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轻飏心理咨询师养成计划第7课--“心理冲突是’命运’的隐喻”
渔歌轻飏心理咨询师养成计划第7课
——“心理冲突是’命运’的隐喻”
这堂课讲述的是心理冲突这一主题。从这个课开始,就在讲述书中的案例,直到后面案例讨论中演练的案例,整个过程,我都觉得心里有卡着、堵塞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心理冲突在作怪,不过那个感受倒是很真实。
心理冲突来源于幼儿时期植根于本能欲望的潜意识过程,这种本能欲望同时会带来恐惧。趋向于被满足的本能愿望,和产生的对这种本能欲望的恐惧之间的冲突,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说的心理冲突,如此说来,心理冲突都是成对地出现并产生作用。紧接着,课上介绍了常态与病态之间的区别,并非常人所想的——普通人和病人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而事实上,常态和病态之间的区别无非是数量的区别,而非质量的区别。如此一来,摇摆于常态与病态之间的心理冲突的后果,也只是程度的区别而已。
我在这里想到的,是前不久看的心理学家肯·威尔伯的《意识光谱》,他说:“在意识上,人类本身就是共享同一个意识光谱——其区别仅在于不同的人处于意识光谱的不同层次而已。” 也想起来以前学习时听到的一句话,给我的触动很大:“无论表现多么不一致,所有人都处于同一个人性的光谱之下。” 可能这样的解读有些浅薄。但我结合前几堂课的理解是:本能愿望和于此产生的恐惧所造成的心理冲突,大概是所有人共享的人性光谱之一,此为相同;只不过在这个光谱中,我们在不同环境与关系下吸收、接受、认同了什么、又在哪里受到了伤害有所差别,因此我们所拥有的心理冲突的后果之程度也会有差别,同时在这些不同的心理冲突后果之下,我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满足方式亦有迥异,此为不同。
那么,这些成对的心理冲突,又是如何作用于我们的人生的呢?周老师结合课本,从三个方面来向我们讲述:性格特征、职业和择偶——这大概是人一生至为关键的三个大事件簿了,这三方面,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将会过怎样的生活。一位性格仁慈宽厚的女人,小时有一个令自己情感受挫的母亲,为了照顾弟妹,不得不从小承担代替母亲充当“好妈妈”的角色,因此成年后,致力于公益慈善,保护像自己弟妹一样的“弱小者”(“职业与择偶选择”可回顾《精神分析入门(第九章)》)。这三方面的案例,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动,可能多少察觉自己于这三方面似乎有冲突的力量在作用,但从没有鲜明地被激活过这种感受。紧接着,大家说出自己选择心理咨询师作为职业,背后是怎样的冲突力量推动着,一点点坦诚,分析自己。我也对此去思索,内心不断翻腾。这一块的内容,大概是整堂课我的感受的高潮部分。我曾经听过许多朋友说起为什么选择做咨询师,有人一开始是为了自助,有人是为了助人。但无论如何,我相信这些都是世俗意义上的现实理由,而心理上的现实理由往往被我们忽略。咨询师养成的个案招募里,我提供个人介绍的最后是这样写的:“一个人为之创痛的点,终有一天会变成他身上的光。”似乎隐隐地想要说出什么,却因为不清晰等缘故,用婉转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我接下来的职业之路上始终要贯穿的主题,是要加入对自己职业选择原因的探查。那些说不出的原因,也许是我的防御,也许是我的合理化,也许就是我通过迂回的方式在满足早年的需要,可能许多人和我有同样的感受,那个创痛的点(或未必是创痛)却不一定一样,但我想,无论原因是怎样的,只要坚持走专业化的道理,我们身为心理咨询师无论出于哪个点选择做这份职业,那个“光”都可以发亮发热了。
接下来的案例讨论,都在不断呈现,早年经验中,幼儿是如何被心理冲突中,那两股相反的力量拉扯,继而在成年的生活中,不断重演幼年时期的“要被满足”与“对满足的恐惧”。
那种心理冲突的巨大力量,让我惊叹,同时觉得,人们常说的命运,大抵就是如此吧,我们深陷于同样的对阵之中,这个对阵,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囚笼,也可能成为我们始终追随的事物与意义,但或许两者就是同一回事呢。早年的心理冲突就像人一生命运的隐喻一样,谁能料到一切就在幼儿期被“注定”了呢。
想到我要选择深入地学习精神分析,大概也是因为精神分析如此关注一个人的早年经验。对精神分析治疗,也怀有个人一开始的期望——希望每个人无论创伤、不被接受的情感,还是不被满足的愿望,在经过精神分析的陪伴之后,即使愿望不一定能被全然满足和接受,创伤不一定能得到完全的包扎,也可以对此有所觉知并发生改变,我们总要清楚我们身上发生了什么,以及一切来源和真相吧。总觉得,觉察的开始,大概那个光就可以发亮了。那个时候,命运这个东西,于我们而言大概就不再全然是确定的、封闭的、不可挣脱了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