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试题材料,一样的思维路径,这就是近年来高考上海语文卷的特色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阅读明星大PK||作文门诊||优秀作文
名师教你写作文||素材库&新书架
我们谈论一道作文题,最好不要将这道题看作孤立的存在。
上海卷写作题的命题材料保持了某种共通性的结构,即给出貌似矛盾的观点让考生去辨析取舍。这种思路持续了十多年,虽然具体材料内容相去甚远,但判读材料的思维路径相近。
沉淀出上海卷特色
冯 渊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上海市静安区高中语文教研员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 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上面是 2021 年高考上海卷的作文题。
我们谈论一道作文题,最好不要将这道题看作孤立的存在。如果一场大型考试的试题在短时间内频频变更,这对教育教学和人才选拔都不是 一种好现象。因此,大型考试的试题保持一种延续性,又能在延续中有所创造,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
我们看一年前的上海卷: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虽然材料设定的话题不一样,讨论的对象不一样,但是思维路径是一样的。这样的命题模式,可以正面引导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兹分析如下。
2020年试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是:人们面对事物进程中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是不是无能为力。
2021年试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价值是不是一定需要时间的沉淀。
针对第一个问题,可以这样回答:我们不是无能为力的。
面对事物进程中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我们相信人定胜天,人类会在猝然降临的重要转折面前,重塑自我,进而战胜一切,把握一切。人类存在的意义也正体现在与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相抗衡。
也可以这样回答:我们很大程度上会感到无能为力。
面对事物进程中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人们难以做好充足的应对准备,譬如人们面对包括海啸、地震、瘟疫等自然界灾难在内的重要转折,总会有巨大的牺牲,总要承受苦涩的不幸,我们很难大言不惭地说人类战胜了一切灾难,准确把握了事物的进程。——那些被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损伤的人,包括那些在转折中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的人,他们的受伤和离去, 让我们倍感无力。
还可以这样回答:我们会倾尽全力,而不是无能为力。
世上很多重要的转折是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说明了外部世界的丰富复杂、难以预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能为力。人类的一切努力,其实都是去了解、认识事物,进而在变幻莫测的外部世界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我们不可能掌控所有事物的进程,但总是在挫折失败 中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为了能应对猝不及防的重要转折,我们会倾尽全力,在探索未知认识事物进程的过程中体现人类的尊严。
花了这么长的篇幅来讨论去年的试题,目的是从中抽取出一条思路:材料提供了一个复杂的话题,我们要尽可能将这个话题涉及的范畴探查清楚,不要简单地下是非判断。
试图以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面对复杂的问题,是一种思维上的懒惰;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很难接近事物的真相。
以上三种回答当然都是可以的,但是第三种回答更全面更具思辨性,因为这个观点考虑到了人的有限性,也肯定了人的无限性,张扬了人本价值。以这种思维来分析今年的试题,我们会觉得十分顺遂,“人们认识事物的价值是不是一定需要时间的沉淀”呢?
可以这样回答:我们不必等待时间的沉淀。
去年的试题讨论的是人们能否掌控事物的进程,今年的试题讨论的是人们如何认识事物的价值。我们认为,认识事物的价值,未必需要时间的沉淀。古人说白首如新倾盖如旧,不就是这个道理吗?阅人无数者短时间就能判断一个人的本质;认识对象的价值,也主要依赖于认知者眼光的透彻锐利,来自老吏断狱的分析,时间的沉淀虽然重要,但并非必要条件。
简捷的科学原理、姹紫嫣红的鲜花、美丽的笑靥、散发温馨的真情故事,瞬间就能让人产生 共鸣,并由此认识真、善、美的价值,根本无需时间的沉淀,我们就已认同并沉醉。
也可以这样回答:我们需要时间的沉淀。
有些鲜花是有毒的。有些微笑是“明里一把火,暗里一把刀”。有些看似正确的道理其实违背了科学常识。同样,有些黯淡的面孔后面蕴藏着无限的辉煌,有些严厉的斥责包含了 殷殷的期盼,有些看似不可能的推测恰恰预示着惊人的科学发现。——人啊,你看到的真的是你认识到的吗?你怎敢夸下海口说你有一双慧眼能认识这个纷纭莫辨的世界?你也太自信了吧,没有时间的沉淀,你就是天才也免不了常常上当。
所以,要想认识事物的价值,真的需要时间的沉淀。白乐天不是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说的全是时间的力量啊!
还可以这样回答:我们总是在时间的沉淀中不断加深对事物价值的认识。
我们承认,有些事物的价值,的确一眼就能辨识,无需时间,如欧阳修在嘉祐元年(1056 年)看到苏轼苏辙的试卷,就感叹为大宋江山找到了两名太平宰相。但我们也需承认,对事物和人的认识,有时确实需要经历太多的曲折,需要时间的沉淀,才有认清的可能。
更极端的例子,如王安石与司马光同朝为官,都是心底坦荡之人,但却终其一生都难以认识和理解对方的治国方略,同为极有价值之人而彼此不能认清对方的真正价值。
因此,我们可能一眼就认出了事物的价值,也可能一生一世也难以认清某个事物的价值,但我们一定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在对事物真相的探求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事物价值的认识,有的是温故而知新,有的是历久而弥新,有的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无论哪一种情况,时间的沉淀都不会白费。
同样,以上三种回答都是可以的,但是第三种回答更全面更具思辨性,因为这个观点考虑到了价值确定与时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又能提炼出覆盖不同情况的共同结论。
由此观之,上海卷写作题的命题材料保持了某种共通性的结构,即给出貌似矛盾的观点让考生去辨析取舍。这种思路持续了十多年,虽然具体材料内容相去甚远,但判读材料的思维路径相近。
在确定立意和写作过程中,应该分析矛盾的情境,理解选择的艰难,不做简单的取舍,重要的是:提炼出覆盖在简单取舍之上的综合判断(上文的第三种答案),即叩其两端而执其中。
谓予不信,请看今年上海各区的模拟卷,材料千姿百态,大部分试题在思维模式上都保持了高度一致,这种思维模式也在催生和改变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
限于篇幅,文末仅举某区模拟题为例,试做印证。
对音盲来说,贝多芬等于不存在。对于画盲来说,毕加索等于不存在。对于只读流行小报的人来说,从荷马到海明威的整个文学宝库等于不存在。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偏执一端看法1: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局限中,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的盲区,才能看到更丰富的世界。
偏执一端看法2:人生有限,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不用勉强去做自己不喜欢或者做不到的事。
叩其两端而执其中的辩证思考:个人能力是有限的,世界是丰富无限的。人的存在的意义就是克服自己的不足,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尽可能认识、欣赏、热爱这个多元的、美好的世界。
不一样的试题材料,一样的思维路径。这就是近年来上海卷的特色。
当然,从人文主题的厚重的角度分析,上海卷的材料也毫不让人:去年“意想不到”时发生的“重要的转折”,暗合2020年疫情;今年“时间的沉淀”之后认识“事物的价值”, 也让人不由得想起我们置身的时代,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纪念日,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的伟大 的变革——这些不言自明的时代背景,也必将成为学生写作“事物价值”的重要素材。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