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伯伦:成就你的,可能正是你的弱点

新读写 2021-04-17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我看见一个苍白的幽灵,他凝望着太阳,独自彷徨。


人是生活的奴隶


纪伯伦


      人是生活的奴隶。


      奴性用凌辱遮住人们的永昼,用血泪淹没了人们的长夜。从我降生之日到现在已经有七千年了,但我所见到的只是驯服的奴隶,以及用铁链锁着的囚徒。


      我走遍了全世界。在生活的道路上,我经历过光明与黑暗,从定居在窑洞里的人到往住在现代建筑里的人我都见过。


      但至今我所看到的,只有被重负压弯了的头颅,被铁链锁着的双手和跪在偶像面前的双膝。


      我随着人们从巴比伦到巴黎,从尼尼微到纽约。到处我都看见砂地上足印的旁边有镣铐的痕迹,森林和溪谷重复着积年累月的世世代代的呻吟。


      我走进宫殿、学校和庙宇,伫立在宝座、讲台和祭坛的面前。


      在任何处我都看到:工人是商人的奴隶,商人是军人的奴隶,军人是统治者的奴隶,统治者是神甫的奴隶,神甫是偶像的奴隶,而偶像则是恶魔所幻化,是骷髅山上的幽灵。


      我走进权贵们的府第,又走进贫贱者的茅舍。我到过装饰着象牙与黄金的华屋,也到过群集住绝望的幽灵与死神的斗室。


      我看见婴儿从小就养成了奴性,孩子们一边识字,一边学着服从,小姑娘穿着以温顺、柔和当作衬里的衣服,妇人们躺在屈辱与听命的卧榻上。


      我和一辈又一辈的人们在一起,从刚果河走到幼发拉底河畔,到尼罗河口,到西奈群山,到雅典的广场,罗马的教堂,到君士但丁狭窄的小街,到伦敦一幢 幢高大的楼房。


      我看见奴性总是和荣誉、尊严并驾齐驱。


      我看见少年的男女们在祭坛上作为牺牲,奴性被尊视为神;斟上美酒与香露,称颂奴性为统治者;人们在奴性的圣像前焚香,把他当作先知;在他面前下跪,奉他为金科玉律。


      在奴性驱使下,人们自相残杀,却把这行为称作爱国,人们在奴性的面前俯首,说奴性是神落下 大地的影子;人们遵从奴性的愿望焚房屋,毁村庄,却说这是平等和友爱;人们竭馨全部的精力和时间,奉献给奴性,说这是财富和经营……



      奴性名目繁多,本质只有一个,它有许多形式,内部却始终如一。


      奴性——这是自古就有的一种征兆多端的病症;孩子们从父辈那里把它和生命一起承受下来;岁月把它播种在时代的土壤里,然后收获,就像在一年中的一个季节里收获另一季节的果实。


      这就是我遇到过的奇形怪状的奴性。


      盲目性——它把今天的生活和过去父辈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它迫使人们在心灵的传统面前低头;它使年轻的身体充满了陈旧的精神,把它们变作一座座只有 骨灰和腐物的坟墓。


      哑奴性——它把男子配给可憎的女人,把女子变成她所厌恶的男人的床褥;弄得他像脚上穿了一只太窄的鞋,而她就像那肮脏的脚底下的草履。


      聋奴性——它强迫人们迎合人群的口味,涂他们喜欢的颜色,穿他们喜爱的衣服,它把人们的声音变成了回声,把人们的身体变成了影子。


      跛脚的奴性——它迫使强者在骗子手们面前低头;迫使他们的意志服从于野心家们的怪癖;它把他们变成任随播弄的机器。


      白发的奴性——它把孩子们的心灵从阳光普照的高处推往痛苦的深渊;这里贫穷和愚昧并肩徘徊,屈辱和绝望成为比邻;孩子们在苦难中成长,在罪恶里生 活,又染上邪癖而死亡。


      有斑点的奴性——它不按照物品的价值购买东西,不称呼物品本来的名字。它把欺诈叫作聪明,把空谈叫做博学;它说软弱是温顺,说怯懦是威严。


      罗圈脚的奴性——它用恐吓来强迫弱者运转舌头。说些口是心非的语言和非出本心的愿望,这些好似一块块的抹布,任贫穷的手扔来扔去。


      驼背的奴性——它用一批人制定的法律统治另一批人。


      生癣的奴性——它把王冠授给帝王的子孙。


      黑色的奴性——它咒署罪人无辜的孩子们。


      为奴性而奴性——这是惯性的力量。



      当我由于追随一辈又一辈的人而疲倦了,当我由于看着人们的奔忙而厌烦了,我就独自一人坐在这里,期待着自己报生的时刻。


      在这里,我看见一个苍白的幽灵,他凝望着太阳,独自彷徨。


      我问他:“你是谁?叫什么名字?”


      他回答:“我的名字叫——自由。”


      我说:“你的孩子们都在哪?”


      他回答我:“一个牺牲在十字架上。一个得病死了。第三个还没有降生。”


      幽灵消失在雾霭中。



【哈里利·纪伯伦 Gibran Khalil Gibran,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黎巴嫩诗人,代表作:《泪与笑》《沙与沫》《先知》。纪伯伦出生于黎巴嫩(当时属奥斯曼帝国统治)的一个马龙派天主教家庭。幼年未受正规学校教育。后随家庭移居美国。1908年赴巴黎师从罗丹学习艺术,后兴趣转向文学。纪伯伦的许多作品都带有基督教色彩。1931年逝世于美国纽约,遗体葬于黎巴嫩。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