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生是持续成长的旅程 | 专访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首席人力资源官兼商学苑校长杨明

留学杂志 留学杂志 2022-06-17



8月的北京,天气总是一时一变。采访前的午后,刚刚下过一阵大雨,不过等到《留学》记者与杨明面对面坐下来交流时,阳光已经驱散了乌云,天气重新变得晴朗起来。杨明给人的感觉也恰如这晴朗宜人的天气,在他看来,“自己是个普通人”,在他带着东北口音的叙述中,过去十几年经历的艰辛似乎都如乌云一般消散无形,回首过往,语气也是云淡风轻。

“今天本来要去清华大学上课学习。”采访之初,杨明说自己接受采访的时间安排其实也是机缘巧合,本周周四下午本来是他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上EMBA课程的时间,因为最近北京防疫管控,课程改为周末网课,这才得以“忙里偷闲”。

在EMBA的班上,他是所有同学里最年长的,学习的劲头却完全不输给年轻人。每门课上完,他都要将学习到的理论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写一篇五千到一万字的文章,发给授课的教授。总是“带着任务去学习”的他,上课时从来不感到困倦,课后还要与老师讨论。“虽然精力不如年轻人旺盛,但我一旦有了任务,就必须认真听课。而且年龄大了以后,这样的学习时间和机会不如年轻人那么多,所以也很珍惜上课的机 会。”

从这个小插曲我们得以一窥杨明的人生,他总是走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路上。保持这样心态的人,能笑对艰难与挫折也就不足为怪了——他总能把遇到的困难变为自己成长的助力,不断吸收新鲜的知识与能力,而不是固步自封,把人生路上的新风景当成是对原有价值体系的打击。

作为新航道商学苑校长,这样的学习能力与知识储备,更能让他以身作则地带动学员,为新航道教育蓝图再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以此为助力,杨明与新航道携手共进的未来正在我们眼前逐渐铺开。

本文原载于《留学》第179期

记者_张影  

编辑_汝元昕  

供图_张彤  

设计_李阳


1

跳出体制内 闯荡新世界


年轻时的杨明,拥有让很多人颇为羡慕的工作和生活。从化工工艺专业的大学学习后,他便进入东北地区的一家石油国企,从22岁到32岁的十年时间,从技术干部管理到全面负责人事管理,他一直在体制内工作,上升前景也是一片光明。他回忆,当时他的升职考核已经持续了三年,民主测评里他能在21票中拿到18票,从工作能力和认可度上来说,无疑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作为“国企二代”的他,父母都在这家企业工作,人脉资源自然也相当丰富。

杨明也很清楚这份工作给他带来的保障和利益,“从理论上来说,我没有任何理由离开这个企业。”如果继续在这家国企待下去,他的工作轨迹应该相当平稳,是很多人想要的“一眼看得到未来”的生活。

对很多人来说,十年时间,已经足以确定一生的职业方向和人生规划,但随着年龄增长,杨明开始对这一方天地之外的世界感兴趣。“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有机会去全国各地出差,那时候喜欢做些研究,写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的学术类文章,也得过一些奖项,领奖的时候就有机会跟别人沟通,每次回来之后,我就觉得眼前的世界扩大了一些,发现外边的世界跟我长时间待的这个地方有很多不同,而且这种不同里,确实有很多我向往的东西。”渐渐地,杨明开始思考,是不是能跳出原本的工作,寻找更多的 可能。

同时,他也感觉到,体制内的工作虽然稳定有保障,但内部的竞争同样激烈,“或许你原本的职位和未来可能上升的位置,都是别人梦寐以求的,但你内心并不一定喜欢,那也就没必要非要占着别人很想得到的位子。”2003年,他下定决心,提交了辞职申请。

这个决定就算在现今看来也相当不可思议,更不必说近20年前。杨明坦言,除了自己的妻子外,家里其他人都不支持他,“包括我的父母、岳父母都不理解我,直到去年六月份,我的姑姑还给我发信息希望我回去。”回忆起当年毅然“出走”的境况,杨明也很感谢自己的妻子,“她说没想到我大学毕业10年了还有这种激情和勇气。如果不是她支持我,我可能就真的放弃那个想法了,毕竟单打独斗坚持不下 去。”

辞职时,上级给过他保留两年工作的机会,但杨明拒绝了,“要是给我留了后路,那我肯定还得回去,因为回去一定比我在外打拼的生活质量高。”就这样,切断了所有退路,杨明向着新世界出发了。



2

结缘新航道 痛并快乐着


从石油工业到教育行业,如此之大的职业跨度,其实也早有伏笔。杨明曾因为工作出差来到北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教育这个方兴未艾的行业。从体制内离开不久,他参观了一个正在上课的校区,正是这次参观,让他决心投身教育领域。

