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个瞬间,记住天使的模样!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在武汉驰援的这些天,他们留下许多“传说”……
还记得那张感动无数网友的“陪你看日落”的照片吗?3月5日,在武大人民医院东院,医疗队的刘凯医生护送病人做CT的途中,停下来,让已经住院近一个月的87岁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
驰援武汉的那支“陪你看日落医疗队”,4月1日返回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共136人,2月7日从上海前往武汉,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两个病区(20和22病区,共80张床位),收治的均为重症及危重患者。
3月30日得知中山医院医疗队要回上海,为感谢这些医者悉心的救治,“老先生又为大家拉了一首小提琴”。
这两天,驰援武汉的上海医疗队,一批一批地回来了,在武汉,他们留下许多“传说”。
1、难舍难分
素材提供:陶志军
这对在虹桥机场依依惜别的情侣,是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护士沈秀竹和手术室护士朱亮。他们原计划于2月底回黑龙江老家登记结婚,6月举行婚礼。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们决定推迟一系列的安排,一起报名支援武汉。最终,沈秀竹被批准成行,朱亮遗憾未能同行。2月19日,沈秀竹随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
2、脱下军装,她依然是战士
素材提供:浦东新区浦南医院
1月27日大年初三,一支由50名护理人员组成的上海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全力支援武汉开展医疗救治工作,队长是浦东新区浦南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护师李晓静,她曾是一名军人。
“作为一名军人,就该上战场;作为一名护士,就该救死扶伤;作为一名党员,就该冲锋在前!虽然我此刻已不是军人,但依然希望以医务人员的身份参战。”曾经支援过北京小汤山、四川抗震救灾的她在请战书中写道:“对于军队退役的人来讲,名、利以及进步都不是那么重要了,关键是自己要做什么,想做什么,能够为社会做些什么。”
尽管脱下了军装,她依然是一名战士,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退役时许下的“若有战,召必回”誓言。
3、插管冲锋队
素材提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隔离病房内,有一支由20名技术娴熟的麻醉医生组成的“插管冲锋队”。他们二人一组,专门负责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插管工作。
所谓插管,就是在呼吸困难的患者气管内插入塑料导管,外接呼吸机,从而帮助患者呼吸。对于命悬一线的重症患者,他们需要在十几秒内完成插管动作,插管过程中会有大量病毒颗粒散出。每天近距离面对传播性极强的新冠重症患者,他们是离病毒最近、最危险的人。
图中4人,从左到右依次为华山医院麻醉护士洪姝、麻醉医师曹书梅、罗猛强、魏礼群,他们是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插管冲锋队”的部分成员。
4、摘下口罩的她依然很美
素材提供:华东医院
这是一张令人动情的照片。照片中的主角是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华东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护士长陈贞,连续六个小时工作,不上厕所、不休息,当她走出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室,摘下口罩,那双疲惫的大眼睛下,是被口罩长时间勒出的两道深深压痕,可她依然笑得很美。
小年夜,她得知医院即将支援武汉,第一个报名请战;大年夜,她白天坚持在医院值班,傍晚开赴前线驰援武汉。在武汉,她和其他队员一起,接管了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三楼病区。
陈贞负责2个病房、6位病人,其中3位病情较重、3位较轻,护理工作量很大,除了医疗护理,还有繁重的生活护理。在忙个不停的同时,陈贞还要尽可能舒缓病人的情绪。
她说:“一直在重症监护室工作,没有接触过这样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我内心很同情病人,他们在里面很孤独,没有家人的陪伴,我要像亲人一样照顾他们,把力所能及的事尽可能做好。”
5、男儿膝下有黄金
素材提供:王瑞兰
3月4日,一张来自武汉三院重症病区的照片打动了无数人。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而上海市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37岁的医生余跃天,在地上“跪”了整整10分钟,从患者胸腔中缓缓抽出500毫升气体,成功地让一位呼吸困难的患者转危为安。
看到这动人一幕,当时在场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王瑞华医生拿出工作手机,记录了这一感人的瞬间。
6、干皱却美丽的手
素材提供: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这是武汉前线护士的手,是戴了8小时防护手套后的手。它们虽然干皱,却很美丽。手的主人是90后的诸玫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工作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北三楼重症病房。
1月26日中午,刚刚结束防护操作的她就穿上厚重的防护服与同事上岗了。由于病房里都是重症病人,多数无法生活自理,没有护工及家属,因此除了医护工作,病人的生活护理都得由护士来做。诸玫琳说:“理解病人的惶恐、不安和无助,我们才能成为他们患病期间最温暖的依靠。”
首日工作凌晨1点才结束,里层的工作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下班时脱下面罩,脸上尽是压疮;脱下口罩,己经全部湿透;脱下手套,手被汗水浸皱……
7、“对不起,他很难过,尽力了!”
