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渔歌轻飏咨询师养成计划第30课“情感反应—敏锐的同频共振”

毛做莹 渔歌轻飏心理工作室 2022-10-20


 

这次的情感反应技术,是我们第30次的学习了。这一堂课结束,我们的理论学习+咨询基础技能模拟训练就结束了。将进入最后10次的动力团体体验加教学阶段了。大家热闹地坐成几排,积极发言,讨论理论、技术,日常经验与案例、分享彼此对精神分析的思考,这样的阶段就要结束了。非常不舍,却不得不整装待发,继续前行。

 

情感反应技术,顾名思义,是对情感的反应。周老师在开篇就提到了咨询师需要具备的这样一桩功课,我们需要辨认来访者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中的情感,不管是明显的还是隐含的,都可以用语言的方式反应给来访者,令其中的情感部分得以呈现,被来访者觉察和接纳,重新拥有自己的感觉。

 

这时周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本身属于来访者内心的情感Ta却无法感受和觉察呢?是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很难表达自己内在的情感,或者Ta的情感感受是混乱的难以识别清楚的,又或者我们自身也常出现在面对某个境地时,难以觉察、理解并且表达自己的感受。

 

同学们纷纷发言,概括起来,基本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原因:第一,可能对于这个个体来说,在情感的反应、觉察的体验上,是缺损的,比如Ta缺少一个好的可以回应、感受自己情感的环境;第二,可能对于这个个体来说,在Ta早年时对于情感是缺少体验的,对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是不被允许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阻断,导致这个人即使在成年后,对于情感的感受和觉察会出现强迫性重复,重演早年的经历体验。

 

无法觉察、识别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于来访者是一个困境,也是需要做的功课。而咨询师在面对这部分时的功课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每一个咨询师,你和自己情感的链接是充沛的吗?如果这种感受的链接是充沛的,流动也是不受阻的,那么可以与来访者共通,理解来访者的困境,从中捕捉到来访者的情感信息,其实就会相对顺畅许多。

 

实践上,我们可以做的是,在来访者的叙述中辨认其中的情感部分,同时,除了语言之外,也可以从行为、肢体、态度等方面去辨识。在咨询中,来访者的表达不仅仅限于语言部分。

 

记得之前咨询模拟中,咨询师注意到了来访者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当咨询师把这一部分呈现给来访者时,来访者似乎开启了检索,并且对此有了觉察,在这一部分的挖井,就更深了下去。咨询师可以在呈现或者辨识的同时,去询问和引导来访者:还有呢?除此外你还有其他感受吗?那种感受像什么?等等。

 

这个过程中,如果咨询师的常用语言很丰富的话,相信这种表达可以更生动,也可以增加更多激活其情感表达的可能。事实上,一个语言丰富的咨询师,我相信Ta对体验的觉察也是丰富的。这种丰富性在咨询时也可以更多被来访者内化至内心,增加其觉察并表达的机会。

 

有一种感觉,对于情感的反应像是同频的共振。大自然中的声音表达就是不同频率的振动。小鸟的叫声、蜜蜂的嗡嗡声、风的声音、小猫的呼噜声,这些声音都是各种存在的表达,情感也是需要被表达出来的,在表达之前,就是觉察到它的存在,并找到自己的声音。

 

对自己的感受、情感的体验、觉察、辨识、表达,就像是用一种符合这个感受的频率声音与之共振一样。

 

共振的过程,我们开始知道自己拥有怎样的感觉,这种感觉有多么真实,来自于哪里,会发生什么。会想到的理解是,比如焦虑,如果我可以发现焦虑、理解焦虑,用语言或不那么付诸行动的方式表达焦虑,那么承装焦虑的那个内心容器,也许就可以装着这个情绪,带着这个感受好好地活下来。

 

而不是因为回避、视而不见,被焦虑主宰却茫然不知。结果就是情绪感受找不到一个出口,通过付诸行动得到暂时缓解;或压抑着,或分裂出去,寻求一个要付出高昂代价的歧路释放出来。

 

