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凝:写作中如何锤炼语言?做到这两点就够了!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文章最忌不疼不痒,可有可无。文章不是信口开河,随便瞎扯,而是事先想好,要说什么,无须说什么,什么多说点,什么一语带过,无须多说。文章是妥善安排,细心组织成的。说值得说的,不说那可有可无的。学生腔总是不经心的泛泛叙述,说的多,而不着边际。这种文字对谁也没有好处。写文章要对读者负责,必须有层次,清清楚楚,必须叫读者有所得。
当我们具备了感受生活的能力,也有意识地去增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对理解生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地用自己的心去尽可能地体味和自己尚未体味到的人生和生活当中一切的时候,也许又有一种困难出来了。
呀,我心里想得好好的,怎么写出来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啊!这是一个表现力的问题。这个表现力也是文学创作当中很重要的一环。
不管你想得多好,但是你无法把它表现出来,无法落实在字面上,那就没用。
而小说是一种什么艺术呢?小说实际上是一种叙述的艺术,叙述是什么呢?就是说话。没有语言,怎么说呢?
所以语言的锤炼,是我们表现生活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锻炼,包括很多有名的作家,也是很重视语言的锤炼,甚至终生都在追求这一点。
海明威曾经说过:“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的原理去写作,关于显现出来的任何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以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丰厚起来。同时,要是你因为不知道才省去,则是蹩脚的、被人识破的作家。”
他就有一种表现手段,这就是他告诉你他在写作当中一种增强他的作品表现力的办法。
就是说,什么话你不要说绝。其实他这句话,咱们中国自古就有:“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
就是说,你想让你笔下这座山画得特别高,那么,你再画也画不出真山那么高的山,再高也是有限的。
可是,如果你不让这个山整个的出来,可以有云层,有雾来遮挡这座山。
这时,你笔下山的高度就无穷尽了,比你直接从头到脚画一座大山这种手法要高明得多。
有时候我们看稿子,罗里罗嗦废话特别多,说一个人开门,“他用手去把门打开”,好像他还会用鼻子开门一样,当然是用手啦。
如果总是这种没用的废话连篇,那么你这篇文章实在是没有意思了。
你应该学会在限制当中求自由。首先要学会语言的锤炼。怎么锤炼呢?我想有两点。
第一点,不能停笔,不要坐在那儿光想不写。
或者我今天给你讲个构思吧,明天我又有一个绝妙的构思,光说不练不行。
第二点就是不停地阅读。
读书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认为,假如说我们正在生活的生活是一种生活的话,那么,读书可以视为愿意从事写作的人的第二种生活。
我是把读书提到这个位置的。读书对我们消化生活、开拓思路、开阔视野,绝对有极大的好处。
因为每个人不管他生活经历多么丰富,也只是他自己的那段经历,他间接的经历和体验从哪儿来呢?还是从书本上来。
而且,书本还可以帮助你消化你所拥有的生活。可是,读什么书,怎么读呢?
都说《红与黑》这个作品是古典名著,我根本就不喜欢读,也实在读不下去。这个也不要害怕。
我觉得最初读书,还是应该寻找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来读。
你喜欢这个作家的作品,可以把他的作品全部找来。
这样你就可以系统地了解这个作家,就可以得到他的气质,他的整个的风格,甚至一开始有点模仿也不要害怕。
朱光潜先生有一句话:“有些年轻人是不学而求创造。”他就想书本没用,我就是自己创造我自己的。
我什么也不用看,你什么也别告诉我,我什么也不听,我是天才,没学会走先学跑,我一生下来就会飞,这是要不得的。
另外,就是一种安于模仿而不求创造,也是很可怕的。越杂越好。比如我自己,写小说不要只读小说。
这种东西不是立竿见影的,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家贾大山说,如果就是让你单纯地说,馒头好吃不好吃呢?好吃。
那馒头是什么味呢?怎么个好吃呢?因为你没有吃过烙饼,没吃米饭,那你也说不出馒头是怎么个好吃。
只有当你吃过了烙饼、米饭等等,你有了对比,你才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这个馒头。所以说,读书,实际上也起着这个作用。
知识领域的开阔,知识结构的更新,特别是对表现当代生活,可以增强我们的表现力。
在书中,有很多地方你无形中就知道了。别人怎么写的呢?
比如说,有一个苏联作家,他写的“风”,夏天海边的风,“像两团毛茸茸的小狗儿在这两个女孩子的脚腕子中间穿行”。
这毛茸茸的小狗儿首先就很可爱了,这“风”变成有形的了,还在这两个女孩子的脚腕子中间穿行。
忽然间,你就立刻也有了这种感觉。他的这种叙述能力给小说增添了神采,效果很好。
我记得另外一位作家,写他家乡流得很急的一条河水。
他把这河水拟人化了,这波浪一浪高过一浪,他说是“河水弓起墨绿色的脊背”,这河水的脊梁都弓起来了。
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增强自己、锤炼自己在叙述方面的表现力呢?不要那种泛泛的描写。
有时候,一个作家为一句话,弄得几天吃不下饭,急得团团转。
这并不是故弄玄虚,这是在寻找那种完全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俄国作家契诃夫写过一个特别讨厌的官僚的形象。
看书的时候,我就琢磨,让我来写,我怎么写呢?
他就描写了一句他的外貌,说他吃完饭腆着肚子站在那儿跟别人寒暄时,“他的下巴颏就像婴儿粉红色的脚后根儿。”
婴儿粉红色的脚后根儿本来是一个很可爱的形象,可是要是长在这么一个官僚的脸上的下巴颏儿,这是多么令人恶心!
这一句就够了,这个力度就有了。
这种大家的表现力是了不起的。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在这方面应该琢磨,用心琢磨,他们是在怎样处理他们笔下的人物,处理他们笔下的形象。
你作为一个有志于文学的读者,在读书的时候就不要像一般读者那样看个故事,当一种消遣,你一定要带上研究的眼光,一遍一遍地看下去。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在描写的时候,你想说什么,你就绕开什么去说。这样说,看来好像很荒唐,想说什么不说什么,还绕开去说。
正是要这样,你的目的就达到了。比如我们在痛苦中能写出欢乐来就是一个成功。
影片《吟公主》,吟公主最后死的时候,她家被兵围住了,她父亲让她剖腹自杀,全家给她送行时,在这样悲惨的时刻,她父亲忽然唱起歌来。
唱着、跳着,就使观众的眼泪落下来了。假如是这个人要死的时候,大家抱着她哭,既然他们一家都哭出来,观众还有什么可悲伤的呢?
如果在痛苦中又表现出欢乐来,我想这也是一种表现技巧吧。所以,我常常感觉到叙述过程的困难。
有些作家也常跟我说,怎么说一件事越说越没意思呢?具体的描写是有意思的,但是小说里有些事是要交代清楚的,交代的过程是最不好写的。
所以我觉得叙述的过程是很困难的,叙述过程还是要用语言的。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给人以享受。
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语言不仅仅是作品的工具,语言应是作品的一部分。我们都会说话,关键是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说法。
只有找到了属于你自己的说法,你才不会执迷地模仿一个形象。才能把生活中看来没意思的东西写出意思来,在没意思当中发现意思。应该努力追求这一点。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