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散文不是“过家家” | 名师教你写作文

朱震国 新读写 2020-09-3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阅读明星大PK||作文门诊||优秀作文
名师教你写作文||素材库&新书架
学习散文的一个主要的困难并不在于去找到并解决那些知识性的或者考试需要面对的问题,而首先在于帮助学习者找到在感受文本时自我的一种“存在”感,“我”务必在“现场”,这才是关键所在。

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体

朱震国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散文比小说离生活更近,比诗歌更适合于直接抒发感情,又比戏剧的舞台更显宽广……或许,可以不夸张地说,只要你愿意记录下哪怕点点滴滴的学习感悟、实践体会、观察心得或别的一些什么,即便还够不上情节完整、音律和谐、冲突集中等作品创作的一般要求,但不妨我们且叫它做——散文。

      如果以为这样的文字便能叫做散文是否标准太过宽泛,那就过虑了,其实,这个要求或者说门槛一点也不低,甚至还颇高。

      散文所赖以打动和吸引我们的,既不是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如小说),也不是语言节奏的铿锵抑或柔婉(如诗歌),更不是通过各种矛盾的构织与夸张(如戏剧),而只是那寻常朴实的生活罢了,一如你我也曾经经历过的,或虽未曾直接经历却又若置身其中般熟悉的。

      因为习见反给人以“见无可见”之感,眼前的景象如同遭了“屏蔽”似的,隐隐地成了茫然一片。学习散文的困难,一个主要的原因或便在这里。

      散文中的有些东西有时不容许我们通过分析去讲述明白,就像你很难说清楚新鲜的空气具有什么味道一样。

      学习一篇散文,首先在于唤醒学习者对于文本所展示的这一生活情景的“记忆”——没错,记忆。

      有人或许不解:未有“曾经”,哪来“记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许多“参与”未必一定都要身临其境。

      选入初中教材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说的是天涯游子的思乡情,而今天的我们不仅没有也很难会经历类似的遭际,但这一点也不会妨碍我们对其中意境的亲近与喜爱,因为在心灵的深处,有谁不曾漂泊、流浪过呢?

      精神分析告诉我们,所谓生活其实有两种,除了我们每天参与其中的真实生活之外,更有每个人心理上另一种生活现实,就是说,我们都会被自己的潜意识所推动,被一些自己曾经压抑的愿望所推动,而不由自主地会去选择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有时甚至还会幻想出一些生活的“事实”来。

      学习散文的一个主要的困难并不在于去找到并解决那些知识性的或者考试需要面对的问题,而首先在于帮助学习者找到在感受文本时自我的一种“存在”感,“我”务必在“现场”,这才是关键所在。

      离开了故事中的情与景,离开了人与物间的特定关系,离开了对生活现实的体察与感受,一言蔽之,离开了“我”走进生活的自觉的意识,所谓学习散文(或不止于散文)其实很容易沦为心不在焉似的“过家家”,摆个架式而已。

      当然,强调散文学习中“自我”的到位或存在,不是不要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而只是希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没有为达成情感诉求的目的而去谋求知识完备和技能提升的自觉意识,换言之,知识和技能不该成为学习的终极。

      台湾散文作家张晓风对此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文学也不妨有些基础工程,只是基础工程之后应该继之以亭台楼阁才对。因无根无基而脆弱无依,固所不宜,相反的,只挖一堆地基放在那里,而无以为继也未免可笑。”

      她认为,有益的学习不能只是“读书破万卷”,更要“阖卷泪沾襟”。这“泪沾襟”三字值得我们思索玩味。


来看看朱老师点评的习作——

我这样学写散文


瞿雪澄

  散文,有人说它是一种“少年文体”,也许就是指不必受太多拘束的意思吧。它没有刻板的规定,无需押韵;既不用拼了命地去描述,也不会让人言不由衷地非说些什么不可——这些都是我喜欢上散文的理由。

  但真要写好散文,我觉得,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方法的。

  首先,要确定一个自己比较有感觉的题目,然后紧扣题目去写。审题仍然重要,审题要注意它的句式以及可写的内容范围。从审题中找到一个好的中心点并由此出发,是学习写作散文的一个必要条件。我常常会先为文章找到一条贯穿前后的线索,这就好比有了前往目标的一个大致的路径。

  接下来,最难或又最容易的一步是——选材,也就是老师通常所讲的“写生活”。

      说它难,因为人每时每刻都处在生活中,大海捞针谈何容易;说容易,无论见到还是亲历,都是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旦有了某种想法,一些人和事自然地浮上脑际,要做的只是甄别、筛选一下而已。

      这时候我会将脑袋放空,让那些熟悉又不无陌生的生活重现一遍,特别是将一些细节放大。

      散文中用的多是日常事,一些琐碎细节往往更能体现精髓,老师常说小中见大就是这个道理。而有了这些小细节,文章才会显出它的独特。

      有些事、有的人,在现实生活里往往时空错隔,互不相交,却为了我的“一念之想”而聚拢起来互为呼应,这是我所很得意的一件事情。

      发散是重要的,发散之后的收拢同样很要紧。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最后,我们就该为它补上血肉了。语言是一个神奇的工具,用得好,它就是你手中最好的磨石,能让文章变得华丽又具有内涵,让人读着舒服;用得不好,它就似乎变得黯然无光。所以写完了文章,自己拿着多读几遍,拗口不顺的地方多改改,该用怎样的语句才能让内心的情感凸显并闪耀光芒,然后,这就算完成一篇散文习作了!

