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珠海困难群众临时救助,珠海出台新实施细则!
为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规范临时救助工作,
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的作用,
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
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
珠海出台了新实施细则!
近日,珠海市人民政府印发《珠海市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
《实施细则》具体都有哪些内容?
一起来了解!
救助对象与标准
临时救助对象,根据困难类型分为支出型救助对象和急难型救助对象。
支出型救助对象,是指以下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基本生活一年内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主要包括:
上下滑动查看↓
因在境内接受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教育(不含国际学校及高收费民办院校)和学龄前教育(不含高收费民办幼儿园),经教育部门救助后仍需负担的学历教育学费、住宿费、保育教育费等学杂费用,达到或超过其家庭年总收入60%的;
因在医疗机构治疗疾病、住院照料,经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后,或不符合医保报销和医疗救助条件,需负担的医疗费、护理费超过其家庭年总收入60%的;
残疾人因长期康复护理产生的必需支出经医疗救助、残联等部门补助后,或不符合残联等部门补助条件,需负担的康复护理费用超过其家庭年总收入60%的;
因无自有住房,或唯一住房因年久失修、受灾害破坏,需要租赁住房或实施房屋维修、改造、重建,经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住房救助和应急管理部门因灾倒损房修建补助后,或不符合上述部门救助(补助)条件,需负担的房租、工程费、材料费达到或超过其家庭年总收入60%的;
因具有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关系,但非长期共同居住的人员未给付赡养、抚养、扶养费,且未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
因家庭成员名下存在无实际控制、使用、收益权的财产(具体包括房屋、车辆、企业),未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且生活困难的家庭;
区民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原因导致基本生活在一定时期内出现严重困难的情形。
急难型救助对象,是指在本市遭遇以下突发、意外事件,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或个人。主要包括:
上下滑动查看↓
突发疾病、遭遇火灾、交通事故、意外伤害、见义勇为等,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需要立即采取救助措施的;
遭受家庭暴力或监护侵害,需要到临时庇护场所、救助管理机构或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进行庇护救助和临时监护的;
因重大自然灾害、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以及其他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陷入困境,需立即采取救助措施,防止可能危及公民生命或身体健康,或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
在申请其他社会救助或慈善救助的过程中,存在重大困难,基本生活难以为继的;
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劳动力无法返岗复工,家庭连续三个月无收入来源,无失业保险或失业保险金超过领取期限,未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
按规定获得各类社会救助之后,基本生活仍然特别困难的家庭或个人。
支出型对象人均临时救助金总额达到本市3个月(含3个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采取“一次审批、按月发放”方式给予救助。
无法提供有效居住材料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向困难发生地提出急难型临时救助申请的,资金救助总额原则上不超过本市2个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临时救助金按照家庭中直接遭遇困难的人数进行发放。救助对象获得的临时救助金,不应超过其遭遇困难所发生的实际支出金额。
同一家庭在一个自然年度内支出型及急难型救助金额累计最高原则上不超过本市36个月低保标准。
对申请人遭遇重大生活困难的,区民政部门应积极发挥区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确定临时救助金额,加大救助力度。
各区可根据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救助对象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合理确定区级救助标准,向社会公布,并适时调整。
由困难发生地对无法提供有效居住材料非本市户籍人员实施的急难型救助,各区应结合实际制定分类分档救助标准。
申请与受理
临时救助原则上以家庭名义提出申请。
本市户籍或持有效居住材料人员,可以与在本市共同连续居住满12个月的下列非本市户籍家庭成员以家庭名义提出支出型救助申请:
上下滑动查看↓
配偶;
父母和未成年子女;
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
符合救助对象认定条件且暂时无法取得家庭支持的个人,可根据困难类型以个人名义提出急难型救助或支出型救助申请。
凡认为符合急难型及支出型救助对象认定条件的家庭或个人,可向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或困难发生地的镇街提出临时救助申请,提供家庭成员户口簿、身份证,填写《广东省临时救助申请及授权书》。申请急难型救助的,可以自发生特殊困难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申请。
申请人向经常居住地的镇街提出临时救助申请的,应当另行提供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至少一种有效居住材料。有效居住材料是指居住证(含本市签发的《广东省居住证》《港澳居民居住证》《台湾居民居住证》)、纳税信息打印单、缴纳社保信息打印单、与工作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租房合同或其他能够证明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困难发生时在本地生活居住的材料。
申请人基本生活难以维持或生命受到威胁等紧急情况下,可向困难发生地镇街提出急难型救助申请。困难发生地镇街可根据实际情况先行给予实物救助、临时庇护或资金救助。
家庭成员有残疾人、重病患者、在校学生等的,可在申请时提供相应的残疾人证、诊断证明、学生证等佐证材料。
根据救助类型不同,申请人还应当提供以下可帮助证明一定时期内遭遇困难支出较大的相关材料:
上下滑动查看↓
