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症,冲突迫不得已的出口——渔歌轻飏养成计划第八课随感
神经症,冲突迫不得已的出口——渔歌轻飏养成计划第八课随感
每个人内心都存在幼儿期本能和恐惧之间的冲突,只是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或隐或显。有的人成年后把冲突升华成了艺术形式,为它找到了一个很优雅的出口,有的人没有那么幸运,左冲右突不得已找到了一个出口,就是神经症。神经症是一类疾病的统称,包括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神经衰弱、癔症等。它们的实质还是内心的冲突,里面有很大成分是本我和超我之间的战斗。神经症这个出口就如同梦境一样,也是潜意识的冲动和自我的压抑之间较量之后的妥协形成。压不住了,出来透透气吧,要不太辛苦了。
神经症的来访者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内心有强烈的痛苦感——这一点和精神病是不同的,但意志力对自己的症状无法控制,无计可施。比如,强迫性的洗手,不能停止的焦虑、杞人忧天,没来由地害怕置身于某一场景,情绪突然地失控、歇斯底里,或总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病,但是神经症的病人并没有任何器质性的病变,身体检查都是正常的,痛苦集中在主观感受层面。
我记得曾奇峰老师说过,在精神分析师的眼中,这个世界上只有三类人:精神病,人格障碍和神经症,他认为正常人都该划分到神经症这类里。周老师在课上强调的观念其实是这个说法的细化:常态和病态之间只有量的差异,没有质的不同。正常人也许是神经症隐而没发,神经症只是hold不住了。精神分析在这一点上和中医很像,眼前都是完整的人,不太关心病名,目的是恢复人的身心平衡,而不是消灭病。如果咨询师的内心有了明确的你有病、我正常的界限,就很难真正地去共情和理解来访者,所以,要审视自己看到的是病还是人?这一点大概不只是意识层面认识到那么简单了,要身心合一地做到是不容易的。
把心理咨询比喻成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划一条船是周老师的语言。划这条船如果没有来访者的主动参与,咨询师是不知道要去哪里的,会谈无法奏效。那么影响神经症类来访者治疗主动性的因素就是他的获益。也就是如果他的症状持续,对他有什么好处?这听起来好像是成心的,其实这些都是无意识层面的想法。比如获得道德上的优越感,获得关注和照顾,这些是心理补偿;维持父母家庭不破裂,老公不抛弃这些是实际利益。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们看到自己潜意识的冲突和获益,从而发现更成熟更有效的解决之道,活出一个更有力量更舒展的自己。
这两节课主要讲的都是冲突,我深深感觉到,冲突难以避免,需要找一个出口,这个出口最好是能够适应社会的,被人接受的,目前来看艺术创作是比较好的选择,不知道周老师怎么看待小孩子的艺术类学习呢,比如,乐器、舞蹈、绘画等等,是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冲突的出口啊?我终于提了一个很实用的问题。(文:刘丽英)
答:小孩子去体验艺术类学习是能够帮助他们构建更多的内心出口,通过对艺术的欣赏,鼓励孩子用艺术的手段表达内心,可以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如在心理学上就常用图画的方法让孩子无法用语言言说的感受和需要,从而可以让我们更加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用图画、用音乐、书法等方法来表述内心,可以抒发内心情绪,整合内心冲突。所以,当孩子不高兴、不愿说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可以鼓励孩子把这些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同时在成年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艺术来表达情绪和冲突,是一种较为高级的防御机制,将痛苦升华成作品,也招万人敬仰也为世人接受。
但是,去学习哪一类艺术,建议父母尊重孩子的感受,充分让孩子自己去触摸和选择。有些孩子通过绘画能够为自己内心的冲突找到出口,而有些孩子却坐不住,只能通过一些对抗的竞赛类的技艺来为自己的内心找到出口,有些孩子则通过和音乐在一起才能更为安宁。这些内心舒缓的感受不是父母可以捕捉和替代的,所以,作为父母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感受性,你做到了带孩子去音乐的海洋,陪孩子去涂鸦的世界,让孩子去竞赛的原野,就好。并且相信他们的对艺术类的选择是来自于内心的指引和需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尽管暂时你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选择?也请你容时光来为你徐徐解答,在你陪伴TA成长的岁月里,逐渐你会发现为什么你的孩子当年选择了这个或那个艺术爱好,同时你也会发现这个或那个艺术爱好给TA带了许许多多的意义,成为了TA生命里重要的一部分。
给一些时光,去看到孩子的每一个需要!
让一些琢磨,去体会孩子的每一次选择!
这样艺术类学习就不再是父母曾经未完成的期待,不再是孩子未来参与社会谋生竞争的砝码,不再是为高考加分的武器,不再是担心输给其他小朋友的焦虑,而成为孩子内心自主的选择,成为TA为自己找寻安宁愉悦的途径,也成为以后面对内心冲突时的重要升华!
神经症,冲突迫不得已的出口,希绕道无缘!
艺术追求,冲突自然而然的出口,盼徐徐升华!(答:周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