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型纪录片《中国通史》,完整版收藏!

新读写 2021-04-16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中国通史》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

      细数B站播放量前五十的纪录片,第一名是谁?
      《中国通史》!

      这部100集的纪录片,由央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制作出品、中国社会科学院监制。作为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中国通史以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为主线,描摹了中国境内从远古人类起源到清朝灭亡的宏大历史场景。
      既权威又通俗易懂,那么多人喜欢,自然值得收藏起来慢慢看!
第一集:中华道路

      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人类星球的北纬30度上下,东方、西方群星璀璨,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孟子、庄子、墨子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或联袂登场,或接踵而出,在西方,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东方称之为百家争鸣。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这个时代都被称为人的发现和觉醒的时代。     
第二集:中华先祖

      桑干河蜿蜒延伸,由东向西横贯河北省张家口阳原县全境,将一片叫做泥河湾的地方,切割成一道道纵横交错的峡谷,这个看上去十分普通的地方,却是迄今发现的我们远古祖先最北端的活动地点。
      一系列的考古活动,把泥河湾的名字,同中国漫长的石器时代以及人类的起源联系起来。1978年考古人员在泥河湾一个叫做小长梁的地方,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这是泥河湾首次发现史前遗物。2001年,考古人员在泥河湾另一处考古遗址的发掘中有了意外的收获,在现场,泥河湾博物馆一具远古猛犸象骨骼化石出现在人们面前。
      令人惊奇的是,这具化石除了保存有十分清晰的砍砸和刮削的痕迹外,一件大象肋骨附近的燧石刮削器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
      这个发现向我们展现出一副200万年前人类餐食大象的生动场景——远古的泥河湾,一只猛犸象步履缓慢地走向沼泽,那里的水源是它身体正需要的。突然,它的前肢陷入泥泞并越陷越深,杀机正在陡然逼近,埋伏在丛林里的古人,快速冲向大象,用最原始的石器和木棒 给予它最致命的一击。
      大象无力还击,慢慢倒下,那些猎食者用锋利的切割器,割下鲜美的象肉享受鲜美的午餐。
      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泥河湾一带出土了众多的打制石器和古动物化石,却没有发现一件百万年以上的古人类化石,我们的祖先在哪里呢。   

第三集 农业起源



      大千世界,宇宙万物因何而生,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寻求破解的谜团。今天,地球的面貌因人类而改变,在城市、在乡村,人类的活动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大地艺术画卷,而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时候开始迈出改造世界的第一步?远古社会从蛮荒通向文明时代的起点又在哪里?


      这要从一颗小小的种子说起。
      一万年前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风轻轻吹过,果实和种子随风飘落在地,我们的祖先经过观察,或许已经联想到,每年过冬后新长出来的草和食物就跟这些飘落的籽粒有关,这些籽粒中,一种生长在中国南方的野草叫做野生稻,生在中国北方的野草叫做狗尾巴草和野糜[ mí ]子。经过若干年的栽培,它们分别被我们祖先驯化成水稻和谷子,这也许就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农业起源。

第四集:文明起源



      距今五千多年前,人类的文明开始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古埃及人建造了雄伟的金字塔,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而作为世界上唯一延绵至今不间断的古老文明,中国却长时间被史前的种种神话传说所笼罩。
      今天,当我们拨开重重迷雾,惊奇地发现,在五千多年前,文明的曙光已然照耀这片中华大地。
      这片丘陵地带位于河南省渑[miǎn]池县,1921年四月的一天,一个瑞典人第一次来到这片土地,他就是当时的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司顾问安特生,他来这里的目的不是因为找矿,而是在这里的一个村庄发现了史前的彩陶片,这个村子的名字叫仰韶村。
      1921年十月二十七日开始,历时三十六天,发掘出了大批的磨制石器、骨器和陶器,尤其是其中精美的彩陶,竟然没有在中国任何的文献里留下只言片语。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它又处于什么时代?以至于我们竟然一无所知。在第一次发掘之后,依据考古惯例,该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它成为了中国考古史上第一个被正式命名的远古文化体系,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然而,它的意义还不止于此。          在这片土地下面究竟还埋藏着哪些未知的秘密,穿越时空,我们期待着一个更大的发现,五千多年前,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祖先,有着怎样的故事?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又创造了哪些灿烂的文明?

