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单的思路,帮助我们理清他人的行为动机
(一)
在做网络课程上,我一直很佩服秋叶大叔。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对产品的打磨,二是对运营的理解。
就第二点举个例子。
他会通过一些方法让学员将自己学到的作品分享出去,刚开始,我只从传播的角度去理解,毕竟这是最直观的感受。
但他给了另一层理由:对大多数学员而言,微博和朋友圈的关注者都是自己的朋友。他们资历一般相当,水平也基本相近,所以当看到这个之前差不多的人,突然在某个领域上有了进步,内心中势必产生微妙的波澜,具体来说就是:
不行,我不能输。
当然,这种情绪只会藏在心里,表面上还是点赞感叹。但私下里,会产生一种压迫感,这促使自己也去学习。
如此,便达到了推广的目的,刺激购买行为。
(二)
人的行为动机是个很有意思的主题。
我们再来一例:一个人为什么要通过他人的好友申请?
在面对好友申请时,我们一般会面临两种打招呼方式:
第一种是直接型,按照微信提供的原始方式:「我是」+「微信名」。例如:
我是如风
我是 Sunshine
第二种是友好型,说明自己到底是谁:「我是」+「公司」+「职位」+「真实姓名」,或者「我是」+「标签」+「真实姓名」。例如:
我是保利地产研究分析师蒋志超
我是《PPT炼成记》作者曹将
一般来说,后者更容易得到通过。
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来自于信息更对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信息背后呈现出的倾向:以后你可以找我帮忙,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三)
这两个例子分别代表着刺激人做事的两种模式:
一类是「大棒」,让人产生恐慌。
一类是「胡萝卜」,让人产生期望。
对于经管类专业背景的朋友,这个理论应该十分熟悉。
在具体运用中,它又会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
一个是相关度,也就是这个刺激与自己是否相关。
一个是强度,也就是这个刺激是否足够强让人感知到。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关于面试。
面试的基本诉求是:我的能力可以帮助到贵公司和团队,换句话说就是,我是你们的胡萝卜。
为了让面试官提起兴趣,那么可以强调两方面内容:
相关性:我之前的经历能运用到目标岗位上,这与业务部门高度相关,毕竟他们就是要人来干活。
强度:我的经历含金量足够,这时候可以用数据论证,比如多少天实现多少业绩。
一般来说,如果这两者符合,基本问题不大。
(四)
其实,只要涉及到沟通,特别是希望某人做某事,基本可以套用这个逻辑。
推销某件商品:
1.【胡萝卜】这件商品好棒哦,大家用了都说好!
2.【大棒】你不用就惨了,你看你掉发多严重。
激励做某事:
1.【胡萝卜】机会难得,赶紧争取。
2.【大棒】你的竞争对手可一直想要做这个哦。
公众号取标题:
1.【胡萝卜】看完这篇文章,成为情商达人!
2.【大棒】你还在重复做事啊?试试这个办法!
博取赞赏:
1.【胡萝卜】超过 20 人赞赏我明天就继续更新。
2.【大棒】少于 20 个人赞赏这周都不更新。
(谁管你明天更不更新哈哈)
所以下次,如果涉及到人的行为,那么可以套用这个模型,百发百中。
划重点:
基本款:胡萝卜让人产生期望,大棒让人产生恐慌。
升级款:激励时提升「相关度」和「强度」,让行为的可能性变大。
我是尾巴:
去年年底参与了一个项目,关于激励和约束,发现只要是涉及人的问题,都逃不脱胡萝卜和大棒。同时还有一系列让人想不到但又能理解的因素出现,感慨最深的就是:人力工作真的不易,向每个 HR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