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29

我们常常听到“读书改变命运”这样的说辞,也时常拿这句话激励自己。而下文中提到的这位非洲姑娘和丹,则身体力行地实践了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


在浙师大校园,很多人对和丹并不陌生。

大眼睛、黑皮肤、灿烂的笑容,配上一袭传统的阿拉伯服饰,流利的中文让她一开口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来华生故事 | 和丹·阿布迪

2016年,和丹在浙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早在2010年,她便因夺得CCTV“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银奖而在师大“走红”。

她曾是浙师大新闻中心广播电台的播音员、非洲博物馆的讲解员,2016年在浙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正式成为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一员,现为东非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非洲影视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7年9月25日,凭借着对“中国经验”的深入解读,和丹收到了索马里总统办公室签发的委任状,受聘为索马里总统顾问,这也是索马里本届政府聘请的最年轻的总统顾问。几乎同时,和丹在浙江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我最喜爱的习总书记的一句话”主题宣讲中荣获二等奖,是唯一参赛的外国人,也是唯一获奖的高校代表。


01




铆足干劲学好中文

“用中国话说,我的身上有股‘犟’劲,既然决定了要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好。”和丹说。

和丹来自索马里的一个普通家庭,与其他家庭不同的是,父母非常鼓励家里的两个女儿读书,母亲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只有学习才能掌握命运”。家庭对学习的重视让和丹在10岁时就坚定了自己的求学梦:在28岁前拿到博士学位。

2005年,和丹高中毕业,在来中国做生意的叔叔介绍下,她选择到中国读大学。

初到中国,和丹最大的困难是语言障碍。她的母语是阿拉伯语,为了学好中文,用和丹自己的话说是在“拼命”。

汉语教科书上的每一个字,甚至是标点符号,和丹都能背出来。不仅是课文、例句,就连练习题和丹都不放过。她笑称自己的大脑自带检索功能,只要给出页码,她就能把当页的所有内容复述出来。

买菜时、挤公交时、逛街时,本就爱唠嗑的和丹更是抓紧一切机会跟身边的陌生人聊天。“中国人有个好习惯,你哪个字说得不标准,他们就会马上纠正你。”

很快,和丹的中文口语便称得上“字正腔圆”,再加上朋友对中国文化的介绍,仅仅6个月,和丹便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HSK)5级。这意味着和丹看中文报纸、电视剧,甚至是发表中文演讲,都不是难事了。

和丹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她参加了浙江省广电集团主办的“未来主打星”主持人选拔大赛,作为3000多名选手中唯一的外国留学生,她闯进30强;2010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中,她获得银奖。“浙师大的学习氛围非常好,我的中文水平在这里突飞猛进。”和丹说。

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和踏实的学习态度,和丹提前一年完成工商管理的本科学业,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在同学眼中,和丹是“出镜率”很高的留学生。“在浙师大,我是学生会里唯一的外国人。”大学一年级时,她申请加入学院学生会,从干事一直做到文艺部副部长。“我想融入中国学生的生活,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在校新闻中心广播电台,她还是一名播音员,与中国学生一起制作了5年的双语类节目。

“很多留学生都喜欢听我的节目。”和丹说。当她的节目涉及热点话题时,会有不少留学生主动和她联系,探讨各自的想法,也有不少留学生把她当作“中国通”,询问与中国有关的各种问题。


02




让“中国经验”在非洲生花

本科和硕士的不同学习经历让和丹对跨文化传播产生了兴趣。她选择在浙江大学继续深造,成为国内传播学开拓者之一、浙江大学邵培仁教授的第一位外籍博士研究生。

“中国是个神奇的地方,我为她的发展奥秘深深着迷。”和丹说。不知不觉中,她已在中国学习生活了12年。

12年来,她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这促使她不停思考、求索答案,怎样将中国的发展经验带回家乡,帮助家乡人民发展经济、减少贫困。

和丹的案头摆放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两部著作《摆脱贫困》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她看来,《摆脱贫困》虽然讲述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一个小县城的减贫发展问题,但书中谈论的问题,正是当前非洲减贫发展面临的真实问题,对非洲国家治国理政、发展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

和丹的祖国索马里是“非洲之角”,有着全非洲所有国家中最长的海岸线,也是不少航线的必经之路,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中国的‘一带一路’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索马里也可以参与进来,实现更好的发展。”和丹说。

作为中非关系快速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和丹对中国、对中非合作等方面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目前她在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的研究方向便是从传播学及媒介经济等角度研究中非关系和非洲发展。未来,她将以总统顾问的身份向穆罕默德·阿卜杜拉西总统及其办公室就索马里国家发展、中国与索马里两国相关领域合作方面提供政策咨询和信息参考,助推中索之间的投资与经济合作。

“这几年中国发展迅速,影响力日益提高。”和丹说,“中国正在以她的开放和包容,让我的梦想成真,更让我体会到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等情怀和格局。相信也能让更多非洲人受益。”和丹希望,未来中非不仅能继续加深经济往来,更能在文化上有所砥砺,让更多的非洲国家读懂中国,也让中国感受到非洲国家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