咨询师对于情感的反应技术,是不是就是在考验咨询师能在多少个频率的频道层面,和来访者的情感旋律共振呢?这是不是周老师会建议形成自己语言系统的同时,拥有更丰富、生动的语言,并与自己的情感充分链接的原因呢?这种共振的能力,像是一种贴合各种频率的、敏感的感知能力,一定是从内而外发生、发展出来的。

 

今天的咨询,是咨询模拟阶段的最后一场了。来访者报告了一个非常哀伤的主题——面对疾病与死亡。来访者的一位亲人因为疾病离世,Ta在那个阶段体验着很深的哀伤和分离,其中也有对生命的思考,对于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珍惜的内疚和遗憾。

 

这是一个生命的主题,与生命有关的爱与死亡,是人世间最大的、永恒的主题。所以我们全体同学、包括周老师,都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大的沉重感,胸口像是压着巨大的石头。咨询师是一位在我感觉中很热情开朗的同学,在咨询过程中,Ta表现得很慎重、沉静。咨询中,咨询师没有说更多的语言,会提出一些问题,但也不多。咨询师关注到了来访者的咳嗽,那也是这堂课提到的来访者行为中的一个信息。咨询师呈现给来访者,这个呈现是有意义的。同时咨询师也关注到,来访者在一开始提到,这个会谈的内容Ta并没有在个人体验中说出来,而是留着要来和咨询师讲。相信这其中有很多移情的内容。

 

有关生命,有关爱与死亡,是每一个人生命历程中都要经历的事件,也是每个人都要修通的功课。所以,周老师提到,咨询过程后我们每一个人的发言,都是被激活的。同学们中很多都能感受到咨询师同学在咨询中的稳定状态。这种稳定地坐在那里,没有因为被激活自己的相关体验而跑掉,就已经是很可以称赞的表现了。但是也有同学提问到,咨询师在咨询中做了什么呢?或者是,面对这样沉重的话题,我们该做什么呢?周老师回答道,其实面对死亡,面对生命的课题,我们能做的非常有限,只有敬畏。并且,我们最好可以承认这个有限。

 

周老师提到,她曾在重大事故发生后,对一位来访者丧失了亲人的咨询中承认我能做的非常有限,甚至很可能什么也做不了,但是我依然来了听到这句话时,我内心很受震动,这种非常有力量的感觉,但这力量感带来的是极深的共情。同时,也能感受到,这个承认自己能做的极少,其实不光是面对来访者的,也是对着自己的一种承认和面对。这种承认的态度,其根本是在承认悲伤的存在,因为这个悲伤事关生命,这样巨大,所以我们面对它时,能做的一定非常有限,甚至什么都做不了。

 

那么,辩证地来看,我们做了什么呢?我想,就是那句但我依然来了吧。虽然知道可能什么都做不了,但是依然会来提供这个陪伴。这其实是在提供一个稳定的存在。在这个稳定的存在面前,对方可以释放、表达这个悲伤,甚至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只是体验着。因为面对生命中的丧失和分离,我们可以掌控的确实极为有限。

 

最后一堂课(之后就进入最后10次团体课程阶段),我们也在面对着分离。周老师提到她在感受着这种分离的感觉。相信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在体验。这一场有关生命中分离与丧失主题的咨询,除了来源于来访者同学对生命主题的体验,同时也像是在我们这个团体里发生、诉说着什么、也在同频共振着我们将面临结束时的哀伤。

 

非常珍重这一次的学习经历,也感谢咨询中每一位同学的开放和分享,感谢周老师在这30次学习中的教授、付出与包容,以及对我们每一同学的看见。同时,怀着忐忑、兴奋的心,期待接下来的团体课程。

 

30课的结束语,说些什么呢?以前总想着说一些总结性的、画龙点睛的话,这一次,就写上祝福吧愿每一位同学,在心理咨询师执业之路上,都可以头顶着理想的天空,脚踏着现实的土地,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朝圣之路,必有征尘。

但尽管征途风霜重,却终能抵达自己的彼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