“校区里都是准备出国的孩子,一看到他们的眼神,我就很有感触。”杨明说,那次参观让他深受震撼,从学生们身上,他感受到了追寻人生梦想的力量。“在石油企业里的大多数时间面对的都是钢铁,作为上游企业,把生产出来的产品送往下游,我们无法直观地感受产品对他人的贡献,但教育行业不一样。”

进入教育行业,杨明也并非两手空空。他曾问过邀请自己离开国企投身本领域的某位“伯乐”,为什么选中了自己,“当时他说,‘你给我们提了八条管理建议,跟我们找的咨询公司提出的十条建议里有六条重合。’”来自行业内部人士的肯定,增强了他的信心。

很快,他结识了新航道创始人、现任董事长胡敏,对方身上的一些特质打动了他,“通过一些事情,我发现他是个非常善良的人。而这个人确实很有梦想,并且他对梦想实现方面比我还要急切。”2004年,新航道成立前夕,杨明到胡敏租住的临时办公地点拜访,两人一拍即合,这次拜访也就此改变了杨明的人生轨迹。

新航道刚成立,还不为人知的时候,杨明和胡敏都住在牡丹园附近。有时,他们结伴从位于知春路的办公室走回家,夏天在路上走得热了,两人就轮流请客吃雪糕,一边吃着一边聊梦想,“两个男人一人拿一根雪糕,就聊梦想。你想不到吧?”说起这段往事,杨明仍然感觉很快乐,“因为这样的梦想,我跟他就可能干成一番事业,其实开始创业的时候连公司名字都没有,但我也不在意,重要的是我认为我们能一起干成事儿。”一直到现在,胡敏还经常督促杨明做事,“虽然我很喜欢读书写文章,不过我本来没有很强烈的考EMBA的想法,但胡老师就一直劝我考个EMBA,后来还真的把我说动了,他真有这个劲儿。”

有梦想、有动力,杨明踌躇满志地准备开创一番事业,但现实的难题不会因为他的梦想而消失,创业初期的经济困难,他当然也未能避免。回忆起来,最让他痛苦的不是生活条件的窘迫,而是不得不与家人暂时分开。房租、孩子上学的赞助费和寄宿费,一笔笔无法避免的支出让账户上的数字不断减少,工资进项却跟不上花费的速度,支持他辞职创业的妻子不得不带着女儿回了老家。

“那是对我打击最大的一件事,其实我妻子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但当时的收入确实没法支撑三个人的生活。”因为后来女儿上学的需要,从2005年到2015年的十年里,妻女只能在假期来北京与他团聚,“从个人的角度讲,我觉得这才是最难 的。”

他个人生活的困窘与当时新航道的处境有些相似,“我们的注册资本是500万元,其实也不少,但到了2004年底就没了。”租场地、雇员工、做图书……不断发展的同时,新航道同样也在不断消耗,而杨明仍在抵挡着“退路”的诱惑,“其实2005年真有机会回去,当时老单位跟其他集团成立了一个公司,缺一个办公室主任,一个关系很好的老领导就推荐了我。”

这一次,杨明还是没有回头,他选择与新航道站在一起,迎接未来的一切挑战。

 

3

精细做工作 豁达看人生


体制内石油企业的工作经历,不仅代表着杨明曾经的成就,也给他的工作方式和人生态度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杨明始终秉承着“精细实快”的四字工作理念。当初的工作单位是机器连续化生产且易燃易爆的石油化工类企业,负责监管产品的杨明,需要保证象征着不合格产品的红线永远不出现。“第一,要精细化操作,必须达到非常高的标准,这是‘精’;其次,不能有任何干扰整个生产的花架子,这是‘实’;要保证产品合格,几百个参数都要保持在规定范围之内,任何一个参数超出界限,都可能导致最终产品不合格,这就是‘细’。”

而说到“快”,杨明举了个例子:“曾经我们的生产发生了一个事故,我从门口跑出去处理,但我们车间主任直接从一楼窗户跳了出去,等我跑到现场,他已经处理完回来了。”这件事给杨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在工作中,他也以相同的标准要求自己,以最快的速度处理突发事件。在他看来,要求他降低标准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尽管对实际工作高标准、严要求,但杨明并不是个容易钻牛角尖的人。他说,这种豁达的生活态度其实也与当初的工作有些渊源。整日面对大工业下庞大的设施和机器,身处其中的他心态也变得开阔起来,而一次意外的事故,让他的心态更开放了许多。杨明回忆,曾有一次发生事故,十几吨的气罐需要临时在现场排出存储的液态燃气,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他负责在现场监督,用他的话说,整整两个小时,他都面临着“一个火星就会爆炸”的危险。“那两个小时,脑子里过了很多事情,但好处是从此我变得特别豁达。”

