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中英夹杂的留学生,脑子里在think些what?
文 | 北美留学生
ID | NADaily
"一只有意思、有温度、有组织的青年留学生公号,北美留学生的聚集地,关注我们自己的话题。"
最近朋友F跟我吐槽,自从她出国留学后,国内有些同学开始在背地里讽刺她装逼,因为她说话总是夹杂英文。她内心一万个白眼翻上天。
其实中英夹杂这种交流方式早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对于留学生和华侨这类长期在国外生活的群体而言,说英语已经成为自然而然的语言习惯。
然而国内很多人对这种说话方式非常反感,和F一样被扣帽子的留学生不在少数。
再加上众多国产影视剧对“海归”形象千篇一律的塑造,形成了一种留学生刻板印象。
《欢乐颂》中,“澳洲海归”舒展点菜的片段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节选了几段他的台词感受一下。
“我必须得先声明一下,今天必须我买单,因为是我邀请的小关。I should always pay the bill,all right?(我应该来买单,好吗?)”
“waiter!上次Chris说最近会有anchovies(凤尾鱼),到了吗?”
“那我们的前菜就要white anchovies(白凤尾鱼)、Roman hours(罗马时光)and crispy ham(脆皮火腿)。你一定要记住,Roman hours一定要fresh(新鲜的),我这个人对食材的要求很严格,食材必须fresh。
哇哦,你的English真的very棒棒呢
相信很多人当初看到这段都笑了,虽然有戏剧化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真的有很多这样的人。
龙霄,ALTER概念店以及ALTER CUBE CAFÉ的创始人,毕业于意大利 Polimoda Firenze学院。
她在某真人秀节目中,点评何穗及其设计师的作品时,在短短一分钟内,穿插了20多个英文单词。
说话夹英语本身是个很普遍的现象, 但是真的习惯还是在装,懂的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明天有个presentation要due。”
这是习惯。
“tomorrow之前把结果send给整个group”
这是装逼。
现实生活中如果真遇到第二种人其实也很好办,直接跟他讲英文就行了。
国内关于留学生说话方式的问题,长期以来都争论不休。
李开复曾经这样调侃过:
孟非也在节目上表达过他的不解,一些专业名词不懂表达就算了,特别普通的英文为什么要夹杂着说。
说到这里,留学生们就要不服气了。
留过学的都知道,长期在英文环境下生活和工作,养成英语的思维方式,说话时往往是英语先行的。不是我故意这样说,是它自己蹦出来的。
而且有些特定的内容,比如英文现有的概念和定义等,真的很难用中文表达,如果硬生生翻译出来反而更诡异。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NBA,不说“美国国家职业篮球联盟”,
为什么说presentation,而不说“一个以幻灯片形式展示的可能会有提问环节的个人演讲”,
为什么说choker,而不说“一种戴在脖子上与狗链相似的女性装饰物”,
因为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用英语确实比中文表达得更直观有效。
还有人说中英夹杂着说可以避免尴尬。
比如谈论某些敏感的话题时,可以选择对方能理解的英文来替代,来隐晦的表达意思。
举个例子,把“我喜欢她的大胸”换成“我喜欢她的big boobs”,就在视觉上避免了母语的尴尬,这时候英语就像马赛克,起到了很好的缓解作用。
除此以外,一些特定的场景中,加入英语(比如bitch、f**k)还能帮助加强语气,强调观点,达到鹅妹子嘤的表达效果。
总体而言,除了真装逼的那种,双语夹杂的交流方式本质上是一种语言需要,但是只在特定场合、特定范围内适用。
有人认为,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这种语码转换现象再正常不过了。
我们在讨论语言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语言是表达的一种工具。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抛开中文、英文这种区分方式,语言最重要的使命应该是准确的表达人的思维和思想。
所以,我们可以把“中文夹英文”的动机稍微改变一下:在用词简单的情况下,尽可能精确的表达。
这样一来,情况就会明朗很多,因为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高效的沟通。
但值得注意的是,分清场合很重要,说白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图源知乎,版权归答主所有
分清场合和受众,就像你可以和同事说“今天下班去shopping”,却不会和你完全不懂英文的爷爷奶奶说“hey 今天dinner吃啥呢?
总而言之,说话夹英文未必就是装逼,坚持用中文也未必在任何情况下都值得鼓励。交流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相互沟通了解,有效的把信息传递给对方才是最重要的。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留学杂志
往期精彩
卡戴珊家族招实习生啦,继年薪60万的保姆之后,谁又是下个“幸运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