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说.第20期 | 黄方——既要做螃蟹,也要做分馏计算
全文约4000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编者按
看到黄方老师的那一刻,我开始把那个在CGTN电视台科普“如何用科学仪器区分阳澄湖大闸蟹”的自信身影和学生们口中“男神老师”的温暖背影重叠起来。黄方老师谈及科研、科普、学术和生活时,给我传达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酷”和“有趣”。
谈及做科普的初衷,黄方老师直言:“现在我们地球化学学科还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本科生转出非常严重。那我们怎么吸引本科生来学地球化学呢?第一方面是兴趣,第二方面是建设好这个学科。所以我首先需要让地球化学变得更加有趣,而且好吃。那最好吃的当然是螃蟹了,而用锶同位素来鉴别螃蟹的来源,自然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项目,应该讲给大家听听。恰好这也是我们地球化学能够贡献而其他专业做不了的事情。”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这个冬天,让我们从“霜清螃蟹螯肥”开始谈起,和黄方老师一起来说一说从玄武岩到阳澄湖大闸蟹的地球化学和那些科研生活中的二三事。
(黄方老师的生活照)
个人简介:
黄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专业教授,1994年从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考入中国科大,2007年在伊利诺伊大学额巴纳-香槟分校(UIUC)获得博士学位,2011年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千人计划”,2012年获第14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获2012年孙贤鉥奖,2013年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6年获教育部青年科学奖。现任中国科大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兼师资队伍建设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金属稳定同位素、实验岩石学和铀系不平衡的研究。在金属稳定同位素的测量、示踪原理和应用,微量元素在矿物-熔体间分配系数的实验测定,俯冲带岩浆作用的过程和时间尺度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的成果,建立了一个国际知名的研究团队,最近几年在Nature,EPSL,GCA,Geology,Chemical Geology,《科学通报》等国内外一流期刊上发表近40篇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文章。
向东而行
为爱而归
黄方现任中国科大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兼师资队伍建设办公室主任,2011年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千人计划”。作为首批归国的青年千人,黄方老师显然对当代科研工作者的家国情怀有着自己的理解,由他主导设计的科大H5招聘广告《向东而行,为爱而归》火遍网络,在广大海外学子中引发热议。温情满满,又“干货十足”,从家国真情到政策福利,这则广告专业而精美。黄方无不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这背后的故事:“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广告的想法。当时我想既然很多高校都在做人才招聘宣传,科大就一定要做到有特色。不是说较劲,因为如果你不这样做,宣传工作基本上是白做了,这也是科大追求卓越的体现。在我看来,就是要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好这种思路来做。科大在合肥这个地方,是没有区位优势的,所以我们打综合牌,先从情怀切入。什么叫情怀?就是爱国爱家之情。当然,我们还要突出政策的优势。”
“关于回国的事情,在我看来其实很简单。”谈到近年来的海归归国潮,黄方老师说起了他当时的思考,“就是你要想想看你的未来在哪里?我当时读书的时候就想到,我的科研可以做得很好,我在海外工作,可能辛辛苦苦申请点基金,招几个学生,搞个不错的小组出点很好的文章。但是,这不是我的未来,我已经看到我退休的样子,那多没意思。所以很早以前,我就确定要回来,回到祖国,回到科大。其次,慢慢地父母年纪大了,我自己做科研的本事也长起来了,没有必要在海外待着,所以我就回来了。其实不需要太多的理由,我认为回国是必然的。现在回头看,当时回国选择是完全正确的。”话语中不难看到黄方老师把家国情怀和个人发展结合在了一起,充分展示着当代科大人科教报国的热忱。谈及归国的初心,黄方说:“这是很自然的决定,回国之后,干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没有别的想法。这样就很好,很开心。”
(“向东而行,为爱而归”招聘广告部分图)
做科普一定要专业,一定要深入浅出,
要准确,这个很重要
干好自己的事情,是黄方老师对自己最简朴也是最高的要求。为了干好自己的事情,他的目光渐渐地从自己的研究方向放大到了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再放在了科普这一公众责任的承担上面。黄方老师说,“大家通常认为我们地球化学是来自于岩石学或者是岩石地球化学,就是很无聊地研究石头。我们当时在本科或者研究生的时候学的就这些东西。但是,地球化学是非常宽广的方向。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我想‘重新’定义地球化学,让地球化学回到它的本源。地球化学学科面临着本科生转专业严重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吸引本科生来学地球化学呢?”为了让地球科学变得更有趣,也为了让大众更了解地球科学这一学科,黄方老师决定从最有趣的食物入手,用锶同位素来鉴别螃蟹的来源,做地球化学能够做而其他专业做不了的事情。为此,他带着他的这个想法登上了CCTV栏目组的舞台。
