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将,最艰难的时候,你是怎么走出来的?
我是从2009年开始接触自媒体的。
那时我大二,学的专业名字有点复杂,叫做统计学(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方向)。
但谁也没想到,在自媒体上,分享的内容则是关于 PPT 。
起因并不高大上,反而有点让人觉得不好意思。
一次课程展示,我最喜欢的美女老师对着我做的幻灯片,很严厉地批评道:
这个PPT做得太丑了!
如果是其他人这么说到还无所谓,但她这么说,就如同五雷轰顶。
为了重塑自己的形象,我下定决心,要好好修炼这门技能。于是买来一堆书看,并将里面的版式、技巧用在每一次的制作中。
如此坚持了一年多,竟然也小有成就:同学们私下要来我的幻灯片,成为他们的模版。
当时内心有点小得意,便开了个博客,把这些作品分享出来,并附上制作心得。
就这样,竟然也写了 200 多篇文章,分享了 100 多个作品,博客总的阅读量也达到了90多万。
某天登录账号,看到一张纸条(类似微博的私信):
我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有没有意愿出书。
对一个学生而言,收到这样的邀约,第一反应肯定是:要!
于是,写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叫做《PPT炼成记》,卖了7万多册。
后来,跟大多数同学一样,毕业后进了企业,开始了朝九晚五(或六或七或不知道什么时候)的工作。
刚工作的时候,人很迷茫。
其中最迷茫的是:做了很多事情,但总觉得做了就做了,没有体系,没有章法,一盘散沙。
每天很累,又感觉碌碌无为。
我讨厌这样的状态。
从小学六年级开始,我就坚持每天写日记。只是大多时候,这些文字都是流水账。
我决定做一个改良,把它变成总结。
方法就跟当时写 PPT 博客一样:回顾历程,总结思路,提炼方法。
为了给自己多一点鞭笞,规定将这些内容发到微博和公众号上。多一些人的监督,自己的文字也会更理性和克制。
就这样,写了 700 多篇文章,微博关注量为 9 万多,公众号关注量为10万+,也有文章阅读量达到10万+。
而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方法体系。它们源自于经历,加工于思考,提炼于经验。
在这里,我想留一点笔墨,分享三个总结的方法。
第一,假设法。
假设自己是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该怎么处理?
例如看电影,假设自己是男主角,遇到反派的迫害,该怎么应急?
例如同事在打电话处理问题,假设自己也遇到同样的情况,该怎么回复?
有了这个思路,每天遇到的任何事情,都能成为总结的经历。而它们就像消防演习,有了心理演练,之后真的遇上,便能马上决策。
第二,联想法。
任何事情,都尽量多联想一些可能。最常用的有两类:
其一是:还可以解释什么?
比如看到【消费者的很多决策都是不理性的】,可以找到更多的解释案例:
双十一的时候,即使没有需求,看到便宜也要买。
有人失恋后,会卖掉房子,换一座城市生活。
在买房的时候,会货比三家,各种分析;但在手机上选择股票时,很容易冲动购买。
其二是:跟我又什么关系?
还是以【消费者的很多决策都是不理性的】为例:
在做重要决策时,务必先让自己冷静一个小时,然后再做判断,避免让情绪左右理性。
第三,步骤法。
把提炼的方法归纳为步骤,这样一来,事情的处理便能实现标准化和快速化。
例如,看一本书,我们可以分为三步来操作:
阅读目录,大概了解整体架构,并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
快速阅读与自己关系不大的章节,并重点阅读每章的总结。
仔细阅读能回答自己疑惑的章节,并做好记录。
有了步骤作为指引,之后的行动便不会杂乱无章。
我是小结
利用「假设法」去观察周围,利用「联想法」去引导思考,利用「步骤法」总结套路。
我是尾巴
已近年末,也开始准备自己的年终总结。
这是第一篇,把时间线延长至 7 年前。
顺道看了一下曾经的一些日记,迷茫,无助,但又真实,可爱。
有一段时间自己心情不好,不想写东西,就在笔记本上涂涂画画,于是有了这组「便利贴男生的故事」。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