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轻飏心理咨询师养成计划第24课“具体化—划破自恋的利剑”
我们怎么在咨询中逐渐地了解来访者,像抽丝剥茧一样,可以将其心理现实的本来面貌还原呢?这趟课我们学习的,就是这样的一门技术——具体化
咨询师应用具体化技术,需要一种态度:“来访者说的话,在Ta的内心中有自己的意味,那个意味大多数时是我们并不了解的。”即一个人的心理现实。
首先,这个人面对一件事的感受、态度、认知等等都由来有因,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其次,这些感受、态度和认知中,也包含了很多细节,既有现实事件的细节,也有心理发生的细节。因此,我们需要还原那些东西,借此贴近Ta真实的内心。所以周老师在这里说,有两句话很重要:“我想我不是特别明白”、“我想我需要时间去理解你”。
一方面咨询师承认了现实就是我可能真的不够了解你,另一方面鼓励来访者说更多更具体。所以周老师也向我们呈现了她的感触:“具体化是划破咨询师自恋的利剑,具体化也是链接来访者自我的桥梁。” 承认自己并不理解来访者,是咨询师愿意放下自恋,启动具体化的技术刺破它,而这样做就如上文所述,是帮助咨询师真正贴近来访者的内心世界。
比如,一个来访者说:“我的大我和小我在打架。”咨询师出于自己的专业受训,很容易将大我和小我按照精神分析理论去理解成超我和本我,但是殊不知,来访者心中的那个大我和小我,可能指的是另一些内容。
再比如,举一个现实生活中常有的对话作为例子:朋友说自己被恋人甩了,我们当下的反应,是自动链接了自己失恋时的感受,往往会这样劝Ta:“没关系,你可以找到更好的”或者“Ta不懂好好珍惜你”等。但如果我们应用具体化的技术去询问,可能会发现不一样的内容——也许,朋友此刻的心情,并不仅是失恋后面对分离的丧失感,那个感受可能更复杂出乎意料。比如,可能Ta内心包含着自责: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做的不够好;也许有许多内疚:我三心二意,被他发现,我做的不对;还有可能有羞耻:我不值得、、、、、、甚至有一些我们无法想象的感受:终于分手了,解脱了的快感。而这些复杂感受的背后,也一定有复杂的心理成因、并一些事件的细节。
在咨询中,只要咨询师觉得含糊不清的,即可具体化。当然,往往是前期应用这种技术会更多(尤其是咨询开始前期的评估阶段)。我的理解是,有时,感觉来访者在叙述时含糊不清,除了可能与咨询师倾听有关外,从来访者角度说,一方面可能因为因为来访者对整个事情、心理状况并没有很多的观察、检索和总结;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来访者内心的阻抗,拒绝将事情具体化,期望通过含糊不清可以回避。当然,也可能有别的原因。
针对第一种原因,在来访者在叙述含糊不清,或咨询师没有听懂时,可以就具体事件询问:“何人、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什么感觉和想法?等”。这样的询问线索,也可以帮助来访者把许多碎片化的叙述串联在一起,这种串联也可以给他带来新的体验,好像可以更整体地看待这个事情。
而针对第二种原因,在后面的工作中,工作联盟逐渐形成并稳固,来访者对咨询师更为信任,就会也开始可以把一些不敢具体化的东西说的更完整了,同时,通过具体化的方式慢慢地内化到来访者内心,并逐渐习得这一能力。因此,无论针对哪个原因,咨询师若愿意放下自恋和来访者的自我做链接,具体化都是会有帮助的。
当然,在具体化的过程中也要并行地加入其他技术,比如倾听、共情等,同时多使用开放式的提问。比如,来访者说:“所有人都不喜欢我。”咨询师可以开放的询问:所有人你指的是哪些人呢?每一个人吗?他们不喜欢你什么部分呢?”而在这里,周老师举的一个很经典常见的例子,就是在咨询中,来访者向我们表达Ta的失望了。比如来访者会说:“治了这么久我都没有变好,咨询根本没用,我要离开了!”咨询师在这里,可以看到来访者对咨询师的理想化被打破后的感受,也许有失望,也许还有别的关键感受。这里是可以就咨访关系深入工作的时机,咨询师可以这样表达:“是的,我想这是对于和我咨询到现在,你内心发生的真实感受。你愿意谈谈更多吗?你觉得哪些地方是没有“变好”的?如果你在那个部分变好了,会有什么不同等。当在咨询师的鼓励下,来访者可以明确地表达Ta的“失望”时,咨询师还可以再具体地询问:“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感到了失望?这个失望这么强烈,是我们之间关系的唯一感受吗?”、“你的感受很真实,我们可以接近这个部分,你愿意和我谈更多吗?”