得益于这样的心态,从东北到北京,从制造业到教育业,他以极高的适应性和容忍度面对创业路上的不同挑战,很少纠结于过往工作与现在事业的天差地别,也并未因国际教育产生的跨文化交流而感到困扰,“这也反映到了我教育子女这方面,我女儿是独立性跟个性都比较强的孩子,有时候会直接㨃(顶撞)我,我就觉得没什么,不会因为这个就觉得失了父亲的颜 面。”

杨明精细化管理的思维,豁达平和的心态,以及多年创业路上的坚持,也促进了新航道优良成长氛围的养成,为新航道的企业文化做了重要的补充。

 


4

创业路上的厚积薄发


新航道2006年之前的商业计划书,杨明曾经深度参与,从初稿到终稿,改过100多次。“有时候我妻子就说,‘你都写多少遍了,还能写出朵花来?’”在反复从不同角度审视新航道,日复一日的挑灯夜战后,他得出一个结论:不管概念有多好,吸引投资的关键是实实在在地做好一件事。

“不管商业计划书改多少遍,都需要把承诺的事情做好,投资方投的不是概念,而是你愿意做出承诺并有能力履行。”凭借商业计划书拿到投资时,投资方代表仔细检查了新航道的学员名单与实际报名表,从地库中随机抽查报名表与学员名单进行对照,最终得到了满意的结果,“这就是我商业计划书写作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关键在于自己是不是过硬,经得起检验。否则无论怎么变换花样和角度,都没有什么意 义。”

新航道学校的校训是“我坚持,我成功”,杨明特别看重的正是坚持的精神。他认为,不断努力奋斗积累,企业才能够发展起来。新航道的高级管理层中,有不少人在新航道已经待了十多年,这在很多企业并不算常见。“我们不是新航道里最聪明的,只是最能坚持的。”

正因为这样的坚持,新航道终于渡过难关,并实现了跨越式的成长。“厚积薄发”是杨明对新航道成长转折点给出的关键词。从2004年到2008年,从农业科学院到海淀黄庄,不管是积极融资还是开设外地分校,这家新生的教育企业一直很努力,但那时候,杨明总觉得结果跟所有人付出的努力并不匹配。

一直到2008年3月,他才发现很多之前积累的东西开始发挥作用,“那一年我们的业务突然爆发式增长,尽管老师们因为课量大都很疲劳,但他们非常开心。”杨明说,这个信心的转折点源于长期的积累,“开心并不仅仅因为挣到了课酬,更因为他们看到,这个机构终于发展起来了。”

从2004年一路走来,新航道能引以为豪的积累不仅是资金和经验,还有更为宝贵的人才资源。从首席人力资源官的角度,杨明认为,五年前集团的核心层重大调整和后续各个系统负责人的重新任命也是新航道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阶段。这些新晋的年轻领导层成员既有当初一同创业的伙伴,也有发展过程中加入集团的其他人才。

“我也曾经跟胡老师说,如果有一天我不再适合现在的岗位,那也没关系。”杨明说,自己加入这家企业的初心其实很简单,“首先,我希望能在一个直接帮助人的行业工作,能帮助的人越多越好;其次,我希望真正退休的时候,别人能说我在一个从零开始的企业有所成就。除此之外,当企业需要比我更优秀的人时,如果我不让位,那其实也在阻碍当初梦想的实现。我认为更多年轻人能真正独当一面,这个机构的后劲才充足。”

 

5

找准定位 应对焦虑


从2020年到2021年,疫情尚未完全结束,“双减”政策又落了地,无论是教育企业还是家长,其实都有些焦虑在心头。

目前新航道优加青少教育业务已全面拓展为“优加青少教育”,从英语全面转型为素质教育,包括美育、研学、科技素养等方向。杨明觉得,新航道有信心也有能力应对未来的挑战,“即使没有这些政策,我们身处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高枕无忧。胡敏老师曾说,‘如何在VUCA时代拥抱美好?变则通,通则久’。”他表示,改变在新航道内部看来,其实不算是什么坏事,它们让新航道更理智地审视自己,“比如这张桌子,我们这么坐着,那可能永远觉得结实,但如果上来踹一脚,你就知道它是不是真的结实了。”他对《留学》记者说,现在就是检验质量的时候。

在杨明看来,时代风浪中新航道得以把稳船舵,正是因为牢牢抓住了自身的定位。“如果一家教育企业只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科培训机构,提升学生们的考试分数和语言成绩,其实定位就有些低了。教育的终点应该是育人,作为教育企业的管理者,我们应该以此为基础去思考。”