      第五集:邦国时代



第六集:夏王朝觅踪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既传承着龙山时代诸邦国都邑创造的早期文明,又作为上古夏商周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它又是一个传说中的王朝,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成熟的文字尚未产生,关于他所有的历史,即使最权威的传世古文献也是后世根据口耳相传记载下来。
      怀疑夏王朝的存在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并一度困扰着史学界,直到考古的成果不断涌现,夏王朝的庐山真面目才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禹州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期,禹州一带洪水泛滥,皆因水中的一种怪兽-蛟龙作祟,蛟龙在水中兴风作浪,鼓动水势,冲垮人们所筑的堤防,淹没土地和村庄,致使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后大禹在众神的帮助下,将九条蛟龙一一制服并把其中的一条禁锢在这口八角井中,从此人们把这口井称为禹王锁蛟井,并在井上塑像立庙,以此世代感谢禹王的恩德。
      当我们重新回顾这段历史时,我们会发现中华文化的许多源头可以追溯到夏朝,虽然,无论是二里头还是新砦遗址或是王城岗遗址,我们仍没有找到与大禹直接相关的任何遗址,但几千年来大禹从来没有消逝,他的功绩和精神始终受到中国人的尊崇。

第七集:殷商兴亡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这是《诗经》“商颂”中的一首诗,名为《玄鸟》,描写的是商族人的始祖——契[xiè]的传奇出生。
      传说上古黄河下游夷人部落里一个叫简狄的女子,在黄河边吞食燕子蛋,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契。契于是成为传说中商族的始祖。他因辅助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地,赐姓子氏。
      这个黄河流域以商为族名的上古部落从此登上人类历史的舞台,并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创建了一个共传17世31王、历时五百多年的商朝,并开创了一个让世界震惊的青铜文明时代。
      殷商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未知的谜题值得探索。但《尚书无逸》篇所说的商代后期诸王生则逸,不知稼穑(春耕为稼,秋收为穑,即播种与收获,泛指农业劳动)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即腐化堕落导致亡国应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第八集:商代文明

