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万余年间他们在天地间勠力生存一步步创生出中华文明的深固根系
考古破解着中华文明的“密码”在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中究竟留下了多少安徽印记?丰富的考古发现如何与现代文明“重逢”?
遗址、遗物,凝万古之志汇千载之思现行、现状,书时代答案铸心魂归处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去往哪里?以故事寻“根”以回顾探“源”合肥日报传媒集团即日起将推出“何以安徽”系列融媒体报道
第一篇
探源古人类的安徽足迹
盛夏时节,占地面积约36亩的凌家滩遗址博物馆正加紧建设中。
触摸历史、寻踪文明。
在这里,5000多年前的块块玉石,正筹备着一场盛大回归。
凌家滩遗址,“把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年代向前提早300—500年”,证实了巢湖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今年8月,凌家滩遗址将迎来又一次发掘。此次发掘位于墓葬区西侧的祭祀坑附近,面积约1000平方。
5000多年前的文明曙光,将再散发出怎样璀璨的光芒?值得期待!
而像这样的考古发现,在江淮大地还有许多。
一件件文物穿越历史,展示着悠久而辉煌的人类文明,实证了安徽是人类起源与演化的重要区域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壹
探源
触摸文明的曙光
人,从哪里来?是有规律可寻的。
长江之滨,繁昌人字洞的岁月回响,东至华龙洞的深邃探索,巢湖柳家2号遗址的丰富石器……实证了安徽是人类起源与演化的重要区域。
一系列古人类遗址的发现与长江中上游和我国其他地区人类遗存的发现互为补充和印证,形成了人类起源与演化在我国境内的完整证据链,为“现代人起源多地区进化说”和“东亚直立人到现代人连续进化说”提供了科学实证,凸显了安徽在我国百万年人类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沧海桑田,文明造化。
随着人类对客观规律有了认识,尤其是随着原始农畜牧业的出现,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已渐有了文化属性,并逐渐进入文明时代。
凌家滩的玉光粼粼,薛家岗的远古呼唤……安徽大地,从淮河流域到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均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成为解读中华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基因密码”,进一步完善了安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文化谱系,展现了新石器时代安徽各区域间及其与海岱、中原、长江中游、长江下游环太湖、新安江下游钱塘江流域及宁绍平原等周边地区交流互鉴、融合发展的态势和特点。
固镇垓下大汶口文化晚期与蚌埠禹会村、怀宁孙家城龙山时代三座史前文化城址,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徽在中华早期文明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贰
保护传承
科技赋能璀璨瑰宝
岁月流转,但文明的火种从未熄灭。
如今,江淮大地上,古人类、古文化、古文明的遗址正得到了妥善保护和进一步开发。科技赋能下,安徽众多古人类文化也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时代光彩。
凌家滩:8月起将对遗址进行再一次发掘,此次考古发掘将有更多“科含量”。
繁昌人字洞:列入2024年国家文物局批准了安徽省7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本次发掘采用航拍、全站仪等科技手段,还继续将物探技术应用到人字洞遗址的洞穴考古调查中。
华龙洞:进一步弄清了洞穴走向,为之前“华龙洞曾经是一个坍塌的洞穴”这一结论提供了具体清晰的证据。
薛家岗:2023年11月,举行了新一轮考古勘探工作启动仪式,相关成果将为薛家岗遗址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行保护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每一片遗迹的挖掘是历史的见证,每一次遗址的解读则是现代的史书。安徽,正通过对文物的赓续守护,让千年文化瑰宝璀璨依旧。
叁
穿越
千年文物焕发新活力
如何让这些沉睡万千年的文物活起来?安徽正给出自己的答案。
2024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挥安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优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
除了举办展览、开展科普教育、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展示等方式,还建设成立与遗址相关的陈列馆、文创中心、公园等基础设施,让这些遗址不再是冷冰冰的石头与土坑,而是成为了活生生的历史讲述者。
时间已逝,历史已远,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叶润清认为,自古以来,安徽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沃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拥有大量考古发现,在构建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方面,都能体现安徽的重要地位。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一处处遗址和一件件文物唤起远古的记忆,把万千年前的辉煌展示给今天的人们,让我们的探索有了更多“实物例证”。
穿过历史的时光隧道
一声声来自万千年前的回复
铿锵而深邃
而我们得到的答案不仅仅是
“何以安徽”?
更是“何以中国”
“何以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