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轻飏心理咨询师养成计划第32课“精神分析团体的组建”
渔歌轻飏第五期心理咨询师养成计划正招募,报名微信:13021089411
我们的团体课到了第二次,同样是教学、体验、讨论这三个环节的设定。这一堂课的教学部分,我们学习的是“精神分析团体的组建”。周老师主要从招募、入组会谈、确定时间和缴费、告知与知情、加入团体的风险、签订保密协议并开组进行讲解。
上一次课程中我们就学到,精神分析团体的组员需要达到组员的异质性即组员与组员之间,应该尽量在很多维度上都是不同的,比如性别、年纪、职业、已婚未婚等。同时,我们也需注意组员应尽量神经症水平居多,若人数8个,那么处于边缘水平的人不能超过2个,且严禁精神病性水平的人加入。
要满足精分团体成员的异质性,需要时间。如果要谨慎地开组,协调并保证成员、场地、时间、频次的稳定性(稳定对于精神分析团体很重要),故此常遇到的情况是一个精神分析团体的组建,从招募到开组,需3~6个月的时间。那么,如何实现这些呢,在成员组成上,又有什么需要注意呢?实现这些条件,就要仰赖招募工作中最重要的入组访谈了。
首先,我们要写尽量详细的招募文案,其中应对许多信息交代清楚:精神分析团体的目的、意义;带领者的信息;外部、内部设置;次数及频率、开组时间、费用等。文案发出后,就要陆续开始入组访谈了。每个可能入组的成员,都要接受1~3次的访谈。在带领者开始带团体的职业初期,起码2次的入组访谈是必须的。
入组访谈与精神分析取向咨询中的初始会谈很是类似。我们咨询中的初始会谈需要4次,是因为一次很难全面、翔实地了解到来访者的信息,相对于团体组建的入组访谈,也是如此,带领者需要好好收集有关可能入组成员的特殊记忆、早年经验、与父母的关系、现实中的重要关系、团体关系、近24小时的生活事件等很多信息。
当然,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了解成员想要加入团体的内心动力,澄清其入组的期待。学到这里时,感觉团体带领者对于精神分析团体的工作目的、意义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这影响着带领者是否能很好地完成澄清成员的入组期待。经过上次的学习,我们知道精神分析团体与其他团体不同,它是无主题、无结构的。但是,精分团体本身,它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主题及目标就是探索集体潜意识。
如果带领者非常清晰这一点,针对一些成员希望给出方法、建议等状况,就可以用很准确的态度给予回应,去澄清这个误解:“精神分析团体需要做探索集体潜意识的工作,并非给出方法和建议,也不会教导组员该如何如何。所以,需要澄清的是,组员入组要承担一部分焦虑的风险,需谨慎评估后再决定。”同时,我们也需要在这里告知组员别的可能存在的风险,比如可能因为团体互动被激活一些痛苦体验、自身对于暴露开放自己之风险的焦虑等。
还有一些组员,在谈到入组期待时很是模糊,比如有的组员说:“要参加是希望自己能幸福。”这个“幸福”在Ta心里有什么具体意义或内容吗?如果Ta幸福了,会有什么变化?这些都是我们可以询问的内容。感觉这里也很像是咨询的初始会谈,帮助来访者也帮助咨询师自己明确、澄清咨询目标及动力。
关于澄清入组期待这一部分,周老师做了很详细的讲解。为什么会存在组员于期待上,对团体工作有许多误解呢?除了组员可能并不了解精分团体这一现实原因,也一定有其内心的原因。周老师说,这种误解其实带来了过分的歪曲,并且包含很多对带领者的理想化。在这里我们需要理解这部分理想化,但也需要谨慎地对待。
这里能否处理好依旧与带领者息息相关,这取决于带领者对自己带领角色的理解——精神分析团体是这个团体的整体在工作,而不是带领者一个人在工作。这一方面决定了并不是由带领者来主导、干预、决定这个团体应该探索什么、需要什么;另一方面需要每个组员的全情投入,将自己将整个团体当作主体去工作、互动。于是,需要组员的付出。
而带领者虽然沉入团体中关注每一个人和互动,在需要时出来工作,但更多时候也是节制退后的。因此,这很可能带来组员的焦虑。而组员对带领者的期待一般很大(就像看待权威的父亲角色一样),因此若再加上自己对团体的歪曲、误解和对带领者的理想化,就很难在团体中付出、投入,也很难耐受住焦虑。这种焦虑和可能的愤怒,一定会对团体的动力带来影响。因此,在一开始澄清入组期待,筛掉一些对带领者过于理想化进而投入和付出困难的组员,就变成很重要的工作。
若发现这样的组员,带领者可以提出转介:“若你需要更多的指导,那么我可以帮你转介到一个指导性的团体。”事实上,这一类的指导性团体很多,比如我们常听说的医院的戒酒类互助会、绘画治疗等艺术治疗团体等。而精神分析团体不同,它是一个纯体验的无主题无结构团体——这点需谨记。
谈完招募和入组,其他部分我们可以稍微简略些。有关确定开组时间及缴费、签订保密协议并开组这两个环节。如前文所言,组建一个精神分析团体,从招募到开组,历经3~6个月的时间是常事。故而,我们很难一开始就确定开组时间,但是我们仍可以在招募中公布一个大概时间。初定时间是可以延迟的,因为仅是一个约略的范围,但是确定后应尽快发出,给予每个组员充分的余地去安排团体以外的时间。