素材提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武汉同济医院一名67岁的危重病人出现了炎症风暴先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第四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麻醉医师魏礼群在对他进行气管插管时,病人的病情瞬间恶化,不幸病逝。魏礼群伤心痛哭,迟迟无法释怀。他说:“病人的身后,可是整整一个家庭啊!”
隔着玻璃的同事们为他举着一张字纸,希望大家理解。纸上写着:“对不起,他很难过,尽力了!”
人同此心,感同身受。医者仁心,感怀铭记。
8、半月奶爸
素材提供: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师郭孙升,大年夜随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出发,奋战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抗疫一线。出发时,他的儿子刚满15天,“半月奶爸”主动报名驰援武汉,同为护士的妻子薛桐虽万般不舍,仍默默支持。
到武汉后的第一天晚上,郭孙升慎重地写下了一封入党申请书。他写道:“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一定恪尽职守,不忘医者初心,不怕困难,迎难而上,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他人。在阻击疫情战役的火线上,请党组织考验我。”
大年初四,值完一个漫长夜班的郭孙升脱去了防护装备。由于连续9个多小时佩戴N95口罩,鼻梁出现了一处深深的压痕,一觉醒来成了一个水泡。处理完伤口后,他用手机视频向家里报平安,看一眼未满月的儿子后,倒头就睡。
9、儿子写给“张爸”的一封信
素材提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在新闻发布会、接受采访时讲话直白、实在,深得人心。他在工作中果敢而又细心,凡事都要照顾到位,同事们亲切地称他 “张爸”。
在儿子小洵的眼中,“张爸”是怎样的人?
让我们来读读小洵写给爸爸写的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
您好!一转眼,我们都快有一个月没见面了,家里很久没有响起您那幽默的话语,我还真是不习惯。以前,我只知道您是一个医生,只知道您很忙,有看不完的病人查不完的房,即使回到家里,大部分时间也待在书房,查资料、写文章,总是到夜深甚至天亮……
爸爸,妈妈对我说,这一次,您是去跟一种新型病毒作战啦!这种病毒挺厉害,是个长跑健将,到处瞎跑,感染的人不少。妈妈说您白天要查房会诊,救治病人;晚上还要写文章……有好几次,我想跟您视频聊天,可又怕耽误您的时间。爸爸,我就想跟您说,在电视里看您还是挺帅的,就是大口罩都遮不住您那两个大大的黑眼圈。
爸爸,那天我跟妈妈聊天,我说我想快点长大,也能像您一样治病救人。但我现在什么都不能做。可妈妈说,我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真的有很多吗?是啊,就像您说的那样,我们每个人都是战士,在家里和病毒战斗。我会戴口罩、勤洗手、锻炼身体、学做家务、不到处乱跑……我现在每天都背一首古诗,等疫情过去了,再见到您,我们还玩飞花令,到时候您肯定比不过我。
爸爸,您安心地在前线工作吧,妈妈和我都是您最坚强的后盾!虽然我没有去过武汉,可是我想,那里的人们一定很勇敢,等大家一起把病毒打败了,您能带我去武汉吃热干面,看黄鹤楼吗?
