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归到归海,清华“女神”颜宁说:我怕故步自封而不自知
颜宁,世界顶尖结构生物学家,30岁成为清华最年轻博导,37岁率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攻克困扰结构生物学界半世纪的科学难题。
据统计,2009年以来,颜宁为通讯作者并发表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国际顶级期刊的论文数目达到17篇之多。
2016年,因为在蛋白质结构方面的突出贡献,颜宁还入选《Nature》杂志评选的“中国科学之星”。
这样的科研成绩,无疑让她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新闻焦点。
近期,她将离开清华大学,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Shirley M. Tilghman)终身讲席教授一事,再次成为网友的议论热点。
因为,这对中国来说,的确是极为罕见的消息。
本来,这是一件好事,无论对于颜宁教授本人,还是对于中国的科学研究发展的认可。
然而,却有人批评颜宁忘了自己的博士导师施一公教授的“爱国宣言”,施一公是从普林斯顿辞职回到清华,也有人说她是因为连续两年没有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科研项目而负气出走。
一时间,各种负面评论也甚嚣尘上。
不过,负气出走的消息不值一驳。颜宁回国后获得过多项自然科学基金,其他资助经费不胜枚举。
并且,文中所说的项目已于2016年和2017年批准。
清华大学在发布声明确认此消息时称:这是国际高层次人才流动的正常现象。清华对此保持开放、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并表示,颜宁会保持与清华的联系,在符合两校规范的情况下,安排出时间在清华继续从事一定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两校和中美两国间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世界一流大学对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国内高校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有较高认可。
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说,我们相信,这有助于将中国的学术思想、教育理念和清华的学术风格传播到国际学术舞台,产生更大的影响。”
“清华厚道、大气、稳重,普林斯顿优雅、淡定、高贵,这是我一生中最爱的两个地方。”颜宁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
对于离开,颜宁坦承说,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
但是,她用“居安思危”来解释:“我生怕自己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换一种环境,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刺激自己获得灵感,希望能够在科学上取得新的突破。”
“另一方面,清华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都是我的母校,能够在这两所让我骄傲的母校任教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我很开心10年前清华大学向我伸出了橄榄枝,2年前普林斯顿大学也同样向我伸出了橄榄枝,让我得以梦想成真。”
“我也会凭着对清华的热爱和熟悉,为促进普林斯顿等国外一流学府与清华的交流合作尽我所能,这也是我在这个阶段回报母校的一种方式。”
颜宁曾经点评胡歌的话似乎更能让人理解她的这次离开。
“到一定程度,当他人看着你在闪光的时候,也许自己感觉是正在被掏空。无论他人毁誉,始终要平视自己,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该沉淀的时候沉淀,该充电的时候充电。看过更多风景再回来,必然又是一个新的境界,一副新的模样。”
事实上,无论从现在还是从长远来看,颜宁都不是,也不会是唯一被国外名校挖走的大陆教授。
近年来,中国培养的博士毕业生受聘于海外高水平大学正式教职的情况正日益多见。更引入注目的是,一批国内土生土长的博士,也开始在美国名校做教授了。
颜宁的老师施一公就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任终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
中科大的段路明,如今是密歇根大学的费米讲席教授;清华大学的郑思齐,最近成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讲席副教授。
这些无疑说明,中国顶尖高校拥有的少部分师资,已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准。中美两国顶尖大学的人才落差在缩小。
也正如颜宁在自己的微博中所说的:
当然必须看到,颜宁这样的人才仍是少数,差距仍然存在。无论如何,世界一流大学到中国挖墙脚,是差距缩小的有力证明。借用一位网民的话来形容,“清华和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越来越小了,倒是和网民的距离越来越大了。”
内容来源:中国日报、澎湃新闻、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
就差你了
往期精彩
扎克伯格2017年哈佛大学毕业演讲: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