急难型救助:突发疾病的,应当提供申请日前3个月内有效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材料;发生火灾的,应当提供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出具的火灾事故佐证材料;发生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的,应当提供公安机关交通管理机构等相关部门出具的意外事故责任认定、人身伤害赔偿处理结果等佐证材料;不符合急难型及支出型救助对象认定条件、因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以及其他特殊原因在本市发生困难的家庭或人员,应提供由各级应急管理、卫生健康或其他相关部门出具的材料;同一自然年度内获得急难型及支出型临时救助累计金额超过上限的家庭或人员,应提供疾病治疗、住院照料、康复护理等必需支出的费用材料。
支出型救助:申请人应该提供申请日前12个月内有效的教育支出缴费凭据、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支出缴费凭据、残疾康复机构康复支出缴费凭据、特困人员住院护理费支出凭据或房租、工程费、材料费等支出凭据;因其他符合支出型救助条件事由提出申请的,应当提供相关材料。
镇街在接到临时救助申请时,应当在1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是否齐全、证件是否与申请家庭成员相符、申请救助类型是否准确进行形式审查。材料不全或不符合要求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补正。
受申请人委托,村(居)或其他单位、个人可代为提出临时救助申请。
申请材料中可以通过书面告知承诺、政府部门内部核查和部门间核查、网络核验等办理的,无需申请人提供。
对于申请材料符合形式审查要求的,镇街应当在申请人签署《广东省临时救助申请及授权书》的2个工作日内开展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化核对。
申请人或其家庭成员为非本市户籍的,可通过委托其户籍地镇街开展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或以告知承诺制形式认定其家庭经济状况。
申请家庭的人均收入,原则上不超过上一年度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申请家庭的财产状况,参照本市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的有关规定进行认定。
经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申请人收入、财产符合本细则第十八条规定的,镇街应当受理,并在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完成后的2个工作日内出具《广东省临时救助受理通知书》;不符合临时救助条件,镇街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出具《广东省临时救助不予受理通知书》和核对结果。如果应当通过其他社会救助解决的,协助申请人向相关部门提出其他社会救助申请。
申请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救助:
不配合入户调查的;
隐瞒家庭收入、财产、支出和家庭人口情况,不如实申报接受救助、减免、资助、捐赠等情况的;
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政策规定的其他情形。
审核审批
上下滑动查看↓
临时救助金额不超过本市2个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小额救助,由区民政部门委托镇街审批,每月报区民政部门备案。
已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人员、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临时救助申请人,不再进行家庭经济状况核对。
家庭全体或部分成员无户籍的,对无户籍成员的身份证、户口簿等不要求提供,对其个人不进行经济状况核对,根据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了解到的家庭生活状况,结合民主评议结果,决定是否给予临时救助。
镇街受理支出型临时救助申请后,应当在村(居)协助下,对申请人的家庭生活状况、人口状况、遭遇困难类型等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等方式进行了解,并视情组织民主评议。
镇街应当根据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入户调查、民主评议结果,在受理临时救助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在申请人所居住的村(居)张榜公示,公示期为3天。公示结束后,镇街应当将申请材料、调查结果、审核意见和公示情况等相关材料报送区民政部门审批。
区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镇街审核意见和相关材料的3个工作日内提出意见。审批给予临时救助的,应当同时确定救助方式和金额;不予救助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通过镇街书面告知申请人或其委托代理人并说明理由。
支出型救助对象获得临时救助情况,应当在其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的镇街和村(居)进行公示,公示期6个月。
对于急难型救助对象申请,受理机构按照首问负责制的原则,可暂不开展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民主评议和初次公示等环节,由镇街或区民政部门根据调查结果实施先行救助。
紧急情况解除之后10个工作日内,应当按规定补齐审核审批手续。救助情况在救助对象的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或困难发生地进行公示,公示期1年。
因救助对象在救治过程中去世、长期无法恢复意识且无法查找家人等原因无法补齐相关手续的,在履行救助职责后,应当提供照片、视频等佐证资料及书面说明情况,一并纳入救助档案。
同一自然年度内,申请人以同一事由重复申请临时救助,无正当理由的,不予救助。
已获得急难型临时救助的对象,因事件产生的后果仍然在延续,并导致申请人家庭经济支出较大的,符合支出型临时救助标准的可在同一自然年度内提出支出型临时救助申请。
救助方式
临时救助的方式以发放救助金为主,发放实物为辅,提供服务及转介救助为重要补充。
临时救助金原则上实行社会化发放,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将临时救助金直接支付到救助对象个人账户,确保临时救助金及时发放到位。在救助对象身份不明、身体行动不便、智力精神存在问题或无法确定个人银行账户时,可直接发放现金。以现金形式发放临时救助金,应当由领款人(代领人)、经办人共同签字合影,有条件的可录音录像,一并纳入救助档案。
在救助对象面临紧急物质生存困难时,可向其提供衣物、食品、饮用水等急需的基本生活物资。除紧急情况外,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孤儿养育、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养育认定或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救助条件的,镇街或村(居)应当协助其申请;对需要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通过慈善项目、发动社会募捐、提供专业服务、志愿服务等形式给予帮扶的特殊困难对象,应当及时转介。
扫描识别下方二维码或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珠海市困难群众
临时救助实施细则》全文↓
完善我市临时救助制度,
规范临时救助工作,
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来源|珠海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