                                             第九集:武王克商


         公元前1046年正月甲子日凌晨时分,一队约五万人的大军经过又一个晚上的急行军,在这里停下了脚步。前方70里外的地方,是一个六百年王朝的都城朝歌。现在,他们已无法继续前进,因为,挡在他们前面的,是商王纣几十万黑云般的军队。
      两军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此时天低云暗,狂风夹着暴雨,横扫着苍茫大地,天时异常恶劣,大军首领亲自进行占卜,然而,卜兆却显示这次出征并不吉利,所有的兆象似乎都在预示不合上天的旨意。
      历史关键时刻,这位部族首领违抗了天命,果断命令大军继续前进,一场被历史学家称为“流血漂杵”的惨烈决战即将打响。
      ……周人一直称自己为小邦周,而称商为大邦殷、大邑商, 周的人力物力及文化水平远逊于商,却最终克商而建立了新的政治权威,这一意料不到的历史发展,促使周人追寻历史性的思考,什么是天命,号称掌握着天命的强大的商朝,为什么轰然倒地,天命可靠吗?
      《诗经大雅荡》中,周人借文王的口吻给出了答案,“天命无常,能使国家兴起、兴国也未必善终”,夏代失天命,灭亡了,殷商不以夏代为鉴,也灭亡了,上天是下民的领袖,天生众民,为民立君,上天看中殷商的德行,降天命于你们身上,可你们不珍惜,咆哮于中国,所以上天改变了当初的承诺,毁灭了商朝,所以商朝的灭亡是咎由自取。周人认为是文王之德使上天降命于周实现了小邦周取代大邑商的奇迹,因此要永保天命,必须以德配天,注意敬德保民。
      周人的上天是自然界,即笼盖四野的天,在周人看来,天高高在上,默默无言,但它明察秋毫,洞悉一切,谁好谁坏,它都看得一清二楚,这才有天命和革命,授权和收权,更为重要的是,天是万民之神,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天以德为标准,来为人民选择君主,正是这一朴素的看法,破除了此前神权至上的观念,开始了对人自身努力的关注,对敬德保民的敬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此看法作为警世明言,一直昭示后人,天命即民心,天命不可违,民心不可抗,失德者必亡。
      第十集 周公摄政      第十一集 周王室的衰落      第十二集 春秋争霸
第十三集 孔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清晨,郎朗的读书声从这里传出,学生们朗读的是《论语》。《论语》虽然只有11705个字,却被称为中国第一书。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也影响了世界,还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
      《论语》,是一部散发着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生命体温的经典,浓缩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孔子弟子思想的精华,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元典之一。
      《论语》中记述了孔子对日常生活礼仪的要求,红色、紫色的布,不用来做内衣、便服,夏天在室内穿单衣,出门则一定要套上外衣。加工食物要讲究,越精细越好,不吃切割得不合规定的食物。
      公元前481年,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颜渊去世了,孔子很伤心。但是当颜渊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子卖了,给颜渊买一副椁的时候,孔子却不同意,他回答说,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置办椁,因为自己做过鲁国的下大夫,按照礼制,必须坐车不能步行。
      孔子的这些行为,在当时和现在看来都显得迂腐、刻板而不近人情。事实上,他从不刻板的遵循礼制,和这些表面的形式相比,孔子更看重行礼时内心的真诚。他说:礼,过于奢侈,不如从简,丧礼,大肆置办,不如本身的哀伤过度。
      孔子不仅是周礼明贵贱、辨等列的坚决维护者,他对周礼也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孔子打破礼不下庶人的局限,主张对所有人都要齐之以礼。强调仁是礼的核心,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仁者爱人。
      孔子非常重视人、关心人。一次,鲁国的马厩着火了,孔子听说后赶紧问伤着人没有,却不问马的事。孔子很看重爱人的仁,齐国的管仲享用了超越自己身份的礼仪,被孔子看成是不知礼的人,但是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霸政,尊王攘夷,维护了华夏诸侯国的稳定,维护了普通民众的安定,所以孔子认可他,称如其仁如其人。在孔子看来,如果不能心怀仁爱,以亲亲为出发点,扩而大之去爱人,即泛爱众,爱作为社会人群泛称的人,就违背了仁,也就无从谈礼了。
      孔子将夏商周三代理想化,痛感今不如昔,认为三代以前是一个行大道,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从夏代开始大道隐没,进入了一个天下为家的社会,以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和周公为代表的君子以礼仪规范出一个井然有序的安定社会,这个社会可以称为小康社会。在孔子看来,现在所能恢复的只有小康社会,大同社会已经过去。然而,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随着礼制的荒废,这样的小康社会也消逝殆尽了。
      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孔子和弟子在泰山边上遇到了一位在坟前哭得很伤心的妇女,孔子让弟子去问她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女子回答说:先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

      孔子问她: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女子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弟子们说,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孔子痛恨猛于虎的苛政,痛恨对于周礼的破坏、僭越,痛恨由种种争权夺利带来的战乱、苛暴,他认为正是礼制败坏,上下侵凌,造成了当时这种黑暗混乱的局面。
      在严厉抨击礼崩乐坏、瓦釜雷鸣的同时,孔子对周公和西周社会制度推崇备至。他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认为周公所创设的等级分明的礼仪社会是如大道隐没后最理想的国家形式,周公是他一生的榜样。
      孔子同时相信只要给他施展抱负的空间,他就可以重建西周那样的理想社会,但孔子一生的仕途十分坎坷,他当过吹鼓手,也为贵族季氏当过管账的委吏和管理牲畜的乘田……

