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辑】“90后”新生代海归群体特质、就业、创业情况面面观

留学杂志 2021-03-12


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迎来了第四十个年头。四十年来,“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推动了中国留学事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逐步提升,留学生回国发展正在成为主流,高层次人才回流趋势愈发明显。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成为新时代我国国际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进一步促进留学人员更多、更好地回国发展,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再度联手,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就中国海归就业创业情况开展了新一轮的调查研究,并于2018年8月正式发布《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

《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出炉,

“90后”新生代海归群体特质、就业、创业情况面面观

本文原载于《留学》杂志2018年9月5日刊,总111期


文:全球化智库

编辑:李丹

设计:李阳


海归群体样本特征:女性高于男性,未婚群体占比超四分之三


海归群体活跃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各个领域,除了担任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高管以外,也在本土国有和民营企业任职,帮助中国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律师、会计师、咨询师等高端服务业也聚集了很多海归,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更有一批具有专业背景和国际沟通能力的海归人才进入国际组织任职,推动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

与此同时,创业海归们带来大量高精尖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引入风险投资、国际资本及各种新的融资方式,带来多样化的产业选择,推动了国内在新经济、新技术、包括互联网、IT、通讯、生物医疗、传媒、文化教育等诸领域的发展,促成了更多的国际合作。“发挥作用”正在成为新时代海归群体的重要特点。

调查数据显示,海归群体中男女占比大致相当。其中,女性样本占比略高于男性,男女占比分别为47%与53%。

从年龄分布特征看,海归群体多集中于1990—1995年(不含1995年)年龄区间,占比高达55%,其次是1985—1990年(不含1990年),占比为28%。其余年龄段受访样本占比均不高于10%。结合各年龄段男女比例来看,“90后”及“95后”样本群体中女性占比略高于男性,是总样本中女性占比略高于男性的主要原因,也反映出新生代女性海归的比例不断增加。其余年龄段,男性占比均略高于女性。

从婚恋状况看,未婚受访样本占比超过四分之三。其中,“单身”样本群体占比最高,达到47%,“未婚,已有男/女朋友”占比为29%,仅有23%的受访样本为已婚,此外有1%的受访样本为离异状态。这一婚恋状况分布主要受到海归群体的出生年代影响,尤其是作为海归群体主要组成的“90后”群体,其实际年龄在23岁至28岁之间。


回国:61%海归群体未发生城市迁移,北上广是区域迁移选择重点目标


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愈发重要。

近年来,国内各主要城市相继出台一系列引才措施,为人才提供资金、户口、住房、社保等一系列政策优惠,掀起了“人才大战”。最近一年,城市间的“人才大战”从一线城市扩散到二三线城市,人才资源越来越受到关注。《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对海归群体的生源地和现居住地进行了调查。

多数海归回国后未发生相对于生源地的现居住地迁移现象;对于发生迁移的海归群体来说,北京、上海和广东是其选择区域发展的重点目标,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海归人才面临流失的挑战;“经济发展快”是海归群体选择迁移城市的重要参考。

数据显示,海归群体生源地占比超过10%的省市有北京、广东、山东、辽宁、江苏、河北,分别占海归群体的18%、17%、16%、14%、12%和11%。可以看到,海归群体的生源地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区域,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上来看,这些省市较中西部地区仍具有一定优势。然而,从海归群体的现居住地来看,省市之间的人才聚集能力区别显著,即有些省市在该过程中成为人才磁铁,吸引和集聚海归,另一些省市则在人才竞争中面临海归人才流失的挑战。

从海归群体的现居住地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是省市间海归人才竞争中的受益者,海归群体迁入数量分别占海归群体总量的12%、8%和6%,即在假设生源地为北京、上海和广东的海归群体在回国后均未发生迁移的基础上,有额外12%、8%和6%的其他生源地海归群体迁移到这三个省市;从增幅上来看则更加明显,北京、上海和广东海归群体净增幅分别为141%、278%和72%,即在假设生源地为北京的海归群体未发生迁移的基础上,有超过该群体1.4倍的其他生源地海归群体选择在北京发展,而这一现象在上海则接近3倍。