其实咨询师这样的具体化询问,也是建立在咨询师允许关系中是会有失望、不满甚至愤怒存在的,因为那才是关系的真实面目所必有的内容。而咨询师的这种态度,会鼓励来访者愿意并能够在关系中表达不满,也逐渐将同样的态度内化进自己心中。理想化和去理想化,也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必经的历程,在移情和反移情中,也是重要的内容。甚至,有时咨询师不光会“被失望”,也会“被误解”。周老师在这里说,咨询师要做到的是,能够在被误解的位置呆很久,在被歪曲久了后,才可以达到澄清。这也是在考验咨询师的耐受力吧。
后面的时间,我们依然进入了咨询模拟。这一次的咨询,来访者有些难以确定要表达什么内容,并有阻抗。咨询师做了呈现:“似乎对于来到这里要表达什么,你是有一些困难的。”在后面的咨询,来访者表达了很多对咨询师的移情,包括对于个人成长的需要,谈到了现实中工作关系,谈到了一点家庭关系。咨询进行的有点困难,但我的感觉有一些推进。
在咨询结束后,我们进入了热烈的讨论阶段,周老师也给咨询师提供了很多意见,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感受。首先,一开始就发现来访者的阻抗,需不需要处理呢?周老师的意见,是要允许Ta的阻抗,允许Ta的不肯表达,但要在再晚一些找到时机的时候,再去处理。而不要在一开始就立即针对阻抗作。在咨询一开始,看到了来访者的紧张和不安,那么,咨询师可以邀请来访者谈这部分:“你刚刚有许多别的互动(或……),是因为你的内心有很多紧张与不安吗?”
同时,来访者在咨询中是有很多比喻的,并讲了很多故事。周老师在这里提醒我们注意:“咨询师使用比喻可以视作一种艺术性工作方式,但是来访者却大量使用比喻,这一点就需要咨询师思考了。来访者是在担心咨询师无法更形象的理解TA?或者是很难描述自己的内心世界只能借助比喻?等”。
同时呈现给我们——“在精神分析动力取向咨询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就是咨询师要让来访者进退自如。”我们的表达不可过于生硬,可以多使用开放的方式,让来访者觉得可退可进,有主动权,而非被控制了方向。对于如何面对来访者的紧张,邀请Ta谈感受的那一部分,我受益匪浅。
令我感触较深的还有——具体化技术对于确定咨询目标也是有帮助的,很多来访者来到咨询室的表达,是希望获得“个人成长”,但是,要获得怎样的成长呢?在哪部分成长?哪里觉得不够?不够带给Ta什么?如果成长了又会带给Ta什么?发生了什么让Ta需要获得成长?这些都可以询问来访者、尝试具体化,也帮助来访者对自己内心的困惑有一个认识。也许很多来访者表达的仍是模糊的,但随着咨询进展,那个内核越来越清晰时,前后的比较,可以帮来访在这部分获得一些觉察。
具体化技术是咨询师敢于面对“我并不理解你”的那个事实,令具体化作为利剑,划破自恋的臃肿,剖开幻觉的外衣,直面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