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专业的道路上相互陪伴
自我介绍一下,我叫于鹏,是渔歌轻飏第六期的学员。
我在2016年5月的考试中拿下了咨询师的二级,之所以选择精神分析取向,可能一方面是我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一些创伤,一直在进行着精神分析的个人体验,我想了解我自己。
另一方面感觉精神分析一直在尝试解读“人性”的本质,这条探索的道路令我着迷。
相信想要从事这个行业的小伙伴都清楚,从受训到可以执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各种培训课程种类繁多,让人不知道该怎么选。尤其精神分析取向,仅仅一种流派,就需要数年的时间学习。想要把各个流派都学通,恐怕一辈子都学不完。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曾奇峰的一句话:“老天对人类是不公平的,因为我们的生命长度还不够了解我们自己。”
2017年9月,我参加了渔歌轻飏第六期的咨询师养成计划,与其他九个小伙伴组成了十人小组。不同于其他的大课,我们从始至终只是这十个人,从培训第一天开始,到现在临近课程结束,或许还有将来职业道路上的漫漫陪伴。
这个课程开始,老师没有一开始给我们讲理论,更多的是在讲用精神分析咨询师的态度与来访者工作,用精神分析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然后就带着这样的态度和思考,许多小伙伴开始了第一个跟来访者的长程个案工作。
到现在,我渐渐明白了为什么老师比起理论更强调态度,因为最终跟来访者一起工作的,永远是坐在他旁边的那个“人”,仅仅是学理论,有可能让咨询师躲在理论的背后,而不是以真实的自己在跟来访者工作。理论是无法靠近另一个人的,只有人才能靠近人。
在课程之内,我们十个人组成了由老师带领的团体小组,开始每周固定的团体咨询。我们十个人在这两个小时变成了同一个精神分析小组的组员。如果说第一天的相互介绍是让大家彼此认识的话,那么团体中大家开始彼此敞开。大家开始谈起了自己的原生家庭,谈起了自己经历的创伤,我们发现了彼此很多相似的地方,也通过彼此也认识了自己。
理论的部分,我们由魏老师带领我们学习自体心理学和释梦,印象最深的,是自体心理学是一个让精神分析有了“人情味”的学派,自始至终强调共情,而不再是过去那样冰冷粗暴的分析。
之后是释梦,我想任何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都会对自己的梦感兴趣,我们捕捉自己的梦,也分析梦的案例和他人的梦。
我感觉释梦的学习与精神分析的咨询是相似的过程:我们先是对自己感兴趣,然后对他人(来访者)感兴趣,最终让他人(来访者)对自己感兴趣。
老师说,学习精神分析最好的工具,就是我们自己,不断地深入了解我们自身,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了解人性。
当有第一个小伙伴接到个案后,我们开始了由老师带领下的团体督导,这大概是我们第一次在一起正式工作,当咨询师汇报个案后,每个人表达自己对个案的思考与体会,拼凑出个案更多的可能性。
同时,每个人不同的反馈,也反映了各自身上的东西,我们通过个案也看到了自身。
老师说,这个养成计划结束,我们大概完成了精神分析咨询师道路的百分之十,如果可以跟个案工作五十次,就完成了百分之三十。
我个人的体会是,这个养成计划让我有了精神分析式的态度与思维方式,使我有了一个精神分析式的“体质”,这样我以后再学习具体的流派理论时,都可以由这个体质帮我消化。另外,我实际体验了咨询师的专业工作,从个人体验、接案实习、团体督导、个体督导,我知道了自己的职业未来将是怎样一个过程。
很庆幸与同期的小伙伴在一起学习,在一条困难的道路上,有人同行是最好的支持。
我相信我们十个人以后也会彼此陪伴前行,在专业的成长道路上一起成长。
作者简介:
于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渔歌轻飏第六期心理咨询师养成计划学员。
如果你想体验与我一起工作的咨询时间,或者有关于咨询时间方面的困扰想和我来讨论,可以扫描以下二维码预约我。
预约咨询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