几年前,新航道开始强调“全球胜任力”的概念,全面的构架包括外语能力、科学文化素养、批判性思维、沟通、团队和创新六根“支柱”,还有“全球视野”这个穹顶,和中国根基的文化地基这样的定位和构架,让新航道在面对风险时更加游刃有余,“我们三年前就开始往这方面努力,现在只剩下如何加快脚步的问题。我们不可能想到疫情或者‘双减’政策在何时出现,但新航道从教育的本源出发,认为这些规划是应该做的事,所以我们不担心现在的风险。”

而谈到家长在疫情与各类政策之下的焦虑,杨明给出的应对之道是“解铃还须系铃人”,“我非常理解焦虑的存在,而且这样的焦虑普遍存在于家长群体中。”曾有朋友对他说,希望让孩子享受到最好的条件,甚至要超越家长曾享受的条件,但自感能力尚有不足,焦虑也就由此产生。

“但问题在于,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杨明觉得,解决焦虑首先要解决的是家长自身的问题,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找到自身的定位,而困难也正在于此,“我经常对学生们说,大学期间要找到三件事:你最喜欢什么,最擅长什么和什么是对你而言最重要的。如果找到这三件事的交叉点,那就是你一生可以做的事。”

一直对孩子十分信任的他,充分尊重了女儿本科毕业就参加工作的意愿,没有催促她继续深造。“她一直在寻找最适合的事,尝试各种可能性,我也在一定范围内支持她,超出我能给予的范围就需要她自己努力。”当然,杨明也深知这对家长而言并不容易,直到现在,妻子还对女儿的选择留有遗憾,“但要解决这个焦虑,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引导孩子去找到最适合他们的事情,并给予充分的认可。”

 


6

与孩子一同成长


2019年10月,杨明出版了一本书《和孩子一起定制未来》,在书中,他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并为父母和孩子们量身定制了不少问卷。

每天上班都坐地铁的杨明说,这本书是他在地铁上完成的,从起点站坐上地铁,他有半个小时避开工作上的众多事务,不受打扰地写作,“晚上回家我也要腾出时间陪家人,如果不把路上的时间划定为工作时间加以利用,那不是把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又浪费掉了吗?”

“陪伴”是他家庭教育中很关键的一点,这个词不仅意味着与家人待在一起,更重要的是,父母要与孩子一同成长。与很多家庭相比,他与女儿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其实并不算多,但他觉得,女儿就是自己的老师。从有了孩子那一刻起,他才开始学习如何做一个父亲,也随着女儿一同变得更好,“我女儿小时候看到我任何一个不良习惯都会纠正我,现在我烟酒不沾。如果不给孩子树立一个正能量的榜样,你可能会担心教坏孩子,所以我认为家庭教育最关键的就是父母能否与孩子一同成长。”

在杨明看来,在孩子的青春期,父母的表率尤为重要。在孩子小时候,孩子们更倾向于通过父母的描述来理解和接受一切,但当他们进入青春期,仅仅告诉他们“怎么做”,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了。唯有“做给他看”四个字才能造就孩子,建立起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始终在不断学习的杨明,与在美国的女儿总有聊不完的话题,虽然女儿的专业是数据科学,但杨明也能从人力资源专业的角度为她提出一些参考意 见。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那些一事无成的人想告诉你你也成不了大器。如果你有理想的话,就要去努力实现。”杨明说,这句话听起来不过是句老生常谈,但电影主角在孩子面前展现出的勇敢,却折服了观众,“我相信,在现实生活中,作为父母的我们如果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了足够的努力,那么这种努力将成为能够打动孩子的人生瞬间,并成为他们的人生财 富,和孩子一起不断开辟梦想的‘新航 道’。”



来源:《留学》杂志


记者:胡墨涵监制:李璨
责任编辑:汝元昕





留学时评 | “双减”下的留学行业,逆袭还是“凉凉”?
美参议员联名致信协助国际学生赴美,中国驻美使馆发布安全提醒
独家 | 为“海归”人才打造梦想成就之地——专访北京市海淀区人才部门相关负责人
美国留学哪里最安全?一起看看美国大学治安排名MBA热度飙高,出国读MBA该如何选校?
《留学》一周资讯(8.23-8.29)
平安留学:海外留学生的开学第一课
留学指南 | 你了解美国院校的奖学金和补助项目吗?
2021《留学》名企探营第二十一站|中西桥教育——为中西教育筑梦前行
劳动力短缺,英国签证政策或将进一步放宽
重磅 | 教育部继续支持以中外合作办学等方式缓解疫情影响下我学生出国学习困难


扫描二维码

关注

【留学事务所】

微信公众平台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留学杂志↓↓↓


联系我们

读者热线:400-803-1977

商务合作WeChat:13716319877


关注留学行业最新消息

客观深入报道行业事件

提供有价值的优质服务

想你所想 为你而来


入驻光明网、网易、腾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各大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