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作文要如何才能打动人心?

新读写 新读写 2020-09-3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阅读明星大PK||作文门诊||优秀作文

名师教你写作文||素材库&新书架

白居易说:“感人先者,莫先乎情。”一篇文章要写得打动人心,就必须要有真情实感。以下3篇文章的小作者通过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自然地表达自己对生活、人生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没有装饰感、附加感,这种作文是有生命力的。


文章均选自上海市松江区第七中学希冀文学社学生的日常习作,刘琳校长说:一行行充满灵性的文字在孩子们心底流淌,诉说着他们对人生、对世界的畅想与渴望。孩子们也在潘春艳、李张勇、周顺姣等文学社老师的指导下以我手写我心。文章刊登在《新读写》杂志9月刊的“新专列”栏目。


心灵的桥


尹琢言


爸爸在市区上班,早上我俩一起坐有轨电车出门,只不过他会提前一站下车去转地铁;晚上,他通常会赶在晚饭前到家。我习惯性地等他回家,每次他一推开门,就会笑呵呵地大声叫我的名字,然后我们一起坐到餐桌旁,边吃晚饭边聊我在学校发生的趣事。


但那天,爸爸一回到家就脸色铁青地盯了我好一会儿,然后转过头去问妈妈:“家里那根竹条放哪里了?”我的心咯噔一下,我是犯什么错误了吗?不会啊,英语考试虽然因为粗心扣了一分,可还是第一啊!地理课上讲小话,我记得老师也只是笑眯眯地批评了我几句。记得上次爸爸用竹条“教育”我,还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和同桌闹矛盾,偷偷把他准考证上的学籍号涂掉了……


在我胡思乱想的时候,爸爸已经拿着竹条走了过来。他一边打我,一边大声地说:“跟你说过多次了,不要闯红灯……”原来是这事啊!早上下了电车,我发现快迟到了,趁着路上没车,心一横就冲了过去。我一边忍着痛,一边在心里嘀咕“和尚念经,不听不听”。爸爸打累了,放下竹条,瘫坐在沙发上喃喃地念叨:“我们就你这么一个女儿,你要是有点意外,可怎么办……”我很快就将挨揍的事抛诸脑后,只是一直想不明白爸爸怎么知道我闯红灯了。


元旦那天,我和好友约好去市区玩,她们在学校集合,我就在地铁站等她们。到了约定的时间也不见她们,于是我便跑上连接地铁站和有轨电车的天桥,远远地眺望学校的方向。不久就看见她们从学校出来,左右张望,手牵着手准备过马路……“是红灯!”我拼命朝她们摇手,大声喊着,但是离得太远,她们压根听不到。我着急地想奔下天桥,却忽然停住了,脑海里突然浮现出爸爸瘫坐在沙发上的样子,他的眼里分明都是泪水。原来爸爸每天都会站在天桥上,一直看着我安全过了马路,才会安心去上班。


我呆呆地站在天桥上,仿佛一下子走进了爸爸的心灵,而这天桥,连接着我和爸爸。

 


妈妈的金色童年


吕哲欣


又一个夜晚,月朗星稀。我躺在床上,听妈妈讲她的金色童年:


  家乡的田野里,有一种有趣的花——鸡米花。它不高不矮,有片片紫色的花瓣,有的似开动的小船,有的像旋转的盘子,有的如“奏乐”的雨滴。这花在田野里一长就是一大片,我们会扑进花海里打滚、嬉戏,有时还会搬来长板凳在花海里做作业,那场景壮观而令人难忘。“沙沙沙……”风吹过花海,站在高处往下看,一波波紫莹莹的浪整齐地向前扑去,美得让人沉醉。


老家的院子里,有一棵矮矮的树。有一年,一只鸟在树上筑了一个巢,我和哥哥惊奇地打开落地窗,探头探脑地往鸟窝里看,里面还有几颗白花花的鸟蛋呢。过了一段时间,小鸟出壳了!鸟妈妈每天早上出门捉虫喂小鸟,看着它忙碌的身影,我和哥哥都好想摸一下鸟妈妈,再看看鸟窝里的小鸟。晚上的时候,我们轻轻地打开窗,我手一伸,一把抓住了鸟妈妈,可它却在我手里尖叫着,使劲地扑腾着翅膀想要挣脱,我急忙把它放回鸟窝里,但是鸟妈妈由于到惊吓,飞走了。我们在家里等了好几天,它都没有回来。小鸟也因为饥饿,没过几天就走了。我们感到很悲伤,也非常自责,假如那时能够忍住,就可以看到小鸟成长的全过程,等到它们展翅高飞。可那时顽皮的我们怎么就没想到这些呢?


到了雨季,雨水从屋檐上跳下来,落在石台上,发出“滴咚,滴咚……”拖着长尾音的声响,这声音仿佛是在和谁窃窃私语,那时听起来感觉很神秘。我经常在睡觉时听得入迷,心想,它们在谈些什么呢?想着想着,就在这神秘的声音中进入了梦乡。这种雨滴声自从离开家乡后就再也没有听到过了,至今想起来仍无比怀念……


听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勾勒出了一帧帧连续的画面——一个美丽的少女在田野里飞来飞去,在院子里听雨逗鸟。后来,她成了我的妈妈。


 

我们在一起


李璐茜


窗外,母亲种的杜鹃花已经谢了,盼春心切的我却渴望看见花的影子。可是,受疫情影响,花店都闭门谢客了,去哪儿寻花呢?母亲笑而不语。


除夕夜,母亲拿出几根红烛和一个铁皮月饼盒的盖子,兴高采烈地说要教我捏蜡花。只见母亲把烛头放进铁皮盒中,再放到火炉上融化了,一手擎着选好的形态妖娆的干树枝,一只手在滚烫的烛油和凉水之间飞转,让干树枝瞬间成了梅花枝。我惊诧不已,忙问母亲是从哪儿学到的手艺,母亲就说起了她儿时的故事。


母亲的故乡,在浙江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她小时候,村里还没通电,蜡烛就是村民们的光明神。蜡烛“气数将尽”时,就只得把它吹灭,留下一小截烛头。女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火红的烛头,她们会用巧手把烛头融化,捏成梅花。外婆就是捏蜡花的好手,是她教会了母亲。    


母亲说起童年往事时,神采奕奕,仿佛置身于当年外婆教她捏蜡花时的场景。听到此处,我也跃跃欲试了起来。在母亲的指示下,我将大拇指和食指捏紧,按入滚烫的烛油中,然后探入事先备好的凉水中,让粘在指尖的那层蜡油瞬间冷却而又不失粘性,再飞速移至干树枝,两指一捏,一片花瓣就赫然在光秃秃的枝头上绽放了。起初,我的手还因为害怕而哆哆嗦嗦,后来熟悉了温度后,捏花的速度就快了起来,一朵、二朵、三朵……不一会儿,干树枝上就梅花点点了。我和母亲把做好的腊梅枝别在我房间的窗棂上,栩栩如生的梅花让整个房间瞬间春意盎然了起来。    


这时,外婆拨通了微信视频,母亲像个孩子似的,兴奋地把镜头转向窗台,告诉她我们捏了蜡花。镜头那边,外婆夸赞了我们母女二人的捏花手艺。在欢声笑语中,年味依旧。    


夜深了,窗边的那支腊梅柔和了漆黑的夜色,竟是那般和谐。也许在多年以后,这番景色依然会在梦中与我相遇。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