  对了,还有一点补充,整个构思过程最好一气呵成,中间不要有磨磨蹭蹭的停顿,做到气场完整。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自以为是,完全算不上经验之谈,但写散文,靠的还是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所以我把它写了出来,虽然不一定都正确,但毕竟流了几滴汗水。

【点评】
确如作者自己所言,这番话说得颇觉“自以为是”,再加一点“煞有介事”,但刨去可能被认为“不够谦虚”的意味外,体现的却是一份弥足珍贵的自信。
老师教写作的途径其实无他,只管让学生写去就是了。教者忙于设岗立卡,写者动辄得咎,谁不怕、不腻?至于所说的是不是真有些道理,倒也不必太过计较。


惦念,能藏得住吗


杨 琳

  平常无事可干的时候,总有些许的惦念从心底跃上脑海……

  小时候,是随爷爷、奶奶住在老式弄堂里的,记得那条小路、那间路边的屋子、那屋子上爬的藤……

  噢,还有那个弄堂西边的小小孩,一玩起来把什么都忘了,他妈妈就会从西面一路召唤过来,那声音,响亮却不刺耳,能纵横贯穿整个弄堂,让人想不听见也难。算来,今年他也该上三四年级了,不知现在的他还贪玩吗,他妈妈也还有那样的嗓音吗……

  小孩子们玩的地方,有好大一片紫藤,一到开花时节,那花香就会随着风,飞进整个弄堂的每一户人家。那时候,兴许为凑热闹或者为着花香,一到周末,我便常去那儿。只是有时并不如意,那花它要捱好几个星期才开,仿佛躲着我似的。

      于是,到了它开花的那段时日,每每放学,我便总会央求爷爷、奶奶或是邻居的哪位叔叔、阿姨帮我从那高高的藤上采下整串的花,我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捧着,生怕它掉叶下来甚或哪片花瓣被弄折了。

  再后来,紫藤结籽了,种子被豆荚一样的外壳包裹着,一样喜人,那就已经快到秋天了。现在想来,此时的紫藤也该快结籽了吧,它的花儿还是开得那样茂盛吗,去那里玩儿的人还是一样多吗……

  我知道并不是每个人看见这些花儿都会绕着道走,也不是每个人都很在意它们的。有位阿姨是个极爱干净的人,每天一早起来就会把离得较近的邻居门前连同自家门前一起扫一下,那门前也许还是像原来那样干净吧……

  还有路边卖冰棍的阿姨,有时我买一支她还会送我一支断的,不知道她后来去了哪里……

  听大人们说,回忆是生命不再年轻的标志之一,可我的心里,却时常会不由地涌上一份不舍和留恋——为那些过去了的人和事。

  是的,我为年轻的生命自豪,却也不惧成熟的来到——如果,那份惦念我能藏得的话。

【点评】
简简单单的几个镜头:有人,有花,有冰棍;有声,有色,还有味。简单到只有区区几百字,却又让人难以把它忘掉——那不就是自己昨天的光景吗?
散文讲究教人情难自已,“难”便难在那一声呼唤萦绕脑际挥之不去,那一阵花香依稀犹在,那一丝甜蜜咂吧即来……谁忍弃舍!本文结尾处再次令人怦然心动:生命固然活在今天,但其意义却似乎总在昨天才能找到。“难忘今宵”,才难忘,已成昨……


想象的红、黄、蓝、绿……

瞿雪澄

  都说生活多姿多彩,但生活的色彩其实决定于想象这块调色板。想象,可以使单调变得有趣,空虚变得充盈,抑或明媚转为幽暗……而随之,感觉就不一样了。

  那天,我与同学在一栋公寓楼下等朋友,等待让时间过得格外慢。起初两人一阵沉默,我憋得实在无聊,便说了句:“你说她会在楼上干什么?”

      同学顺口答道:“嗯,她或许来不及吃早饭,正在狼吞虎咽中吧?”“我倒觉得她说不定还在睡觉呢!”“那她会不会忘了约定时间,我们在等,她却在那儿悠闲地玩布偶?”“那倒未必会,但说不定她……”

      想象着朋友此时在家可能会有的各种情景,心中莫名地有了点小兴奋,仿佛就像是自己在安排或导演别人做什么似的,等待中的乏味不知不觉地消散了。你说奇怪不?

