于神驰天外竟没有留意天气的变化。不知不觉间,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雨点点点滴滴地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阵阵错落有致的声响。诗人这才意外地发现,这萧瑟的秋雨滴打残荷的声音竟别有一种美的情趣。



枯荷从9月到次年2月可见。自从茎叶低折萎缩变色后,就一直维持萎靡消沉的样子不再变化,却又隐约透出铮铮傲骨的模样,一直渡过整个冬天。

秋天初见枯荷,此时的荷塘浓墨重彩。每一片展开的叶子由于腐烂,展现出枣红、绛紫、赭黄、墨绿等各种颜色和图案。水面的颜色也更加深沉和微妙。

不同于夏天的艳丽,深秋的荷塘沉静而又有韵味。细密的秋雨袭来,这些颜色便划开一圈圈波纹。秋雨时节天气清冷,人流稀少而安静。荷的茎叶已经枯萎,即使有秋雨的滋润也无法挽回,此时的“枯荷听雨声”伤感细腻,格外富有诗意。


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却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

“留”蕴涵有一种不期而遇的喜悦。

而诗人“听”到的,也不只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常人难解其中滋味。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枯荷,是带着颜色和质地的,雨落在上面,焦弹脆响,那是李商隐所看见的东西,“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雨声如密鼓,相思隔重城,那种焦虑、不安,惶恐,都表现的很好。


900年后,曹雪芹在其著作《红楼梦》中,借林黛玉之口表达了对该诗句的推崇之意


《红楼梦》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节选)

然后迎春姊妹等并宝玉上了那只,随后跟来。其馀老嬷散众丫鬟俱沿河随行。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别叫人拔去了。”说着,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

林黛玉引用李商隐这一句诗的时候,将“枯荷”改作了“残荷”。

经查阅,戚序本、庚辰本、乙卯本、蒙古王府本、甲辰本、列藏本,包括程本系列,均作“留得残荷听雨声”。只有舒序本保持了原诗的“留得枯荷听雨声”。

如此大致可以推断,“留得残荷听雨声”方是《红楼梦》的本来面目。面对李商隐的千古名句,引用错了的可能性不大,只能理解为是有意的改笔。


“残”的意思是坏的、破的,不完全的或者剩下的;而“枯”本意是失去了水分,干瘪的,也就是枯萎的。“残”和“枯”单从意义上分析表达的意境完全不同。枯荷不一定残破,只是季节到了深秋,萎黄枯槁而已。

见到残荷,是一个漫长的季节,从7月中到8月中,温暖而安详的盛夏。在茁壮盛开的荷花中,就夹杂着无数残荷,荷花开败先是花朵形状的塌陷,它们歪七扭八,却仍然艳丽,甚是不协调,已经不是亭亭净植的君子,而像是钗环凌乱的女子。掉落的荷花瓣藏在底部带着水珠的荷叶上,也有一番情趣。但总的来说,这片荷塘给人一种颓败之感。

这个季节以烈日居多,没有绵绵的细雨,但阳光太猛烈则会发生暴雨阵雨。没有预警地,忽然一阵大雨袭来,原本优美的荷花被砸得七歪八斜,原本就歪斜的则被砸秃,花瓣纷纷落入荷叶上和水中。

暴雨带来轰然巨响,气温也会骤降,原本喧嚣的人们慌忙躲避,无人赏荷,此时的“残荷听雨声”,是一种世情骤变的颓然感。


这样我们就读出了作者改笔的深意。

李商隐笔下的枯荷,符合深秋的意境,符合自己失落的心情。而曹雪芹的残荷体现的是贾家命运的中道败落。满池的荷叶,或许本来欣欣向荣,而遭遇外来力量的摧残,残破不堪。正像贾家遭逢的厄运一样。

再看原文。宝玉所言:“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所言: “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所言:“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均是残破不堪之意,并非单纯由季节而导致的 “枯荷”,而是因为人为毁损而导致的“残荷”。

残荷的意象和四大家族风雨飘摇的命运,和贾家最终“树倒猢狲散”的结局,非常一致。“留得残荷听雨声”,也许是大自然给贾府唱的一曲挽歌。它和“落得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红楼梦》开篇之处所言“乐极悲生,盛筵必散”的道理,与荷叶盛极而衰、终至枯残的变化极为相似。残荷犹在,卧听风雨;红楼千古,写尽兴衰;那伶仃的命运,犹如残荷之上的声声滴雨,回荡在曹公每一个夜深人静、孤枕难眠的夜晚。

古人作诗常炼字,一字之差,意蕴千差万别。但这两句诗中虽有一字之差,但却并无高下之分,都可见出作者的匠心独运。


编辑:楚小楚


综合自知乎、百度知道、红楼梦学刊等。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