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长衫”:学历是年轻人下不来的高台
前段时间,“孔乙己文学”火上了热搜。该词最初源于一位网友的感叹:“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该言论一出瞬间引发大量讨论,央视网等多家媒体纷纷加入了讨论,阅读次数高达6.4亿,讨论次数超12万。
孔乙己原是鲁迅笔下的一个经典人物,他的长衫是执念又是束缚。作为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落魄书生,他迂腐又自命清高,不屑与“短衣帮”为伍,落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地步,束缚在“科举制度和封建社会”的长衫之中。网络热议的“孔乙己文学”其实就是受过高等教育年轻人以鲁迅笔下的穷困却放不下读书架子的孔乙己自比,他们暂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又不想将就从事社会刻板印象中的低端劳动,于是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其实,从“内卷”到“躺平”,从“小镇做题家”到“985废物”“鼠鼠文学”,就业、教育资源的问题就一直是年轻人关心的核心议题。自“孔乙己文学”走红后,“大学最后悔学的专业是什么”“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1158万人”等话题也接连引发热议。这些短语狠狠戳进他们的心窝子,并迅速成为狠狠共情、宣泄压力的符号输出。“孔乙己文学”背后反映的是年轻人面对学历贬值、专业知识与社会脱节等问题的焦虑、不安与倦怠。
01
“就业难的困境”
“孔乙己文学”背后反映的是年轻人的就业焦虑,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与就业岗位缩减之间的矛盾使得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失衡,造成高学历劳动力与岗位资源无法适配的情况。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教育规模也随之扩大,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教育部、人社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和增量将创下历史新高,预计达到1185万人,比2022年增加82万人,增长率或将达到7.62%。高校扩招本是为了应对经济和就业危机,这一措施在实施初期效果显著,但随着产业发展进入瓶颈期,工作岗位却无法同步增长,疫情和经济增速放缓加剧了这一问题,导致劳动力需求远小于供给。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第四季度,高校毕业生的CIER(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已连续五季度低于1,这意味着就业市场不景气,就业市场中劳动力需求持续少于市场劳动力供给。在就业市场的另一端,企业即需求端却不断缩招,据《2022秋季招聘校园白皮书》,在调研的7539家企业中,虽然计划扩招调研的企业占比超过计划缩招企业,但仍有25%的企业计划缩招。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因此,劳动力市场对文凭要求水涨船高,在求职潮中,双一流院校毕业生加上硕士博士头衔的求职优势明显,签约率普遍高于专科院校、普通本科的本科生。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大学生的就业处境比较困难。据《2022秋季招聘校园白皮书》,在调研的6597名应届生中,有61%的应届生在2022年秋招中投递超20家企业,同比增长22%,甚至31%的学生投递30家以上,但在2022年秋招中竟有45%的应届生没有收到任何企业的录用,远超2021年秋招13%的比例。大学生一边不满就业困难、薪资下降的情况,一边却不得不接受高学历低就的现状。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由此可见,高学历人才数量不断增加,而就业市场供给却没有明显增长,加之最低工作要求不断抬升,导致了数万年轻人挤破了头,蜂拥而上只为抢得稀少岗位的现象。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刚走出象牙塔庇护的学子们深感不安,于是拿“孔乙己”自比自嘲。
02
“学无以致用”
就业市场的供求失衡亟需社会进行产业和人才结构的调整,现状却是劳动力市场需求与大学专业知识之间的脱节。经济结构转型推动着市场对人才技能需求的快速变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更加强调专业技能。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用对技术型劳动力的需求也在增加。但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体系难以适应快速升级的社会,往往落后于对应行业的发展,这使得大学生学到的多是过时的知识和技能。
再加之大学往往注重理论知识,强调学术,不太注重理论的应用实践,《金榜题名之后》的作者郑雅君认为,精英大学往往在学术轨道上投放大量的资源,让学生独自摸索就业市场。而作为资源稀薄的群体,学生在其他轨道得不到太多支持,就很可能把一手好牌打烂。
虽然现在也在推广职业教育,但是相关体系仍然不够完善,教育管理和质量都有待提高,社会对相关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就现在而言,就读职高的学生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会受到一定限制。
