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化记忆:怎么记住一看就晕的概念?
当时我立在那,不知道该怎么办……
——看到这样的开头,想必你跟我一样,都迫不及待渴望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就是故事的魅力。
它完美地迎合了我们的好奇心,继而引发注意。
就如同在办公室里,突然一个人说要结婚了,其他人无论多忙,肯定马上都能「忙里偷闲」,开始恭喜。
既然大脑有这样的特性,我们是否可以适当利用,帮助我们的学习和表达?
答案是肯定的。
/ 01 /
概念嫁接
寻找相似物,并进行概念连接。
比如,在学习营销时,接触过一个概念,叫做「顾客参与」。
大意是:在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中,顾客承担一定生产者角色,为获得情感、个性化需求、自我创造及自我实现等方面需求的投入行为,它一般会让顾客对这份产品或服务产生更高的评价。
概念很长,看起来很累。
但是,如果想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宜家!
它们一般提供半成品家具,顾客可以自己组装,最后的产出融入了感受,评价自然就更高。
——否则就是承认自己也不行。
那如果用互联网喜欢的表达,则可以将「顾客参与效应」换做「宜家效应」。
类似的还有:
1.从众效应→羊群效应
2.手艺人的活法→U盘化生存
3.隔离外界→自我降噪
/ 02 /
故事化记忆
刚刚聊的是单个概念,借用熟悉的事物进行连接。那么针对一串相关联的概念呢?
用故事演绎!
比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面提到了五个需求: 生理,安全,归属,尊重,成就。
那么,我们可以给每个需求一个具体的场景(故事):
1.生理:我饿了。
2.安全:我被抢劫了。
3.归属:结婚有家了。
4.尊重:他竟然在车上打我,不给我面子!
5.成就:升职啦!
当然,这样还是会有点散。这时候,可以考虑用一个故事来串联:
1.生理:今天早上,起得太晚了,就没吃早饭。
2.安全:打了个车,然后想起了滴滴事件,于是多看了司机一眼,还好,他挺和善的。
3.归属:到公司楼下的时候,遇到了乐乐,她说最近跟同事闹得很僵,部门关系不好,想要辞职。我赶紧安慰,说现在行情不好,尽量不要乱动。
4.尊重:到工位时,突然看到桌上有个小礼物,上面还有张贺卡,说谢谢周老师!原来是因为今年做了一个内部培训,人力好有心!
5.成就:9点钟开部门会,领导说之前的策划很好,获得了甲方认可!好开心!
你看,一个小故事,直接就把这个理论消化了。
/ 03 /
故事化记忆的本质
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曾做过一个研究,结论是: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参与者的学习效果各不相同。
最差的是「听讲」,最好的是「教授给他人」。
为什么后者效果好?
第一,二次理解。要跟他人分享,必须对它足够熟悉。
第二,丰富内容。要教授给他人,必须准备更多的案例。
第三,语言表达。无论是写作,还是讲课,都需要对内容进行再次回顾,自然又形成了对内容的多次消化。
故事化记忆也是如此:需要熟悉内容,需要延展场景,需要用自己的话再重新表述。
如此,既有经历与新鲜概念产生连接。
最后,概念顺理成章进入我们的知识体系。
总结一下
面对新概念,我们可以通过「故事化」的手段强化理解与记忆。
1.单一概念:寻找相关主体,进行概念连接。
2.相关概念:串联成故事,进行整体演绎。
以上。
晚安好梦。
PS:大家可以试着将「产品生命周期」与「个人的生命周期」进行连接并演绎,效果也不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