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视频号为什么戴上了小红花
久久公益节,不是短暂的几日。让更多人听见深谷里的回响,才是久久的好事。
文 | 谢紫怡
编辑 | 金匝
运营 | 小二郎
几天前,9月4号,刘先生通过微信支付捐出1分钱,参与为环卫工人送出爱心餐(水)。三天后,他收到了腾讯公益平台的推送信息,一位环卫工人在一家店领用了麻辣肝盖面套餐,刘先生立即又捐了10元。一分钱传递出的善意,激发出又一份善意。
在今年9月的这十天里,看短视频时点个红花赞、微信支付后摇一摇、看新闻、玩游戏,各种互动方式都可以做公益。持续十天的2024年久久公益节今日收官,公众互动人次突破7亿,捐赠人次近4600万,5500多个项目参与今年活动。
近十年前,张宇迪在腾讯公益捐出第一笔善款,此后成为多个公益项目的月捐用户,今年9月初,他收到腾讯公益299元的专属配捐,很惊喜地将这笔钱全都捐给了长期关注的病痛挑战基金会。
王奕鸥也一直记得十年前的那个夏天。她是一位“瓷娃娃”(成骨不全症患者),同时也是将“冰桶挑战”传入国内的推动者。那起“里程碑”事件里,国内的企业家、明星,乃至更广泛的公众积极参与,使得包括渐冻症在内的罕见病群体,第一次出现在聚光灯下,得到普通人的公益援助。
今年,缘起于“冰桶挑战”的病痛挑战基金会发起了一项十周年活动,让王奕鸥感到惊喜的是,大家热情不减。8月30日,她发布微博,@果壳创始人姬十三、华大基因CEO尹烨、微博CEO王高飞等,大家响应起来,将一桶桶冰水从头顶灌下,紧接着,是前主持人张泉灵、歌手龚琳娜、导演陆川……越来越多人加入到这场挑战中来,并在视频号形成视频接力。
今年,99走到第十年,作为一年一度的全民公益活动,“99公益日”升级为了“久久公益节”——希望倡导支持长情的捐赠人,激励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机构,帮助捐赠人和机构建立长久的信任关系,也希望用科技的力量,帮助公益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如涓涓细流,长长久久。
互联网不断更新着日常可及的公益参与形式。比如,今年推出的“分分赞”,公益组织上传短视频,只要得到用户点赞,就会变成一朵小红花,收到腾讯给予的1分——1元的配捐金额。还有微信支付“分分捐”的“摇一摇,做好事”活动,在9月5日那一天,有超过一亿人次通过摇一摇,为21个项目摇出了善款。
侯爱林是腾讯公益平台的员工,也是“分分赞”项目的深度参与者。“视频传播本质上是为了触达更多用户,进行更有效的动员。”他解释,相比传统的图文宣传,视频是一种新的公益场景,而基于社交关系网的点赞和推荐机制,也让公益信息获得信任,在朋友之间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昨天我的大学同学刷到久久公益节的内容,然后转发给我,说这两天收到了系统给他推荐我点赞的视频。”侯爱林已经点赞了几百个公益视频,匹配了几十块的捐款额。
三十多岁的张宇迪刚回顾完自己在腾讯公益平台的“公益之旅”,便收到了299元的专属配捐。他是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老师,也是一位“资深”捐助人,一直在默默关注支持罕见病群体、多元性别群体、困境儿童等。2015年4月2日,他的第一笔捐赠给了海洋天堂计划。直到现在,他也是病痛挑战基金会连续五年的月捐人。
今年,久久公益节也在持续发力,投入了 4 亿元配捐资金用于公众和公益行业的支持。其中,2亿元用于公众捐赠配捐,且配捐向长期捐赠者倾斜;2亿元用于行业实践激励,进一步支持多元、健康的公益生态建设。
“99是一年一度,帮助我们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天津市潮汐公益服务中心创始人关超说,平台不断在进化,对公益项目的资金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格。“精细化的管理,就是对收到的钱负责,合理地使用资金。当然,这是一个对公益人最基础的要求。”
潮汐公益服务中心的故事,便是久久公益节资金支持影响的一个明显例证。这是一个为乡村的困境中的女性提供线上学习手工技能、提升创业能力的组织。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颁奖仪式使用的编织绒线花束,有近70%出自“潮汐中心”通过数字化平台从全国各地召集的200多位“手工师”之手。
这些手工师由残障人士和农村留守妈妈组成,她们中的很多人没有受过教育。她们代表了一个更大的群体,关超将她们称作“隐形劳动人口”。关超说,每年腾讯99的非定向配捐,都给了机构很大的自由度。潮汐会将这笔资金,用于团队成员的个人成长和项目的探索。“每年我们会有接近6%的支出,用于是团队成员学习的,我们会优先把这笔钱用于让这些隐形劳动人口学习一些创新性的事情,比如开发新的课程、参加展会。”——这不是直接的馈赠,而是让困境女性获得赚钱的能力,乃至成长的力量。
久久公益节,不是短暂的几日,而是推动各方共同探索,如何共同去做一件可以长长久久的好事。
在公益之路上,许多困境群体、许多公益组织,都经历过漫长的等待被看见的过程。
上大学时,王奕鸥成了第一批成骨不全症的用药者。她想给那些和自己一样的人分享最新的治疗信息,便建了一个论坛“玻璃之城”。聚集来300多位病友——已经很多人了。大家在BBS里交流:你平常上学吗?你工作吗?你是怎么上厕所的?应该看什么医生?你们有人恋爱结婚吗?