此外,就业指导教育的缺乏使得学生对自我和职业发展认知不够清晰,小到高考专业分科,大到志愿填报、求职面试,学生往往缺乏结合自身情况做出适合选择的能力。例如一些学生听说学计算机挣钱多,就一股脑扎堆报考该专业,殊不知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始终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教育成本的投入使得他们有较高的心理预期,学生认为自己“一路硕博”,学习了更多的知识,投入了更多的教育时间、金钱成本,自然会有更高的“价位”,就不想做高中生、大学生一毕业就能上手的职业。
由此可见,缺乏足够贴近市场需求的培养体系和课程,对学生职业发展的规划和引导,使得寒窗苦读出来的年轻人两手空空,对未来规划和职业发展想法空空,走一步算一步。年轻人契合不了市场所需人才的要求,徒有自己读过书的“清高傲气”,踏入现实却处处碰壁。
03
无力的倦怠感
年轻人发出感慨还有着对功绩社会的倦怠。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指出,21世纪的社会不再是一个规训社会,而是功绩社会;而其中的成员也不再是“驯化的主体”,而是功绩主体。功绩社会强调的是自发行动和内在动机,学校社会强调的优绩、高学历驱动着他们“积极”向前,这种相对单一的评价体系与标准不断规训着他们,直到发展成一种带有自由感的自我剥削。疫情带来的疲惫期,屡次受挫带来一种对工作、“能够”的激情和积极性的消退,换来的是空虚的倦怠感。
因此,“孔乙己文学”中的那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游移感,无力地徜徉在被动的、莫名的倦怠气氛中,成为年轻人最真实的写照。
孔乙己的长衫该不该脱?
年轻人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作为个体,能做的首先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提升自己,积极努力做出适应时代的转变。
首先,个人要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加快就业观念和职业规划的转变,避免落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提早进行职业规划意味着不能只是直觉式或跟风式地做出决定,而是要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对自己的能力和现实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分析,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发展对自己所处行业认知,并通过不断实习实践调整自己的方向和选择,从而提升自己。多和身边的人、行业的人进行交流沟通,不断拓宽自己的拓宽和人际关系,而不是沉浸在好学生、高学历的得意之中,固步自封。总之,职业规划的核心是回归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和适合的方向上,问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把价值扎根在什么地方。
其次,根据变化及时做好调整,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在过去,那些处于“自动扶梯”上的一代人赶上了时代的红利,因此发展迅速。而如今的年轻人虽然道路受阻,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力低下。严峻的就业困境一时间难以改变,现实与期望的差距虽然残酷,但是已在求职途中的毕业生不应沉浸在自嘲和悲鸣之中,要把注意力重新回归到自己身上,重新定位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和突出的竞争力,积极出击才能把握主动权。
而还在学校中读书的大学生要是发现自己在学历和专业上受到限制,例如选择了“天坑专业”发现就业困难,自己也没有那么喜欢,那就需要及时调整,先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一步一步重新做起,培养相关技能,从学校和实习中巩固提升,弥补自己的学历和知识差距。
来源:图片源于网络,如侵删
监制:李璨
编辑:张佳玲(实习)
校审:田江含值班编委:刘煜
近20年来罕见极光大爆发,快来赴一场宇宙邀约的视觉盛宴期末周的留学生:赶due全靠意念
全球国际学生比例高的大学有哪些?世间岂有70年太子?超长待机的查尔斯终于登基加冕中美航班新突破:每周往返量增至24班
预签证法语考试 | TCF和TEF考试不再提供纸质正式成绩单,面试将线上进行
培生PTE发布全新品牌视频,助梦想启航
就业困境下年轻人正在啃一种很新的老——全职儿女年轻人的新型社交方式:可以没对象,但不能没有搭子!
让留学之光照亮更多中国学子的路——专访师说国际CEO唐博
《留学》杂志总第214期 | 让留学之光照亮更多中国学子的路
扫描二维码
关注
【留学事务所】
微信公众平台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留学杂志↓↓↓
联系我们
读者热线:400-803-1977
商务合作微信:13716319877
关注留学行业最新消息
客观深入报道行业事件
提供有价值的优质服务
想你所想 为你而来
入驻光明网、网易、腾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各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