  想象有时不乏神奇的绚烂。

  上学出门每天都会走过一条熟悉的马路,在路边的一个阴暗小角落里,一个修车匠正躺在一把破旧的躺椅上,他的样子看起来很是悠闲,腿一翘一翘的,脸上也总显出一副满足的神情,虽然他的顾客常常并不多,但他似乎也并不怎么在意。这令我很不解。

      有一次,我忍不住上前去问:“为什么你总像是很开心的呢?”他嘴巴一咧:“呵呵,这不是个世外桃源嘛!你看,大热天的,太阳晒不到,警察管不着,有花又有草,还有些小狗小猫什么的常来串串门……嘿嘿,神仙的日子呀!”

      环顾四周,这环境实在平常得很,但在他的眼里,不,在他的心中却俨然一个世外桃源。不知会不会有人说他不知进取,但一个人如能在简陋中乐其所乐,事其所事,为何就不是一种积极和面对呢?“回也不改其乐”说的除了所求不同,二者也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呀!或许,学会了去想象,生活就该会有大不同吧。

  是的,想象会炫起生活的缤纷色彩,当然也会涂抹出灰暗或苍白,但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告诉自己:人生的蓝图有待绘制,只有想要的,才是可能的。

  想象的天空就在你、我的脑中,想象的色彩就掌握在你、我的手中,你、我该做的也许便是——希望它是什么颜色呢?

【点评】
想象是只风筝,飞得再高也总会被一根线牵着。想象本身不是问题,会不会想、如何去想、为何而想才关紧要。
本文所写的几件小事谁不会遇到呢,却一经作者的想象点染而翩跹起舞,嫣然美哉。“看见的”写不了作文,只有“发现的”才有价值,二者的区别只是感受的不同而已。有句广告词说: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套用一下是否可说:生活没有“废料”,只是作者未曾“体悟”到它的价值罢了。


那一缕栀子花的馨香

张歆瑶

  小巷深处,有个卖栀子花的老人。每次经过小巷,无论炎夏,抑或寒冬,总能嗅到淡淡的栀子花香,使人心旷神怡……

  又是一年初春,大地开始苏醒,睁开惺忪的双眼。抬头看,那干枯的枝头冒出了一丝绿意,缀满花苞,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作为礼物送别暮气沉沉的凛冽寒冬。

  因为天气好的缘故,妈妈便拉着我到小巷里去散步,感受阳光的活力。阳光下,一阵阵栀子花香扑鼻而来,越深入巷子里,那香味越浓郁,不一会儿,便遇见了那位卖栀子花的老人。

  她瘦骨嶙峋,头发却梳得整齐,缕缕银丝若隐若现,微微下陷的眼窝里是一双褐色的眼眸,干枯如柴的身子如同她的摊位一样,微不足道,以致无人问津。过往路人只是微微瞟上一眼,并没有购买的念想。

  “城管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嗓子,小贩们顿时陷入混乱,手忙脚乱地整理起各自身旁、脚边的商品。当我向声源处望去时,他们早已如演练好一般,逃之夭夭。即使落下了什么,此时也不再有人返回捡拾。也许不值多少钱,也许恐惧让他们变得“大度”……

  只剩下那卖栀子花的孤独老人,提着篮子,以尽可能快的频率,蹒跚地移动着脚步。也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走上几步,便踉跄着摔倒了,篮中的栀子花随之落下,散了一地,洁白的花瓣仍飘着阵阵花香,似在尽力倾诉着什么……

  就这样,我不想见、不愿见也不敢见的一幕,还是如预想般地见上了。

  我默默地看着城管走向倒在地上的她,脑海中回想着网上、电视中那些似曾相识的场景,心仿佛提到了嗓子眼。

  “没事吧?”那一句在公众场合用来客套的用词,此时竟是如此出乎人意料。他慢慢扶起老人,捡起散落的栀子花,放入篮中后递给了她。

  我看不见老人的表情。她似乎呆滞了一下,随后便将手中紧捏着的一朵栀子花别在了他的衣服上,然后提篮缓缓离开,留下浓郁的栀子花香飘洒了一路……

  “没事吧?”多么简单的一句问候,却能融化冰的隔阂。一场注定的猫与鼠的恩怨,就因为一句话、一个举动、一朵花,而随风飘散。这样的一种相遇,随着春天而来,让人的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柔软,就如那空气中的栀子花香,沁人心脾,启人心扉……

【点评】
一缕花香,一场相遇,一声话语,一丝心动……轻轻柔柔,淡淡浅浅,却牵连起了感官的鼻嗅、目视与耳闻,为春的画面着上一抹若有似无的色彩。有人有事且有景有情,无声无语亦无迹无痕,这就是散文的表述,说了也便过了,但一定会留下了点什么。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