最初,罕见病群体更多靠病友间的互相支撑。后来,病痛挑战基金会成立,就是希望长期、系统地解决问题。比如,一部分“瓷娃娃”因为学校没有电梯、马桶等硬性条件而无法上学,基金会推动了学校的无障碍建设。每年“两会”,他们呼吁重视罕见病患者保障水平的提升。终于在2021年,国家首次将高值罕见病药物纳入了医保。
王奕鸥仍然感慨:“我们经常会觉得能力有限,无法改变疾病的进程。我们只能依靠社会的支持,尽力帮助那些我们能够帮助到的人,做到‘量入为出’。” 她回忆,2008年,团队最开始筹款的方式,是去沃尔玛组织义卖。基金会刚成立时,一年能筹到一两百万。
过去十年,互联网公益快速发展,也在最大程度上发动了公众,为像病痛挑战基金会这样的中小机构,提供了更多支持和扩展机会。
“在腾讯公益平台上,罕见病医疗援助工程项目已经筹到了1500多万。”王奕鸥觉得,互联网不仅募资能力强,还能把筹款和传播结合在一起,在公众中传播公益理念,提高人们对罕见病的认识。让这个少数群体的困境,不再只是少数人群关注的问题。
近几年,整体的社会筹款变得越来越难,很多公益机构的人力和组织投入又在逐年增加,使得组织的持续生存面临很大的挑战。在长沙,有一家服务唐氏综合症的家长组织“唐果之家,理事长李秀芳说:“我们这几年能够活下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99的筹款。”
更典型的是晓更助残基金会的融合中国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网络项目。它最初由17个家长组织代表发起,后发展到拥有346家组织的项目网络。2014年,这个互助组织成立之初,成员们都缺乏专业的公益运营经验,一年后,网络主要发起人王晓更又确诊了癌症,大家度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2016年,他们第一次参与99,筹到80多万元,第二年,又筹到了400多万元,此后有了相对稳定的筹款渠道。
公益平台也不断强化筹款的透明化机制,要求公益组织对公众负责,这也促使了家长们快速学会看财报、进行信息披露,推动了他们从一个草根家长组织向专业机构的转变。
多年来,腾讯公益平台推出了众多公益产品和工具,不仅促进了中小公益机构的发展,也加强了公众与公益事业之间的联系,用户可以直接了解到公益项目的进展,通过赋予捐赠者知情权,提高了公益项目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比如“分分赞”,用户点击一次公益视频,就会获得相应的公益金。这些产品技术,让用户对受助群体与公益组织的工作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参与到更广泛的传播之中。
侯爱林在腾讯工作了三年,也感受到腾讯公益越来越重视通过内容进行公益倡导。据他统计,去年,参与视频发布的公益组织有650多家,今年有1800多个项目,“能够看到各机构,无论是积极性还是内容传播的能力,都有一个非常大的飞跃。”
这也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99与公益行业和机构共同成长。
潮汐公益服务中心参与99九年了,第一年,他们的目的是通过互联网唤起周围人对于项目的注意。
关超记得,那时的潮汐,是一个特别草根的组织,她自己是唯一一位专职人员,其他都是志愿者。“我们会把90%以上的工作放在如何服务对象上,比如说开发课程,授课,包括联动资源。人手不足的时候,每年都是靠着当时的99,让大家想起我们,来给我们捐款。”
伴随着99十年的发展,潮汐也在不断进化,从最初想让乡村里的困境女性有个赚钱的本事,到通过互联网平台连接各种资源,然后慢慢关注女性的个人成长,“其实99更多的是一年一度给我们设立目标,每年总有一次要让大家想起我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然后通过链接,把资源活络起来。”关超回顾99对潮汐的影响:“我们看到一个平台,它在不断思考这个行业的变化,并通过制度来激励我们。”