您的儿子:小洵
2020年2月16日
10、落日余晖下的身影
素材提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3月5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刘凯医生,在护送病人做CT的途中停了下来,让已经住院近一个月的87岁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落日余晖下,这一温暖瞬间被一旁的医院护工用手机拍摄下来。
一个病人,一个医生,抬头面向太阳的方向,金色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前方坦坦荡荡,身后影子斜斜长长。在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下的武汉,这张照片不啻是个温暖的预言,拨开病毒的阴霾,阳光就在前方!
在医护人员精心照料下,照片中的老人马上就能康复出院了,他再三感谢医护人员的精湛医术和辛勤照护,并表达心愿:“等疫情结束后,想用小提琴为医护人员拉一首歌,也希望他们能早日平安回家!”
11、妈妈不哭
素材提供: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照片里的白衣天使叫倪溦,24岁,是岳阳医院护士、上海援鄂医疗队的成员,也是这个月将退休的巴士三公司740路调度员冯金娟最牵肠挂肚的宝贝女儿。
倪溦是主动报名驰援的,事先没和家人说。冯金娟知道后万般不舍:“女儿第一次独自出远门,就是去疫区,哪个母亲会放心?”
准备行装时,冯金娟在女儿的行李里塞了两套棉毛衫裤、一大堆巧克力,外加善存片和泡腾片;听说穿防护服不方便上厕所,还准备了成人尿不湿……说到这个细节,冯金娟哭了。
和母亲的万般纠结相比,倪溦特别乐观,每天向家里发微信报平安,只报喜不报忧:“一切都好!”“我会保护好自己的,妈妈放心。”
为了不影响女儿和室友休息,冯金娟不打电话只发微信,实在太想女儿了,就要求她发点照片。倪溦身穿防护服,乖乖地比了个心。她的表情被完全挡住了,但可以想象,那一定是个灿烂的笑容。
12、过了今天生日,又回到1岁
素材提供: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奉贤区中心医院)
2月1日,在武汉,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奉贤区中心医院护士蒋惠佳迎来了32岁生日。下午,她借助手机三方视频和丈夫、3岁的女儿豆花进行“云庆祝”。
看着手机屏幕上的妈妈,小豆花皱着眉,不说话,也不唱歌,她太想妈妈了,唱不出来。
回想大年夜告别,她险些被小豆花稚嫩的呼唤声打败——
“妈妈,妈妈,你要去哪里啊?”
“妈妈要去很远的地方上班,你在家里要乖乖的好不好?”
蒋惠佳没敢多说话,和女儿短暂拥抱后,扭头就走。她在微信朋友圈中留言:“愿前方的武汉同胞早日远离疫情,愿逆行的我们平安回来!”
晚上,医疗队的战友们为她庆生,她笑盈盈地切开爱心蛋糕,感慨地说:“过了这个生日,我不是32岁,而是1岁,因为我有重生的感觉。打赢这场仗,医疗队所有人都像重生了一样。”她许下了一个心愿:“希望疫情快点结束,大家快点恢复正常生活。”
13、给妈妈的画
素材提供: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朱小红
离开家庭,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是医生、护士,是温柔坚定的生命守护者,更是儿女心中最美的天使。
作为上海支援医疗队成员,曙光医院徐幸奋战在雷神山医院,是年幼的儿子心目中的白衣战士。他给妈妈画了一幅漫画,打气加油,并说:“妈妈,我会听爸爸的话,我会好好学习!你是我的榜样,我们一起加油!”
沈奕是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消化专科领域的副主任医师,疫情期间一直在医院一线忙碌,她是女儿邵雨暄心目中最美的天使。“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女儿画了妈妈的肖像作为节日礼物送给妈妈,祝妈妈节日快乐!