第十四集:列国变法



      春秋时代的长期战争,让各诸侯国的版图不断发生变化,剧烈的社会变动影响到贵族平民各个阶层,一个新兴的以仕进为目的的士阶层开始崛起,他们由因为家道衰落,从顶层贵族阶层跌下来的士人和接受了私学教育、掌握了一定知识技能的平民共同组成,他们秉承学而优则仕的认识,穿梭于各国之间,成为战国时期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是战国时期各国君主的共同目标,士阶层的崛起给国君们的诉求提供了人才保障,随之,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变革应运而生,并以不可遏制的燎原之势在各国蔓延开来。
      公元前430年的一天,魏国上地地区的两个百姓,正在用射箭来解决他们之间的一桩邻里纠纷,百姓打官司,要先进行射箭比赛,谁射的准,官司就断谁赢,这是上地政治军事最高长官李悝[kuī]刚刚颁布不久的习射令。
      在习射令颁布后,为了能在官司中获胜,一时间射箭成为了上地最为风靡的活动。李悝的这条法令,在今天看来虽然有些荒唐,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却自有深意。
      上地地处魏国与秦国的交界,常常发生战争。习射令颁布后不久,就收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当地百姓日夜苦练,很快都成为了箭术高手,在之后对秦国的战争中,上地的军队将秦军射得人仰马翻,因为在上地的政绩卓越,李悝被擢升为魏国的相国,开始主持全国性变法。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李悝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让魏国焕然一新,一举成为战国初期的超级大国。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周王室早已衰微,各国的政权也掌握在有实力的卿大夫手中,国君已无力统治国家,霸主政治随之衰落,中国的局面在这段时期开始再一次发生变化。公元前453年,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晋国发生内乱,最终分裂为韩、赵、魏三国。与此同时,另一个大诸侯国齐国,姜姓国君政权旁落,最终被卿大夫田氏篡夺,姜氏齐国正式被田氏齐国取代,从此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形成了战国初期七雄并立的局面。
      与春秋时代不同,战国时期的战争不再受礼制的约束,各大诸侯也不再满足于打着尊崇周天子旗号做霸主,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财富和人口,彼此之间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争夺生存空间,战况空前惨烈,各国统治者都在寻求如何在竞争中壮大自己,打败对手的办法。于是,诸侯国的统治者们争相延揽人才,不断调整国策,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来达到目的。
      ……虽然不少法家因为改革而牺牲,但是经过他们主持的变革之后,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效果。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和新的经济体制,在各国也都得以确立。
      战国变法运动绵延一百多年,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面貌,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可谓史无前例。变法中形成了中国之后两千年的国家机器、经济结构和法律制度的雏形,虽然历经政权交替,朝代更迭,以君主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体制却一直统治着神州大地,历经风雨,未尝动摇,直到辛亥革命这场更大的变革风暴袭来,它才告别了历史舞台。
长按二维码,观看《中国通史》100集
      第十五集 战国七雄      第十六集 诸子百家      第十七集 秦国崛起      第十八集 秦始皇统一中国      第十九集 楚汉战争      第二十集 郡国并行      第二十一集 文景之治      第二十二集 汉武帝      第二十三集 两汉经学      第二十四集 昭宣政治      第二十五集 王莽改制      第二十六集 光武中兴      第二十七集 丝绸之路      第二十八集 清议与党锢      第二十九集 黄巾起义      第三十集 三国鼎立
      第三十一集 诸葛亮治蜀      第三十二集 西晋统一      第三十三集 魏晋风度      第三十四集 门阀政治      第三十五集 梁武帝治国      第三十六集 孝文帝改革      第三十七集 北周武帝      第三十八集 陈朝兴亡      第三十九集 魏晋佛教      第四十集 再造统一      第四十一集 炀帝功过      第四十二集 贞观之治      第四十三集 武则天      第四十四集 开元盛世      第四十五集 安史之乱      第四十六集 中晚唐的困局      第四十七集 世界都会长安      第四十八集 吐蕃兴衰      第四十九集 敦煌      第五十集 唐朝的对外关系
      第五十一集 唐代宗教      第五十二集 五代十国      第五十三集 宋太祖      第五十四集 澶渊之盟      第五十五集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第五十六集 王安石变法      第五十七集 靖康之难      第五十八集 宋金和战      第五十九集 偏安东南      第六十集 东京梦华      第六十一集 宋代新儒学      第六十二集 宋代文化      第六十三集 契丹兴起      第六十四集 西辽建国      第六十五集 完颜阿骨打      第六十六集 金朝兴亡      第六十七集 辽金文化      第六十八集 西夏兴亡      第六十九集 蒙古兴起      第七十集 忽必烈大帝
      第七十一集 两都巡幸      第七十二集 大元帝师八思巴      第七十三集 海上丝绸之路      第七十四集 马可·波罗与中国      第七十五集 元顺帝      第七十六集 明太祖朱元璋      第七十七集 永乐迁都      第七十八集 郑和下西洋      第七十九集 内阁制度      第八十集 土木堡之变      第八十一集 王阳明心学      第八十二集 海疆与互市      第八十三集 张居正改革      第八十四集 耶稣会士来华      第八十五集 江南市镇      第八十六集 白银资本      第八十七集 崇祯帝      第八十八集 入主中原      第八十九集 王朝的稳固      第九十集 收复台湾
      第九十一集 统一大业      第九十二集 军机处      第九十三集 摊丁入亩      第九十四集 文治与文字狱
第九十五集 被动的自强