2018年1月7日晚10点,《我从非洲来》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首播,30余个非洲国家和国内一家网络平台同步覆盖播出。

《我从非洲来》是一部讲述非洲朋友在中国寻梦追梦故事的人文纪录片。该片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策划、投资、拍摄,联合导演之一是来自索马里的姑娘和丹·阿布迪博士。


03




用镜头真实展示中非情

2016年初,还在读博士的和丹接到了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张勇的邀请,共同拍摄一部讲述非洲人在中国的纪录片,和丹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毕业之后,她立刻加入非洲研究院团队,成为了这部纪录片的联合导演。

《我从非洲来》跟拍了20多名在中国学习、生活、创业的非洲人,讲述了他们不断融入中国并在中国实现自我价值的奋斗故事。和丹希望通过真实的影像记录,将非洲人搭乘中国发展快车追逐梦想的画面展现给全世界,讲好非洲人在义乌的小城故事,也讲好中非合作的大故事。

“大家都在谈负面问题,而我想谈非洲人在中国的真实生活。”和丹说。她认为,迄今为止有关非洲人在中国的报道和纪录片作品,基本上都在谈论负面问题,很少有人真正去理解非洲人在中国的生命状态。

“真实的生活有酸甜苦辣,如果非洲人真的在中国生活得不好,他们还愿意留在这里吗?”和丹说,自己看到过很多非洲人,来中国时一无所有,现在却取得了从未想过的成功和幸福。“为什么没有能够表达出这些形象的片子呢?”

联合导演做得并不轻松。在拍摄纪录片的两年多时间里,和丹从来没有周末,工作量大,经费紧张,人力缺乏。“但大家都没有叫苦,凭着一股意趣和对非洲的热情参与了拍摄。”和丹算过帮助纪录片拍摄和制作的人,“绝对超过了40名。”

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是与被拍摄的非洲人沟通。在拍摄前,和丹会准备200至300个问题,事无巨细地发问,让他们习惯在镜头前表现真实的自我。遇到不想上镜的非洲人,而团队又不舍得放弃他们的故事时,和丹还要与这些非洲朋友反复沟通。

在拍摄团队的努力下,原计划拍摄3至5人的故事,被扩展成24人的跟踪拍摄,最后选取19人的故事做成纪录片。范围也由原来的记录非洲人在义乌的生活延伸至义乌周围的金华地区,主题涵盖经济、社会、婚姻、教育、饮食、艺术等方面。

拍摄团队中有不少人是研究非洲问题的专家,大家一致决定从人类学的角度来拍摄。“我们采用跟踪拍摄的方式,对拍摄对象的唯一要求就是自然,拍摄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哪段会剪到成片里。”和丹说,“我们希望,通过讲述这些真实故事,能引起观众的思考,而不是输出观点。”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回避矛盾和问题,但可以让我们看待问题的眼光更加客观平实。”和丹说。她希望这部纪录片能让观众们看到更真实多面的非洲人,而不是在刻板的充满恐惧、煽情和焦虑的模式中看待非洲人。

1月7日,《我从非洲来》在央视和非洲多国正式开播。此前,该片已入选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国际电影节,并被赞比亚卢萨卡国际电影节选为开幕影片,在黑土地上刮起了一股小旋风。英国国际广播电台(BBC)、喀麦隆最有影响力的报刊《喀麦隆时报》(Cameroon-Tribune)等境外媒体对该片作了专题报道,该片还荣获“2017中国网络影视年度最佳纪录片奖”

2017年10月,和丹带着这部片子到伦敦大学作演讲,受到追捧。学生们还为和丹寄来了感谢信,信中说:“这部纪录片让我们感受到中非两地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所带来的矛盾与震撼,将非洲人在中国的生活状态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非洲,也能从旁观者的视角更加辩证地看待中国社会带给外国人的发展机遇和在对外移民政策上值得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中国与非洲相隔万里,但影视作品却能够跨越地理距离,拉近中非人民的心灵,成为认识彼此、了解彼此的窗口。纪录片《我从非洲来》必将为增进中非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林怡在观看影片后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而这正是和丹最大的心愿,她和张勇目前正在筹拍第二部大型中非题材纪录片《重走坦赞铁路》。她要用镜头呈现这条象征着中非友谊丰碑的铁路,讲述非洲人民追求发展、进步、自由的故事。

“我们需要从相识走到相知,从相知走到相信,再从相信走到密切合作与真诚交流。我真诚希望能够当一名好教师,引领更多读懂中国又热爱非洲的中非青年。这就是我的梦想。”和丹说她将尽毕生的努力,为中非友谊搭桥修路。(供稿 | 浙江师范大学宣传部)


视频 | 《我从非洲来》先导预告片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神州学人,ID:chisaV,转载已获得授权)

往期精彩:

中国留学白皮书:中国赴美低龄留学呈现三大变化

当年的“网瘾少年”荣获世界冠军,中国电竞产业崛起!

美国最牛母亲,教出谷歌之母、女乔布斯和名校教授

【汶川地震十年】你说我能去留学是“因祸得福”?这25所美国城市被FBI评为最危险的城市,留学党慎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