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朋友在「分答」上提问,提到了一个我们经常会遇到的场景: 在阅读图书或文章时,总是不知道如何提炼要点,更别说做笔记什么的了。这该怎么办?
其实对大多数经过专业训练的作者而言,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会通过「标题」「引导句」和「总结」来对文章进行引领,保证读者能非常方便地提炼出框架结构。 当然,偶尔也难免遇到一些表达比较混乱的文字材料,需要我们去重新组织。 套路有很多,比如战略管理中的「PEST」「波特五力」,营销领域的「STP」和「4P」,商业领域的「商业模式画布」。不过这都需要一些专业知识的积累,我们才能比较娴熟的使用。
↑ 4P 和 STP 延伸出的「品牌分析维度」
今天推荐的方法比较通用,可能你之前也听说过:「5W2H」。 WHAT:什么。
WHO:谁。
WHEN:什么时候。
WHERE:在哪里。
HOW MANY:有多少。
WHY:为什么。
HOW:如何实现。
但是,听的多并不代表一定会熟练使用。 这个方法我用了几年了,有一些比较个人的心得,跟其他人的分享的可能不那么一样。
希望屏幕前的你先放下以前对它的偏见或认识,一起重新来看看这个看起来简单实际还有点意思的套路:
(一)WHAT WHAT 代表着所涉及的主体,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对一份商业企划书来说,最重要的一个 WHAT 是:痛点。只有弄懂它,才能谈接下来的需求,与对应的供给。 对一个 App 测评来说,最重要的 WHAT 是:场景。没有场景的功能,都是一厢情愿的作秀。 又比如分析一篇文章的行文,我们要把握的 WHAT 是:论点和论据。然后才能基于它来搭建「金字塔结构」。
↑ 这只鸟的痛点是想成为一个海盗
除此之外,我们经常用到的「WHAT」还有: 条件是什么?
目的是什么?
重点是什么?
功能是什么?
规范是什么?
总之,搞清楚涉及的主体,是分析的第一步。 (二)WHO WHO 代表的是「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是学习《财务管理》时接触的一个概念,指的是股东、债权人等可能对公司的现金流量有要求权的人。 我们可以把它做相应的延伸,理解为与 WHAT 相关各个角色。
↑利益相关者
例如在分析一篇关于公司的战略调整文章时,WHO 代表的是:公司员工、公司高层、股东、竞争对手、相关政府人士、消费者、产业链上下游的参与者等一系列人员。 或者在看分析锤子发布会的报道时,WHO 代表的是:老罗、锤子公司的其他员工、消费者(锤粉和锤黑)、竞争对手(小米、魅族、华为等)。 搞清楚每一个相关者后,才能更好地去分析他们的反应或行为。 (三)WHEN WHEN 的一般解释是时间点,比如 9 月 10 日,星期三。
↑ 时间点
但我们可以按照「项目管理」的思路进行更深入地剖析,其中涉及的重要概念是「里程碑事件」(简单理解为重要事件)所对应的时间。 例如我们看到了锤子手机 M1 发布的时间是 10月19日,那可以追溯到它立项的时间,开售的时间。 又或者看一个房地产立项报告,重要的时间点是:拿地时间,开工时间,首次开盘时间,收回股东收益时间,实现正现金流时间,竣工时间,结算时间,清算时间。 不同的时间点,WHO 和 WHAT 各不相同,可以做出甘特图,或者时间轴,很多结构便呼之欲出。 (四)WHERE WHERE 的表面意思是地点。 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实际的地理位置,比如广交会在「广州琶洲」举行,旅行的目的地是「西藏」。
↑ WHERE
我们也可以对它进行一些延伸,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营销中的「渠道」。 比如手机的销售渠道有:实体店(又分为专卖店和大卖场),网络渠道(京东、淘宝、当当、亚马逊等),大客户渠道(比如针对某些公司的销售)、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 渠道是营销中的重要概念,前几年大家都在强调网络渠道,但现在发现,实体商店在一些贵重(比如奢侈品)或体验性强(比如配眼镜)的商品上,表现更为突出。 (五)HOW MANY HOW MANY 代表数量关系。 只要是能用数据图表展示的,都是 HOW MANY。 可以是有多少「利益相关者」(WHO),可以是有多少个「涉及事物」(WHAT),多少个「渠道」(WHERE),也可以是有多少个「时间节点」(WHEN)。 当然,在具体的分析时,我们可以根据相应的逻辑关系,画出对应的图表,例如: 随时间变化:柱状图或折线图。
多维度情况:蛛网图。
多属性对比:条形图。
两变量关系:散点图。
交叉的关系:维恩图。
各类别占比:饼图。
↑ 维恩图
一般来说,数据是论点的重要支撑论据,掌握好以后,能帮助我们快速理解作者观点。 (六)HOW HOW 代表的是如何,也就是解决方案。 比如针对在某「时间节点」(WHEN)某「渠道」(WHERE)对「某类消费者」(WHO)所展示的「痛点」(WHAT 和 HOW MANY)上,如何采用相应的方案来满足这部分需求,继而实现销售额的提升。 又比如我们发现对员工的激励不足,觉得应该开展长期激励,有四种考虑方案(股权激励、分红权、任期激励、经济利润奖激励),选择了其中一个(WHAT),接下来就要分析每种的路径(HOW),同时讨论对相关人员(WHO)带来的好处和约束。
↑ 如何让 iPad 成为生产力工具
由此可见, HOW 是必须建立在前五点之上,才能实现的分析路径。 (七)WHY WHY 代表的是为什么。 之所以把它放在最后一个,是因为以上六点都必须接受它的「质询」。 为什么会这样(WHAT)?
为什么他是利益相关者(WHO)?
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点发布新产品(WHEN)?
为什么选择这个渠道(WHERE)?
为什么数据出现下行(HOW MANY)?
为什么这个方案要这么开展(HOW)?
我可以将 WHY 看做一个主动反思的过程,也是判断作者如此行文如此架构合理性的标准。 所以,大部分文章按「5W2H」进行重新梳理后,都可以得到一个相对清晰的架构: WHAT:出现了一个痛点;
WHO:它涉及到了这些人;
WHEN:对应的时间点是,之前/之后有几个重要节点;
WHERE:对应的渠道或地点是;
HOW MANY:这些数据可以作为支撑;
HOW:我们将要如何解决;
WHY:这一系列的原因是。
↑ 如何分析文章的思路
看到这里的时候,其实你会发现,每一个核心点又会与其他点相关联,这不用太纠结,解决方案是: 将 WHO/WHEN/WHERE 作为分类要素,探讨不同人、不同时间点、不同渠道下的对应情况。 当然,在具体操作时,我们不用太拘泥与这个形式,它只是框架,当熟悉以后,最快提炼出最重要的观点才是目的。
↑ 一个简单案例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先到这里。
相关文章
如何分析数据关系:学习PPT图表设计,看这一篇就够了
商业模式画布架构:如何分析一家企业的商业模式
---曹将诚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