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远眺秦汉荣光探寻古韵今风
六安双墩一号汉墓经过历时四年的修复,即将恢复原貌。
这是安徽境内第一次发现“黄肠题凑”制式的诸侯王陵。
这座王陵,自入选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从历史长河中缓缓步入人们的视野。对于研究西汉历史有着独特价值,同时也揭开了古六安国的神秘面纱。
自秦汉溯源,探寻“何以安徽”。
一圈圈的时光涟漪,记载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也见证着大一统中国的历史。
这里
奠定汉王朝走向统一的最后一战
至秦代,国家进入高度统一的时代。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战争,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就是垓下之战。垓下之战是公元前203年至前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提到垓下,我们会联想到什么?
相信一定会联想到公元前202年的那一场“垓下之围”。
位于安徽固镇县濠城镇的垓下遗址实际是整个垓下古战场遗址的一部分,它以《水经注》中记载的汉代洨城故址为中心。
为了保护该遗址,2007-2009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连续三年对这里进行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考古发现城墙、濠沟、房址、窑址、墓葬等遗迹。
通过考古发掘可知,垓下城址到汉代前,其城墙保存高度仍达3米,且城外濠沟依旧宽深,是该区域可以选择的最佳防守据点。考古发掘中,在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的地层中,发现了非常多的石镞和铜镞,也显示出这座城址向来与战争的紧密联系。
这里
瞥见汉帝国制度文明与文化成就
2006年,为配合合(肥)武(汉)高铁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六安市文物管理局联合开启沿线考古发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考古发现便是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六安王刘庆之墓。墓葬内象征帝王身份的“黄肠题凑”制式,在安徽境内,是“第一”,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
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内最珍贵的“黄肠题凑”,正是大一统背景下礼制和森严等级的具象表示。
事死如生,陵同都邑。作为帝王陵寝制式的“黄肠题凑”,常见于周代及汉代,在规格上有明确等级划分,“黄肠”墓中最高级别是五重棺两重椁,使用柏木“题凑”,为天子制式。刘庆的墓室内,由近千根枋木整齐码放,构成11层的“黄肠题凑”,其内棺椁制式为双椁重棺,另有陪葬坑、车马坑等,为天子之下典型的诸侯王墓葬。
王陵内出土有陶器、铜器、玉器、漆器、木器、骨器、车马器、兵器、金箔、银箔、封泥等随葬品500余件(套)。文物内容丰富,工艺精湛,充分反映了我国汉代高度发达的制造业水平。
这里
多维度展示巍巍王朝的峥嵘历史
为了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用三年时间平地而起一座新城,这是曹魏在合肥留下的峥嵘历史。而这段历史的证明,位于合肥市庐阳区的三国新城遗址公园。
公元230年,魏国征东将军满宠两次上书魏明帝曹叡,建议在合肥西三十里建立新城用以屯兵,仅用时3年,便在合肥打造了一座新城。
遗址全貌(来源:安徽文旅)
在近1800年后,这段金戈铁马的历史又一次浮现在世人眼前:
1985年被公布为合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5月被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9月合肥市政府开始建设三国新城遗址公园。
屯兵营遗址(来源:安徽文旅)
士兵、兵器、战马、城门……伴随着一个个遗址的发掘出现,这一处始建于三国的城池逐步展现出真实面貌。该城始建于三国曹魏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是在原汉代合肥城之外新建的城址,故曰“新城”,是目前全国保存最为完整、极具史学价值和军事研究价值的三国时期城址。
在秦汉三国这段灿烂的历史时期,留下了大量精彩的文化遗迹,对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工艺等多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这里
文旅融合彰显古韵今风
安徽依托历史资源,统筹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赋能经济发展的蓬勃动力,催生一批文旅观光、特色研学等新业态、新产品,走出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在垓下遗址公园等重点景区,固镇县谋划培育垓下历史博物馆、3D沉浸式体验馆等一批文旅项目;
合肥在三国新城遗址基础之上,打造了合肥三国新城遗址公园。如今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未来,六安谋划以一号汉墓为核心,力争打造一座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设想中的遗址公园包含遗迹区、互动区等,遗迹区拟设陵体标识项目、陵园展示项目,再现汉代六安国盛况。
万千气象,汇集交融。
追随考古脚步,探秘时光旅程。
我们远眺秦汉文明的荣光,亦从秦汉文明的现代表达中,探寻安徽文化自信,在辽阔的山河之上,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