并且一旦确定,则不可更改,包括费用(要公布准确数字),这些都是在维持和保护团体的稳定性。稳定性同样是治疗的重要有效因子。在发布正式开组时间后,要确认每个组员都收到了,在开组前收费,并规定好第一次应提前到达,签订协议,制定并申明保密界限——所有在团体内谈到的任何内容,不可以在任何其他场合去谈。
同时周老师谈到,她会注意不发群邮件,避免成员之间私下加好友交流。这样,是避免团体中出现双重关系。在招募中我们也需注意不要招募有双重关系的成员入组。一般来说,社交关系会先于治疗关系,在双重关系的影响下(或形成团体中的亚团体),团体的动力会受到大大折损。这些都是团体工作中需要细腻对待的工作细节。
接下来,就又进入我们很期待的团体体验环节了。这一次,我们有两个成员缺席,一位上次没有到来的组员来了,还有一位上次喝另一个组员发生一点冲突的组员也缺席了。这次沉默了一段时间开场,大家很明显地在表达对彼此间的初步感受。有的人向特定的成员表达,有些成员在向整个团体或很多成员表达着。
在进行了一会后,上次发生冲突的两人中的一位,表达了对另一位组员没有到来的失望和难过。在逐渐的诉说后,Ta的情绪逐渐悲伤起来。这个过程,整个团体都似乎感受到了悲伤,但大家的反应似乎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只有另一位组员跟Ta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但很快也过去了。
紧接着,我们整个团体似乎无意中在回避着什么似的,转向了其他话题。其中这位悲伤的组员尝试谈论,但团体都似乎难以在这个冲突带来的情绪中待着似的,两三次都滑向了其他的内容。这时候,一直沉默的周老师开口了,她说:“刚刚在那个时间,XX陷入了悲伤中,我能感觉到大家也体验到了这个悲伤,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不能参与进去呢?”
这时候,开始有组员出来说话,大家表达的内容各有不同,其中大部分是对那个冲突的认识和感受。上次没来的组员对那个冲突一无所知,但Ta表达了自己在团体中的感受(像是被忽略的、存在感不强的)、对其中一名在模拟咨询中担任Ta咨询师的同学的感受。同时,也有组员向另一位组员表达了对Ta“嫉妒”的感受,而被表达的组员却也袒露,因为注意到带领者的关注,对对方竟也同样存在嫉妒的感觉。
这一次的团体体验中,我们谈到了对缺席组员的担心、焦虑;呈现出了对冲突和悲伤的回避;袒露了组员之间兄弟姐妹般竞争性的嫉妒。
讨论阶段,周老师对我们的体验进行了总结。并同时说到了她出来干预的意义:注意到了大家都感受到了悲伤,但是却与那个悲伤没有在一起,无人工作,于是周老师出来工作,将大家带回来体验。这个现象是带领者需要工作的。因为注意到了,我们数次滑过去那个悲伤主题,其实是团体的防御。
对于冲突,我们也需要工作。小组成员的冲突,事实上并非这两个人之间的冲突。Ta们往往代表的是团体内没有呈现出来的动力。事实上,对于冲突的回避引发的付诸行动,就有可能是缺席不来。如何处理这个付诸行动呢?
周老师说到,我们首先要理解这个行动,有很多情况中,经常发生冲突的组员不来或迟到,就是避免和发生冲突的成员碰面。那么缺席怎么办呢?周老师说,带领者需要邀请缺席的成员来到团体,讨论发生了什么,理解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在最开始时,带领者可以不用说的很直接,可以这样表达:上一次你们发生了冲突,这一次你没有来。去引发组员的思考。
有组员问到:带领者的沉默、退后和不卷入,会不会因为不工作让大家很焦虑呢。周老师说到:其实带领者看似退后节制,却是时刻都在工作的。带领者在时刻关注每个人和互动,并将这些关注均匀分配在每个成员身上。这些关注都让带领者深刻地卷入了。事实确实如此,我们注意到体验时一位成员拿水瓶的动作,也会引起周老师的关注。
另外还有有关嫉妒的主题。这里被激活的是与兄弟姐妹竞争引发的情感体验。在团体里,这类主题也是存在的,只是它不像悲伤来得那么强烈,所以很难在团体内同步。同时,周老师提到,在团体内一次可能会有许多议题,但不见得每一次都要干预。
在最后结束,有同学提到感觉带团体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是自己暂时无法完成的,比如很难将团体当作一个整体去工作,或者看见每一个人、均匀地关注很困难。我的感受是,面对团体中的冲突会焦虑,在这一部分很困难。在这里,周老师说,事实上组员是能感受到带领者的脆弱的,小组成员因此可能出现的就是避免冲突,去保护内心的父母(带领者),就像小时候家中的几个孩子不敢闹出冲突,若父母关系紧张,他们就更会回避矛盾,因为内心担心父母耐受不住,无法接招。
这一堂课我学到的最关键内容,就是有关招募中成员对于将入组期望的澄清了。就像初始会谈评估来访者的动力及咨询目标,也许澄清、具体化后,我们会发现组员入组后面临的个人议题变了,甚至不断变化,但需明白,所有变化都与个体那个内心困难有关,不过是由表及里、由里及表所呈现的不同而已。
并且,将个人议题放在团体议题中整体地看,谨记团体治疗更多是在横向上发生着改变,个体在其中将一些分裂、丢失的部分认领回去,有所觉察,并重构自己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