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准备这么写年度总结
2016年就快结束了。
无论主动还是被动,给自己做一个总结,终究不是坏事。它就如同一份仪式,让自己觉得这一年没有白过,也对来年有个新的期待。
虽然如此,但到下笔时,大脑又会突然空无一物。抓耳挠腮,挤不出什么有料的内容。然后便悔恨自己又浪费了一年。
后来做了修改,得到「方案一」:将写作时间扩展为 4 天。
- 方案一 -
第一天:头脑风暴。有什么想法就快速记下,同时带着问题问问其他朋友和同事。
第二天:继续头脑风暴。经过和同事朋友的聊天,一般会有一些新的收获。
第三天:开始写初稿。为什么不一次性写完呢?因为这容易让自己陷入纠结状态,琢磨词句,考虑逻辑,最终形式占用了更多时间。不如直接放开写,即使有病句、啰嗦些也无所谓,先完成,再谈其他的。
第四天:进行完善。在有内容作为基础的情况下,心会更安定,再来修正词句和逻辑,会更游刃有余。
↑ 「头脑风暴」时容易一团乱麻
不过,「头脑风暴」的过程会有点太过随机,缺少逻辑框架总会让人有不安定感。
所以,我又进行了改进,得到「方案二」。
- 方案二 -
先介绍一个思路,叫做:BSC 平衡记分卡。
它是一个工具,通常被用在公司的考核上,包括四个维度:财务、流程、顾客和学习。
对个人而言,可以做一些调整,如下图:
↑ 平衡记分卡修改版
接下来我们挨着分析:
第一,业绩。
对应「财务」指标,即今年做了哪些带来成就感的事。比如,我们可以问自己:
参与了哪些核心业务?
完成了哪些课题内容?
组织了多少场的活动?
取得了怎样的业绩?(用数据说话,比如销售额的增长,品牌价值的提升,服务的客户数量,活跃用户增长多少等等)
第二,流程。
为了更有效率地实现业绩,做了哪些工作?我们可以问自己:
是否对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实现了业绩的提升?(比如人力减少、沟通更顺畅等等)
对制度进行了怎样的改善,让效率得到提升?
是否引入新的指标,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是否对组织结构进行改善,提升工作效率?
第三,他人。
对应「顾客」指标。这个可以问一些相关人。
比如问问同事和朋友:
你觉得今年我有哪些做的不错和不足的?
你觉得我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比如可以问问客户:
怎么评价今年的服务?满意的在哪里,不满意的是什么?
判断的指标是什么?(方便之后改进)
第四,成长。
对应的是「学习」,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得到提升。比如:
参与哪些培训?
读了哪些书?
认识了怎样的人?从他那学到了什么?
去过哪些城市?感触是什么?
不过,这个思路仍然只是从「自我角度」出发,缺少了对比的维度。
所以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得到「方案三」。
- 方案三 -
对比的维度有两个,第一是自己与自己,第二是自己与他人。
与自己对比。比如对我来说,明显感觉较去年,对他人的理解会更进一步,写作上也有了一些提升。
与他人对比。这涉及到同事、朋友,和其他公司同岗位的朋友。
与自己比,看有什么进步;与他人比,看有什么不足。
你看,通过这样的思考:看到了自己做了什么,了解了自己的进步,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最后的总结自然水到渠成。
↑ 和他人对比
最后总结一下:
1.写作流程:①思考清楚后再动笔;②动笔时先完成草稿,再进行润色。
2.头脑风暴维度:①业绩贡献;②流程改进;③他人看法;④个人成长。
3.对比角度:与自己对比找成长,与他人对比找不足。他人对比可参考①与同一部门的同事对比;②与其他部门的同事对比;③与其他公司同岗位的朋友对比。
再分享一下本文的思考逻辑图。
欢迎大家补充!
晚安好梦。
↑ 哈哈,新的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