海归群体流失方面 ,黑龙江、山西、河南、河北和湖南流失比例较大,分别为81%、60%、58%、49%和46%,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人才大战”中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把未发生迁移的数据与发生迁移的数据进行比对发现,61%的海归群体在回国后并未发生迁移,而是更多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发展。其他迁移的海归人群中,有13%的海归迁往北京,8%的海归群体迁往上海,7%的海归群体迁往广东,与上图中假设北京、上海、广东无迁出情况的比例相比,北京、广东生源的海归群体迁出比例实际仅为1%,上海生源的海归群体迁出比例更小。

从非北京生源海归群体迁入北京的省市分布来看,河北、山东、山西、辽宁、河南、天津、吉林、陕西等省市是主要的输送省份。其中,河北、山东、山西占非北京生源海归群体迁入北京总量比例的前三位,分别为17%、11%、9%。可以看到,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对北方人才,乃至中西部人才具有明显的吸引力。

从非上海生源海归群体迁入上海的省市分布来看,河南、江苏、安徽、浙江、辽宁和黑龙江等省市是主要的输送省份。其中,河南、江苏、安徽占非上海生源海归群体迁入上海总量比例的前三位,分别为12%、9%、7%。可以看到,上海除对周边省份海归人才具有显著吸引力之外,更是生源地为河南的海归群体的主要选择。

从非广东生源海归群体迁入广东的省市分布来看,湖南、广西、湖北、福建、江苏、江西等省市是主要的输送省份。其中,湖南、广西和湖北占非广东生源海归群体迁入广东总量比例的前三位,分别为17%、11%、11%。

对产生迁移的海归群体进行城市选择的具体分析来看,“经济发展快”、“国际化程度高”、“具有多元文化,包容性强”、“产业基础好”为海归群体最为关注的城市要素,关注度分别为56%、38%、34%和18%。从性别差异看,除对“经济发展快”的关注程度接近以外,女性海归群体更关注“国际化程度高”“具有多元文化,包容性强”,分别比男性高出8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而男性海归群体则更关注“产业基础好”,比女性高出12个百分点。

就业:95%海归归国半年内找到工作,七成税前月收入6000元以上


海归群体职业发展情况数据显示,72%的海归处于就业状态,16%的海归正在求职,5%的海归正在创业。其中,创业比例男性高于女性2个百分点。

从获得国内工作的求职渠道来看,排在首位的是通过“招聘网站/App投递简历”,49%的海归选择该途径求职;其次是“直接向意向单位投递简历”和“家人或者亲戚朋友推荐”,选择比例分别为22%和19%。其中,男性与女性在这三种主流的求职渠道中存在一定差异,男性“直接向意向单位投递简历”的比例高于女性,而在选择“招聘网站/App投递简历”和“家人或者亲戚朋友推荐”渠道的人中,女性比例则高于男性。

在求职周期方面,男性与女性海归的差异并不明显。42%的海归能够在归国1个月以内找到工作;40%的海归能够在1-3个月找到工作;需要4—6个月的占比为13%;需要6个月及以上的占比仅为5%。与2017年的调查数据相比,1个月以内找到工作的海归比例提升了10个百分点,同时,需要6个月及以上求职时间的比例下降了6个百分点,说明海归在国内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有一定提升。

在就业行业方面,金融业超过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再次成为海归就业中最主要的行业领域;私营/民营企业是吸纳海归就业的最大载体;企业规模集中在500人以下;经营管理类/贸易销售类和计算机与互联网类岗位是男性海归的主要选择,而女性海归更多的倾向于行政与人力资源管理类/公关与市场营销类和贸易销售类岗位;就业于普通岗位的海归占比近六成;近七成海归税前月收入高于6000元。