如今,99已经是关超和留守女性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募款,她们也会与99合作做一些活动,比如带着小红花去讲故事。“我们把它变成一种日常公益行为的传递,让大家去讲自己觉得特别感动的公益事件,然后传递出去,我们的花可能是一个载体。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件事情里来。一年一次的公益,最后变成一种日常的感动,我觉得这是一件大家都希望看到的事。”
作为一名超过十年的捐赠者,张宇迪始终有这样一种理念:
如果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置身于幽暗的深谷中,茫然无措,他们所需要的,并不单是被拉出谷底,也不是山顶上的呐喊“加油”“外面的阳光有多好”,而是有人陪伴在他们身边,尝试去看见、理解他们,和他们感同身受。
不只捐款,张宇迪还参加过99的线上活动——为患有罕见病的孩子们写信,他感到“一种生命和生命之间的碰撞”。在学生时代,他有过被同学排斥的经历,“我能体会到作为少数群体的孤独感,这种感受是可以推己及人的”。而特殊群体也不应被视为异类,他们的存在是社会多样化的体现。在他看来,公益平台正维护着这种多元性。
今年久久公益节,有超过5500个公益项目在募款。在腾讯公益平台产品中心负责人刘琴看来,公益平台在做的是“播下种子”的过程。他们鼓励用户捐助,也让用户更深入地了解受助群体,乃至这个行业,共同推动整个公益行业的持续发展。
过去几年,王奕鸥参加过腾讯公益举办的很多活动。2020年99期间,“小红花音乐会”邀请了8772乐队(由罕见病病友和残障伙伴组成的乐队),和盘尼西林等乐队共同演出。“我们证明了罕见病人也可以摇滚。”王奕鸥说,这样的活动展示了罕见病群体的力量和声音,也是让公众重新认识他们的机会。
还有一次,王奕鸥参加了一个关于罕见病的科普演讲,视频后来在腾讯新闻上发布。当天中午,她在办公室签收快递,被快递员认出来了:“你不就是刚才在腾讯新闻上讲罕见病的那位女士吗?”这个经历让王奕鸥意识到,公益的传播力可以这么广泛,“真的影响到了身边的人”,让他们关注到罕见病群体。
关超在日常工作中,也能深切体会到99如何将机构与社会资源连接。“一个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并不简单是你做了多少场活动、教会了多少人技能,而是你长效的影响力到底在哪里?”而平台可以成为影响力的扩大器。她相信,投身公益事业,需要不断解决真正的社会问题。“比如潮汐是为隐形劳动人口找到就业机会”,这样一种长远发展的理念才是公益机构能真正走下去、产生社会影响的关键,也是和一个有公信力的平台长期合作的基础。
最重要的是公益事业得到更多关注,成为一种持久而深远的行动,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对公益的深度参与,甚至影响了张宇迪的职业轨迹。在学校,他创建了罕见病调研与关怀小组,还建了“罕见星球”公众号,发布与罕见病有关的调研信息。他的研究工作都与公益事业紧紧缠绕,也影响了他的学生,以及更多的人。
今年公益节期间,在“十年如一日,久久做好事”公益主题演讲中,王奕鸥分享了一个故事:病友们组织的乐队演出结束后,一个患有脑瘫的大哥坐在台下久久没有离去,她走过去轻声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大哥坐在轮椅上说,只是想在这再多坐一会儿,“像我们这样的人,大家来了、走了,好像没有留下任何声响,但刚才我坐在下面听你们唱歌,突然觉得,活过了。”——她的演讲视频,收获了将近1500个红花赞。
让更多人听见深谷里的回响,才是久久的好事。
微信又双叒叕改版了,如果不标星,容易错过我们的推送,也无法看到封面图片。还请点击星标🌟“每日人物”,及时接收每篇新鲜出炉的推文,我们期待与你的每一次见面。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