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轻飏心理咨询师养成计划第26课“提问和复述—以来访者的发展为重”
这一次,我们学习了两种技术——提问和复述。课程一开始,周老师就抛出问题:“动力取向的咨询里,咨询师需要节制,那提问发生在什么时候呢?”我们对此做了讨论。有一个答案很有趣——在引发咨询师好奇的时候。事实上,咨询师应在工作中保持一定的节制,不因自己自恋的需要、窥探的需要去提问,阻断来访者的表达。
但是,在咨询中,如果来访者叙述的某个部分引发了咨询师的深深好奇,这需要咨询师在观察性自我的评估下——确定不是为了满足自恋及窥探,则可以带着这个好奇进行开放式的提问。去理解和审视:“这个提问是在满足我自己吗?还是对来访者有好处,对Ta有发展?”
因为我们要明白,精分取向的咨询师是在潜意识工作,当某个部分触发了潜意识内容,那其中一定是包藏意味的,要相信潜意识的力量。同样,当我们为了收集资料、对质澄清,或需要接转话题时,可以使用提问技术。但是,在动力学取向会谈中,使用提问该当慎重,有一种好奇需要摒弃——就是为了验证自己学过的理论引发的提问。比如:“你对我的感觉是不是很像妈妈?”类似于这样的提问。咨询师中立的态度帮助Ta不做判断、不轻易提问,而其中节制的态度帮助咨询师能够容忍模糊,保持耐心。相比之下,来访者能否自由的表达且充分的体验反而更重要。
当然,提问也有技巧。在动力学取向咨询中,我们多使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极少使用封闭式提问。开放式提问多使用:“什么”、“如何”、“为什么”、“能不能”、“愿不愿意”等词来发问;而封闭式提问多使用:“是不是”、“有没有”、“对不对”等词发问。看似只是简单的几个开始用语的不同,但实际上透露出的是咨询师的态度。“为什么”、“如何”等词语预留了很大的余地,帮助来访者自由联想,并且能够提供更大的移情空间,这些传递着咨询师的一种态度:“我可以面对许多不同的答案”、“什么样的回答在这里都是被允许的”。这些态度在鼓励着来访者充分、自由地表达和体验。
而封闭式的提问——“是不是”、“有没有”则将答案限定在“是”、“不是”的完全相反的两头,相比之下扼断了更多的可能性,也变得好像咨询师是在控制着这个答案、限定着这个空间一样,这并不利于来访者的自由联想和充分的移情。当然,在澄清的时候,可以适当地使用封闭式提问。而反问则更要使用了,反问需要咨询师具备较强的权威感,否则很容易像是在挑衅。在语气方面,提问时也需要注重语调,尽量地将语调放下来,那样会显得温和、包容。
再来就是复述技术了。复述是在咨询中,咨询师重复来访者的回答,并突出关键信息,冲突和情感的部分。我们的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要突出关键信息,冲突和情感呢?咨询师将那些关键的冲突、情感突出标记出来,可以在当下通过复述让来访者的情感被触动、打开,帮助Ta将潜意识隔离的情感部分意识化。这是咨询中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复述的开始用语可以采用这样的词汇:“你是在说……”、“我听到你说……”等。
咨询师要抓住来访者话语中经常重复的高频词汇,并且即使缩短话语,也要尽量用来访者使用的词汇来做复述。周老师说:“当你去复述的时候,往往是自恋不那么猖狂的时候。”复述其实是咨询师放下了自己的自恋,愿意重复来访者的话,往往代表咨询师是愿意尽可能倾听的,哪怕有时听不明白、听不到。理解这一点,感觉很多时候,因为咨询师的专业性、学了大量理论,会很想从来访者的话语中提炼出点什么加工成自己的“专业”语言,或概括验证某个理论。当咨询师愿意重复来访者的话语,往往表达的是Ta对来访者的尊重和信任,相信来访者可以理解和觉察自己,而非证明咨询师自己的“专业性”。
接着照常是我们的咨询模拟。来访者在咨询中表述了很多关系中的问题,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咨询师在这个过程中较为的节制和稳定。在讨论部分,同学们会觉得,好像来访者一直都在表达关系,却没有表达自己,其中感受部分较少,刚刚有一些工作的点,但是来访者又会自我反省将这些点拉回。周老师说,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可以尝试将来访者“拽回来”,让Ta的关注点聚焦到自己身上,这会对Ta更有帮助。并且来访者在咨询开始时出现了口误,咨询师没有注意到。周老师在咨询后点出:“这些口误需要关注,也是可以工作的部分,事实上,对于较为理智化的来访者,’说对’什么不重要,’说错’什么很重要。”其实我们在咨询中,很容易碰到理智化的来访者,但这一次咨询给我们的最大感受,是无论多么理智化,潜意识的内容都会呈现出来。由此,更加相信潜意识的力量。
提问和复述该怎样应用呢?在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其中都包含着咨询师应放下“自恋”需要的态度。我们在过去的学习中,也有很多内容在讲这一部分。看来,对“自恋”的修通,是咨询师需要重视的一大功课。提问和复述,都应以是否“有利于来访者的发展”为重要评估指标。以来访者为中心,是咨询师都该具备的态度,但说起来容易,咨询中却一定要能抽离出来,去审视自己究竟有没有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