14、一个不平常的情人节
素材提供:金山区媒体中心
今年的情人节,对于金山区朱泾镇的蒋春杰和徐丹花夫妇来说,和往常大不一样。作为基层村居干部,他们一早起床,在微信上互道一句祝福之后匆匆出门,提前来到自己的岗位开始一天的工作。
他们是许许多多抗疫基层一线工作者的缩影,舍小家顾大家,舍小爱成大爱,互相鼓励,互相扶持,用生动故事谱写特殊时期的伉俪之歌。
15、平凡夫妻
素材提供:朱影影
在严峻的疫情面前,有一对穿梭在城市里的夫妻让人心头温暖,他们就是外卖配送员张超和他的妻子郑艳霞。
每天上午9点,他俩会准时出现在负责配送的浦东金桥站点,进行配送前的安全准备工作——测体温、领新口罩、消毒餐包和电瓶车。10点开始,他们陆续接到订单,“注意安全”“注意保暖”,两人相互叮嘱后就各自忙碌,开始了一天的配送工作。有时路上碰巧遇见,就相视一笑。
在夫妻俩负责的金桥区域内,有宾馆、居民区、写字楼、工业园,还有几家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这两个月来,大部分餐厅尚未营业,大部分订单是超市的蔬菜生鲜、主副食品,而医院的订单每天都会接到。
张超说:“医院送的最多的就是食物和饮料,一开始我肯定也害怕,但是一线医护人员太辛苦了,我不能区别对待。”
下午2点左右,订单渐渐少了,夫妻俩通常会相约找家小店吃个简单午饭,利用空隙时间拿出手机和在老家的5岁女儿视频聊天。
郑艳霞说:“想女儿,但看见这么多人都在疫情防控的前线坚持着,我们也要坚守好岗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寒冷的天气里为大家带去外卖的温暖。”
16、医患间美好的约定
素材提供: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丁红
1 月28 日大年初四,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管护师李群辞别了六岁的双胞胎女儿,毅然奔赴武汉抗疫前线。由于曾有多年ICU 工作经验,李群主动申请去了病情最为严重、技术要求最高、同时风险又是最大的重症监护室。
面对挣扎在生命边缘、靠呼吸机维持的患者们,她尽心尽责,护理、治疗、喂饭、送药,调试维护呼吸机,为患者清理排泄物,都全身心投入。慢慢地,患者把她当成了朋友。
患者王小姐有一次问李群:“以前你来武汉看过樱花吗?”
“没来过,但一直听说武大的樱花很美,等疫情结束后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看。”李群笑着回答。
患者连忙说:“我们这儿最美的樱花其实是植物园的樱花哦,等你下次来武汉,我带你去看樱花。”
短短的对话,美好的约定,让李群感动不已。
17、一张特殊的登机牌
素材提供:赖鑫琳
这是一张特殊的登机牌
航班:胜利号
登机口:凯旋门
目的地:美丽故乡
日期:抗疫胜利日
这是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返程的各地援鄂医疗队队员们,精心准备的5万张“限量版”纪念登机牌。
这是一张暖心的登机牌,道出了华夏儿女的心声。
阳光洒满心田,杏花翩飞林间
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自由呼吸的春天
孩子们又能在蓝天下尽情奔跑了
亲朋们又能在花从中开怀大笑了
山河无恙、现世安稳的静好岁月又回来了!
我们深知,是你们的信念让春风吹过杏林
是你们的坚守让疫魔退散人间
感谢有你们,我的抗疫英雄!
送你们出征之时我们就在等待今天
等待可以接你们回家的光荣时刻
期盼你们和我们一样,早日团圆!
家中饭菜常生香,人间烟火有清欢
今日如愿,与有荣焉
让我们即刻启程,一起回家!
这些难忘的瞬间,将以影像和文字图说方式汇集成故事集,4月8日起在中华艺术宫展出:《“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
让我们记住天使的模样!
图文均由《“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提供。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