在职级分布中,海归群体中58%的人为一般员工,基层管理者占比23%,中层管理者占比15%。高管层相对较少,仅为3%。

在海归的税前月收入分布情况中,近七成海归税前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但从单项对比来看,6000元及以下群体占比最高,为33%。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海归群体中,6001—8000元群体占比25%,8001—10000元群体占比15%,10001—15000元群体占比15%,15000元以上群体占比12%。从性别来看,税前月收入在8000元及以下的女性占比高于男性,税前月收入在8001—10000元的女性占比低于男性,税前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占比则没有显著差别。相比2017年,海归税前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比例下降了12个百分点(2017年为48%),同时,6001—8000元、8001—10000元区间均增加了2个百分点,10001—20000元区间增幅高达7个百分点,海归薪资待遇有所提升。

创业:时间集中在2017年,

运行成本高是最主要困难

48%海归的创业时间集中在2017年,2016年创业海归占比为18%,2015年为9%,2015年以前创业的比例为25%。

海归创业行业选择排名前三位的行业分别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7%)、批发和零售业(15%)、教育(11%)。前两名以男性创业者居多,而在教育行业,女性创业者远高于男性;出现女性创业者比例高于男性的创业行业还有“住宿和餐饮业”等。

进一步分析海归创业者选择该行业创业的原因,30%的海归是因为“留学专业与创业行业紧密相关”,其次24%的海归选择了“主要合伙人的创业理念”,再次为“该行业是创业热门行业”,占比为17%。因“家庭背景”而选择该行业创业的比例为11%,因“相关技术专利、国家或地方发展规划相匹配”“个人爱好”因素选择相关行业创业的比例均为6%。其中,女性海归创业者相对男性来说,关注留学专业与创业行业相关性、创业热门行业和家庭背景的比例更高。

海归创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为“个人存款”和“朋友亲戚借款或赠款”,占比分别为72%和31%,来源于国内、国外企业入股的比例均为10%,国内风险投资来源占比7%,银行贷款比例为6%,国外风险投资占比为4%。相比2017年创业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占比为18%,2018年的数据下降了12个百分点。女性创业者对于个人存款和朋友亲戚借款或赠款的依赖度较高,男性创业者则在吸引投资方面有更多的表现。

海归创业企业在当下尚未开始盈利的比例为54%,且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1—3年开始盈利的企业比例为40%,且男性比例高于女性。4—6年开始盈利占比6%,10年以上才开始盈利的比例为1%。

海归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仍然是运行成本高,占比56%,我国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其次,对国内市场不够了解的比例达到38%,融资困难的比例为37%,相关创业服务不到位、政府相关政策配套不齐、技术成果转化比较困难、国内研发水平尚不支持、企业国际化发展比较困难分别占比为27%、21%、13%、8%、6%、1%。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海归创业者对于企业运行成本高的反应较男性海归创业者更为明 显。

海归创业者对于创业阶段所需的支持进行了排序,首先需要市场开拓(41%)、创业支持空间(35%)、金融服务(34%)专业方面的支持,其次是人力资源服务(20%)、专利保护(15%)、技术研发(14%)、法律支持(11%)、咨询管理服务(8%)、税收优惠(8%)、技术转移(7%)以及其它配套政策(3%)方面的支持。男性海归创业者关心创业空间支持和金融支持,女性海归创业者对市场开拓、创业辅导和技术研发的需要比例高于男性。

不同性别的海归创业者对创业服务为其创业提供帮助的评价有显著差异。其中,认为帮助非常大的男性比例为23%,而女性仅为4%;认为帮助较大的男性比例为26%,女性为18%;认为一般的男性比例为21%,而女性比例达到43%;认为帮助很小的男性占比为5%,女性占比11%;认为没有帮助的男性比例为14%,女性比例为7%;认为不清楚的男性比例为12%,女性比例为18%。在创业服务的供应方面,应当对女性海归创业者予以更多的关注。

往期精彩:

最新!USNews2019全美大学排名公布!

美国大学在招生时都考查申请者的哪些背景?

哈佛新生统计数据揭晓:有色人种过半壁江山;近两成非直男/女

遇到危险如何自救?维和部队退伍特种兵手把手教学

教师节特别献礼:师生接力开学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