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就在珠海,适合一日游!抓住假期的尾巴约起来~
春节假期余额不足,
最后一天如何度过?
小编整理了一批“宝藏打卡点”,
为大家续上假期的欢乐,
赶紧收藏这份游玩攻略吧!
二井湾湿地公园位于珠江磨刀门河口东岸,工程分二期建成,其中一期工程已建成,有红树林保育区、芦苇种植区、浅芒草滩区、阳光果林、林中栈道、水生湿生植物园、观鸟听音等功能分区,可供游客观景、骑行、漫步等。
在二井湾湿地公园内,沿着园路慢跑,看水道如巷、柳绿拂水、鱼翔浅底、鸟掠芳洲,俨然一派的世外桃源景象,勾勒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美景。
天沐河生态长廊沿天沐河而建,全长约7.2公里。按照不同主题,天沐河生态长廊从西到东共分为五大区块:生态性群落区、社区公园区、天沐之心区、艺术漫游区、中西对话区,分别承载不同的户外活动空间,打造极具韵律节奏感的城市滨水景观带。长廊还建有环形自行车绿道,分为大小环线,大环线总长15公里,小环线长1公里。
沿长廊漫步,波光潋滟的河道两岸,碧水幽幽、鲜花斑斓、草长莺飞……共同编织出了天沐河畔的美丽景色。
千帆广场公园位于香洲区吉大街道景山路与白莲路交叉口北侧,2022年12月底正式投入试运营,面积约23265平方米。作为连接景山道的公园广场,座落于城市脉络的山水之间,环境十分优美,地面公园设计基于建筑风格做了景观的延展性,使得景观与建筑更加整体统一。
千帆广场公园以潮流、艺术、文化为核心,旨在打造成“珠海潮流玩聚集中地”。这里是年轻人的潮玩天地,社交、互动、体验……焕发出朝气蓬勃的文化魅力。
在珠海,有这么一座村落,与繁华的都市商圈遥遥对望,岁月的痕迹镌刻了它的隽永,清幽拙朴。在这儿,可以让人们感悟时光、忘记浮躁、远离尘嚣……它,就是始建于南宋、有780多年历史的北山村。
北山村现存历史建筑90栋,包括保存完好的11座古祠和80栋传统广府民居,让那句俗语“北山的祠堂、南溪的庙”,有了更真切的实感。
清道光八年(1828)左右落成的杨氏大宗祠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宗祠庄重肃穆,建筑工艺精致、古朴典雅。
在杨氏大宗祠的西侧,就是杨匏安陈列馆;而位于杨氏大宗祠另一侧的停云书房,前身是珠海的第一家私塾……
一起去北山村看看,赏古建筑高雅,品宗祠百年文化,探寻生活质朴,感受古老村落的迷人魅力。
村庄始建于南宋淳祐四年(1244),因“远望如旗张于海外”而得名。据《香山县志》《澳门纪略》等史料记载,大致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至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的两百多年间,淇澳地名经历了从旗纛屿—旗纛澳—奇独澳—蜞澳或旗澳—奇澳——淇澳的演变过程。村落以“湾、林、围、村、山、海”的格局,房屋错落、阡陌参差、林木蓊郁。
淇澳岛抗英遗址包括天后宫、土炮台、白石街,见证了1833年淇澳村民奋起抗击英国鸦片贩子的英雄事迹,是中国人民自发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并取得胜利的第一场战斗。据传,淇澳村民用英国鸦片贩子赔偿的白银3000两修复了被炮火损坏的天后宫,并铺筑了白石街。
白石街461号,是中共早期领导人、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和领袖苏兆征(1885—1929)的故居。这座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故居为苏兆征祖父所建。苏兆征在此诞生,并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村中古庙众多,其中,淇澳祖庙建于宋代,淇澳文昌宫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
近年来,淇澳村里多处传统民居被改造成为了海岛民宿,许多村居也已经改建成了清雅恬静的咖啡馆、民宿和文艺小店。一杯咖啡闲坐一个下午,一棵老树静守一室春光……
唐家湾镇东岸村,地处金星门水道岸边、南山脚下的东北面,依山傍海,故称“东岸”。
村中现存传统广府民居百余座,房檐装饰雕刻多为祥瑞灵兽、花蕊水果等。一幢幢富有浓郁岭南风韵的祠堂、村屋、牌坊散落在村庄中,在众多古老鱼木树的掩映下,带着平静、悠远的气息。
村中的大德里门楼和景旸门,分别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景旸门是村内最古老的入口,青砖墙体、灰色瓦顶,檐下有山水灰塑。踏过门楼,沿着村中小巷徐徐前行,便看到了村中的地标性建筑——东岸绵始大楼。
大楼由村人黄绵始修建。黄绵始早年赴澳洲谋生,清光绪十年任夏威夷中华会馆保安局总理,后回香港经营房地产。20世纪30年代初,黄绵始回乡参与中山港建设,倡建东岸小学,捐资使全村学童免费读书,并于1933年修建了这栋大楼。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孕育出了中国留学欧洲第一人、中国西医第一人——黄宽,他为国家首次打造出了现代化的医疗培训体系。
位于金湾区三灶镇的木头冲村背山面海,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石头屋”,历经数十年的风雨洗涤,如今不仅完好留存,更绘上怀旧壁画。
近年来,木头冲村对村容村貌进行了整体改造,并新建木头冲鹤道,645米长的架空步道穿梭于山林花海间,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点”。
一湾星月湖,落入凡尘中。坐落于斗门镇黄杨大道侧的排山村,民居都顺着斜山坡,循地势由高至低而建,一排排井然有序,既倾斜又成排,因此在清乾隆年间立村时就命名为斜排村,直至民国初年才改为排山村。
目前的排山村整体上依旧保留了清末民初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至今保存较好的古民居有70间夯土房,6间古红砖屋,9间古青砖屋。
排山村的东头尚存两座祠堂——权石谭公祠和仁山谭公祠。据记载均始建于清代,为抬梁式木结构。两座宗祠硬山顶,博古脊,雕花封檐板,雕饰精美,栩栩如生;静静矗立在公祠一旁的武帝庙,建于清光绪十五年……
据介绍,排山村旅居外国的村民就有近千人,不少侨胞为家乡建设不遗余力,出力捐资扩建公路、修葺祠堂、兴建村口牌坊……如今的排山村,空置多年的旧民居,变身成现代风格与岭南风韵完美融合的咖啡馆与民宿,成为了绝佳的游玩打卡地。
抓住假期的尾巴,
约上亲朋好友,
去走走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