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想长成100米高的树

毛做莹 渔歌轻飏心理工作室 2022-10-20

1


路遇小区一棵树下,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拉着妈妈的手,让她帮自己够到头顶的树枝

妈妈踮脚试了试,说:“妈妈够不到。”

 

小姑娘:“哼,我就能够到,我会长到100米那么高。”

妈妈:“100米是多高啊?”

小姑娘:“就像这棵树那么高。”

 

我目测了那棵树,也就两米……

 

妈妈:“好厉害啊,那你多吃饭运动,努力长这么高。”

小姑娘:“那你为什么不长这么高?”

妈妈笑着说:“因为我长着长着,有一天突然觉得够用了,就不想长了。”

 

小姑娘用一种古怪的眼神看着妈妈,好像在说,哪里够用、叫你帮我够树枝都够不到。

然后,小姑娘突然很振奋地说:“我会长到100米高,到时候我也够用了,也不想长了。”

妈妈用一种想笑又假装认真的语气说:“好啊,那你努力试试看哦。”

 

 

我在旁边观看时,觉得非常有趣。妈妈注意到有人看,会意报以微笑。整个过程,让人感到很可爱自然,但又很有活力。


感觉是,小姑娘有一个很大、空、有点粗糙,但是又非常真实可爱的幻想。


100米高的意象,像是地上一棵两米高的树,带着它的有限,幻想着自己蹭蹭地往上长,努力向天空延伸。

 

若这是树不切实际的念头,也是小姑娘一个脱离现实的梦。

 

但对话中,妈妈不在乎小女儿的梦多么脱离幻想,既没有戳破她,也没有轻蔑她的不现实而戏笑。妈妈只是言语温柔地托起她,鼓励她试试看。

 

从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来看,这个妈妈的回应,棒极了。

2


“幻想”,其实上是每个人成长很重要的参与者。小小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自恋原欲灌注到外部世界。

 

小婴儿如果可以得到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喂奶、换尿布、情绪抚慰……就肯定了内在全能感——“因为妈妈为我所用,所以这个世界为我所用。”


甚至那可能是一种极为夸大的幻想——“我饿了,这世界会自动奉上食物,我哭了,可以马上得到安抚。”

 

故而,弗洛伊德对婴孩有“婴儿陛下”这个称谓。

 

小小人慢慢长大,无所不能的感觉会被现实挫折,发现这世界并不随时回应Ta。


但内在那种全能感,在与现实世界接触的过程中,会发展出叫“夸大自体”的结构。

 

夸大自体顺利发展,是即便孩子仍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象和愿望,但因为被父母好好地爱了,从父母充满赞美的注视、满满的关注中,还是可以感受世界是好的。


然后,那种出生时灌注于外在世界的全能感,就逐渐收拢到自己身上——


比如希望自己是最漂亮的、想自己长得像树一样高,幻想自己有飞翔的能力……等等。

 

就像文初对话中的小姑娘,她或是从内心真诚地认为,自己一定可以长到100米那么高。


成年人都知道,人不可能长那么高,人没有不借助任何工具飞翔的能力,人不可能让过世爱宠的小猫小狗活过来……

 

总有一些事,是我们穷极所有、奉尽一生都做不到。


3


所以,慢慢长大,我们逐渐接受了一些现实,也有些还不能完全接受。

 

即便成年人,也在渴望着一些看上去不大可能的事。

 

有人连续十年每天买彩票,希望某天中大奖;有人期盼着心爱但分离的爱人可以回头;有人渴望穿越回过去让自己免于被伤害……

 

只不过这些愿望,被现实改头换面,变得不那么荒谬,或者我们的头脑会毫不留情地压制不大可能的想象……

 

之所以说文初的妈妈做得棒极了。是因为她尊重了一个孩子荒谬但可爱的愿望;同时她也理解,这些愿望,不必对它们做什么,只要好好接住了,会慢慢被驯服、被修饰。

 

那些荒唐梦想的归处,不是被打压浇灭,而是被修饰与调和。

 

就像是一个粗糙、夸大、空幻的梦想,被修剪驯化,变成一个可以与现实接轨的理想;就像是海市蜃楼逐渐变成可望可及的、努力赶路就可抵达的目的地。

      

对孩童不切实际的幻想,是打压还是修饰有什么不同呢?

 

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年幼时有天在雪地玩到天黑,看着又圆又大的月亮不想回家,跟妈妈说:我想爬到月亮上看一看。


妈妈轻松对他说:好啊,那你努力去做,只是去过月球别忘了回来吃饭。


之后阿姆斯特朗在未来获取更多机会,实现了这个看似荒唐的梦想。阿姆斯特朗被采访说,他非常渴望分享给妈妈,他做到了。

 

文初对话中的妈妈也很棒,是因为她做了同样的工作。


她做的事有两件:


 一、并不直接戳破孩子荒谬的想法,而是鼓励肯定她,告诉她可以用什么途径努力看看


 二,妈妈用一种童趣的语言向孩子传递了她的态度——可能我们也并不一定需要长那么高,可能你长大后,会发现并没有多突兀于常人的能力,但那没什么大不了,这并不会阻碍你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孩童的夸大自体,若可以康健强壮地发展,会如拾柴添火一般,为理想的实现提供动力和助缘。

 

那像是内心一簇永不熄灭的火焰,熊熊燃烧胸膛热烈,且不失赤子之心。

4


 我们夸大自体的全能感,就是这样温柔地被驯服的吧。不用戳破它,就留着这个荒谬但伟大的幻想。

 

某种程度上,父母(或其他重要客体)像是孩子从幻想向现实接轨的引渡人。


用那些温柔的、有力的、包容但不乏现实提醒的回应,将孩子夸大、荒谬的幻梦,引渡为鲜活甚至伟大的理想和使命。

 

 

像是那个想要长到100米高的小姑娘,她会带着比踏在土地上更高更远的理想,试着往天空伸展看看。


即便到不了天空,可因为她在试、在做,那么就会站得比土地更高。

 

 有一天小姑娘会像妈妈一样,幡然醒悟自己很有限,长到一个高度,怎么也不能更高…


但因为她在幻想“无限”的时候被看到了,那么日后的这个“有限”,就得到了祝福。


于是即便抱憾,依然觉得够用了。她终会发现——

不用100米那么高,也可以做很多很多事。

 

像是,接受自己是如此有限,才可能体验到无限。 








预约本文作者毛做莹

请扫码




九月文章:


“爸爸”对于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祝贺渔歌轻飏第六期心理咨询师养成计划开课--暮秋如霞

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初心

再谈初心

“共情”就是生命的气息

初心,又见初心

为什么我们总会遇到难以相处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