“在我看来,教授的工作,第一重要的是教学,立德树人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给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第二是做科研。为什么科研那么重要?如果说身为教授你不去做科研,你怎么教给学生新知识?那就只能拿那些几十年前的老知识教学生,照本宣科,没有任何新知识的积累,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一定要做高水平的科研,新知识产生于科研中,然后把新知识和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这就是教学科研共同配合,二者相辅相成。此外,仅仅做到这两部分还不够,还要做公共服务。大学的社会责任之一就是公共服务,虽然我们没有办法做太多的事情,但是面向大众的科普我们是可以做的。所以我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做科普,一直是把科普当作我自己的本职工作来做。”谈及做科普的契机,黄方说:“记得我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当时我的导师申请了一个NSF的课题,他还带着我去附近小学做报告。后来我才知道,他是特意把我拉过去的,有一段关于火山喷发的科普特别要求让我去讲。这件事情,让我大开眼界,我的导师在要评定副教授的关键时候,居然还能抽出一个下午,去跟美国小学生讲报告。我导师对社会责任的这种承担,对我影响很大。”
“关于科普这个事情,我们不能是为了科普而科普,还要追求最好的效果,要知道社会的热点在哪里。比如说近来引发热议的转基因问题和环境问题,我认为科学家们就应该迎难而上。”黄方郑重地说:“做科普一定要专业,一定要深入浅出,要准确,这个很重要。”
我始终认为学生
应该是年轻的同事
在学生们的眼中,黄方老师亲切温和,他们私下把黄老师叫做“地空学院的男神老师”。谈到师生关系,黄方老师说:“我始终认为学生应该是年轻的同事。太过于强调老师跟学生这种距离,这是不对的。比如说教师节到了,之前学生给我送花,我说你们不要给我送花浪费钱,我希望给我送paper,那样最开心。对学生,我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未来,尊重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他们成长很重要。身为导师,去带自己的学生,我不仅仅是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另外一只手,我还把学生当作自己另外的头脑。不仅是我教学生,我还要向学生学习。如果我能从每一个学生身上学到一些新东西,这样加起来,会比我自己去学要快要好得多。这种方式实际上是教学相长,互相得利的。”黄方老师总结道:“我用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但是在学术上必须严格要求,要循序渐进,根据他们成长的基本规律特点来培养他们。”
回忆起在科大教书任教的经历,黄方谈到:“有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有个我教的学生,他毕业了之后,回头再学地球化学课,他说他要找资料可以很快地从我的课件里面找到。这个是很好的事情,也是一个很高的评价,说明我的基本原理讲得扎实。他们从我的课件里复习,关键的内容和逻辑都在这里面,提纲挈领,深入浅出。有深刻原理,有重要应用,重在讲述知识体系和引导学生思考。教科书就应该这样编。”
“对我来说干科研可以很放松,做科研真是一种非常好的放松,行政的活很累,但是科研做起来很开心。所以如果能空出来一天,我可以全神贯注地搞自己的科研,就会觉得特别放松。这就是一种调节,切换工作状态,可以去享受这个生活。”黄方老师笑着说道,“我经常在想,地球化学的未来在哪里?我是这样理解的——顶天立地。顶天:就是一定要做最基础、最核心的工作,做跟物理和化学基本原理相关的工作。立地:就是跟国计民生,跟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去做跟环境和日常生活相关的工作。把握这两个原则,既要去做螃蟹,也要做分馏理论计算,我觉得就可以了。螃蟹是应用,理论计算是原理。”
(黄方老师参与学术讨论会)
“很多时候我一直强调研究生要提高做科研的品味。比如我们都喜欢吃螃蟹,因为它的确好吃,但是如果没有螃蟹吃的时候,只有大馍或者窝头怎么办?那就先解决温饱问题,大馍也很好,对吧?如果在我有选择的时候,不是说我一定要奢侈,我当然想选择一点有意思的新东西,不能老是吃别人的剩饭。所以我能够做很多科研项目的时候,我当然要选择有趣而深刻的工作,这就是品味的问题。如果项目的起点不高,即使辛苦地写文章,做了很多数据,想到最后只发一点篇毫无新意、滥竽充数的东西,那我立马就不感兴趣了。所以我就想能不能从一开始就去设计一个更好的工作,争取发出更好一点的论文,这样比较好玩。”
(指导学生答辩的黄老师)
文末彩蛋
Q:您对学生的未来有什么期待?
A:在我看来,学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学校只是提供一个成长环境,如果这个环境好,学生自然就会成长的很好。所以我不会去要求他们成长成什么样子,这个太沉重了。你一旦有这个想法,就会把自己和学生的位置摆成了一个我不喜欢的状态。我不喜欢把自己当做成功人士,不喜欢给自己加上各种各样的角色。当上教授又如何?只是一个工作而已。所以,我不喜欢强加给学生一些东西。
这么“酷”的男神老师,你不考虑给他点个赞吗?
(黄方老师接受采访)
-中国科大研究生会-
-学术实践部-
文案 | 韩尔上
采访 | 郭晋 吴之博 陈金成 张楠 刘文平 孙仕欣
编辑 | 刘文平
审校 | 李宇鑫
部分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