      这里是福海,上世纪80年代在圆明园遗址上重新建造的一片水域,150多年前,这里有这一片更大的水域,也称福海,是当年圆明园最大的湖,有着最漂亮的水景。


      雍正皇帝精心设计,在湖中心三座小岛上建造了美轮美奂的亭台,暗喻这里是瀛海三山,蓬莱仙境。到清朝中期乾隆时代,圆明园已汇集了各具特色的园林景观群,悬挂着匾额的楼堂殿阁,约600多座,占地350公顷,被誉为万园之园。
      公元1860年10月6日,这片建筑史上的杰作开始遭遇连续多日的大劫难,一位历史的见证者也在那一晚跳福海自尽。
      圆明园管园大臣元丰,有着一份傲人的履历,咸丰十年的八月,刚刚到圆明园走马上任,其个人的前途看似灿烂无比,殊不知此时此刻,整个大清的前途依然黯淡无光,当英法联军蛮横地闯入圆明园的时候,文丰身边只有二十几位手拿传统冷兵器的技勇太监,尽管这些技勇太监毫无畏惧,奋勇抵抗,但是一个个血肉之躯所面对的则是闪烁着火星的子弹。
      在这场完全不对等的对抗中,文丰知道自己已无力回天,史载,文丰从容赴难,不愧完人,而他也没有机会看到由此即将拉开的自强运动的大幕。      ……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有着上百年宗藩体制,而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政府,从没有把西方人看在眼里,而战后被西方人牵着鼻子走的大清国,仍然不能正视西方比自己强大的事实,清廷内外依然认为华夏文明是最优秀的,敌夷是没有文化的,学习西方就是溃夷夏之防。
      可见,比起国土国权的沦丧,文化的优越感似乎更能让清廷聊以自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系列条约,将中国牢牢地禁锢在外国的特权之下,直到雅尔塔会议前,中国一直未能摆脱这套体系的掠夺。
      英法联军攻破首都,迫使皇帝外逃,焚毁号称着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这标志着自称世界中心的文明古国遭到无情的羞辱。四年后,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而这也完全是由于其内部原因,才使得清政府平定内乱取得成功,在签订条约后出现暂时平静与内部危机暂时消失之际,使得一部分士大夫开始从更深的层次来思考,近二十多年来内忧外患的症结所在,中国第一次现代化的努力由此而生。
      历史在150多年前,开启了中国文明在近现代意义上第一次自强运动,以求强、求富,培养实用人才为三大具体目标的洋务运动,其目的是为了增强清王朝抵御外侮、镇压内乱的实力,同时也有益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并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这场看上去轰轰烈烈的运动的结局,却如同落花流水般消失,其最终的失败到底是在哪里埋下的伏笔呢?
长按二维码,前往观看《中国通史》100集

      第九十六集 鸦片战争      第九十七集 太平天国      第九十八集 甲午战争

      第九十九集:维新与革命

      第一百集:帝制的终结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