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精神传承,创新引领,三位院士共话交医高质量发展!






“要勇于创新,敢于探索,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用自己的力量让别人活得更幸福!”

“每个人都要怀揣梦想,为之奋斗到底!”

……

12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院长夏强,三位院士莅临上海交大医学院“精神传承 创新引领 共话交医高质量发展”院士论坛,现场院士们金句迭出,气氛热烈,点燃寒冷冬日。


打造医学人才“强磁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全力对接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战略中,不断完善学科发展顶层设计、加快平台融合内涵建设,打造医学人才的“强磁场”。

关于人才培养,范先群院士认为应当“一切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交大医学院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根本任务,致力于培育卓越医学创新人才,把研究生培养成临床医学专家、医学科学家,甚至是医学大师。培养出世界一流人才的学校,方可称为世界一流大学,所以交大医学院始终不渝坚持一切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创新性地开展了临床医学“4+4”、临床医学八年一贯制等培养模式。同时紧密结合各类医学交叉课程、基地,培育复合型的医学创新人才。

“要想培养一流的人才,必须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所谓名师出高徒,因此,交大医学院始终致力打造一支顶尖的教师队伍。学院通过将骨干教师激励计划、首席教师牵引计划、临床和基础相结合的创新团队培养计划、破格晋升计划、双百人计划等紧密结合起来,打造杰出高水平教师队伍,让最优秀的学生和最优秀的老师互相促进,共同打造人才聚集的效应。

     “拥有一流人才,方可建立起一流学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交大医学院实施“四峰”工程——“尖峰、攀峰、造峰、筑峰”,即紧紧抓住“牛鼻子”建设顶尖临床医学学科、依托强大的临床学科支持基础医学、推动多学科紧密协同、打造一批强大的新兴学科。以此推动优势学科强势发展、交叉学科融合发展、新兴学科精准发展。

范先群院士被称为“光明使者”,是我国眼眶病和眼肿瘤领域主要开拓者。他认为“做一名好老师,就是要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告诉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要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境界,讲清道理。授业即要教会学生一技之长,让学生学到真本事,能解决病人的问题。解惑则是要带领学生齐心协力,解决团队奋斗过程中难以攻克的问题,要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胸襟。只有这样,学科、医院、学校才能更好的发展。



怀揣梦想,奋斗不息

三位院士皆为医院管理者,更是医生、医学科学家、教育者。他们从医学生“追赶”到院士“领跑”,为交医的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用自己的奋斗史为年轻的心灵点灯引路,用自己的经历,帮助医学生拨开思想迷雾,点燃理想信念之火。

“对于年轻医生来讲,总要有一个梦想,而且不要轻言放弃,坚持才会成功。”夏强院士提到,年轻医生需要有一个“小目标”,一个需要实现的人生理想。他就是怀揣着最初的梦想并做了最坏的打算,来到仁济医院组建全新的团队,开始新的挑战。最初几年由于技术不成熟,夏强院士坦言也曾想放弃,但最初的梦想一直支撑着他。团队成员一道历经6年的探索,经历了各种困难和失败,最终取得了技术上的成果。“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而我就很幸运,成为了万一的那个人”。夏强院士用自己的奋斗故事告诉年轻的医学生,极少有成功是靠运气的,大部分人一定付出了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正是这种坚持到底的努力,才将昨天还不可能的,今天仍然非常困难的,在明天变成常规的技术造福广大患者。

“医学在不断地创新和进步,只有不断地深入探索,才能造福广大患者”这就是所谓的医学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夏强院士引领我国儿童肝移植从几乎空白到世界领先,通过科学技术的突破创新解决了一个个重大的临床需求难题。如何去坚持创新与突破,践行科学家精神,夏强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世界肝移植之父托马斯·斯塔泽完成了第一例肝脏移植手术,随后,台湾长庚医院陈肇隆院士完成了亚洲第一例肝脏移植手术,在之后的二十年里,夏强在仁济医院开启了儿童肝移植新征程,将其打造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肝移植中心。

作为一名医院的管理者,夏强院士提出:“做医生需要终身学习”。从医院来讲,应该要给同学提供最好的学习和实践课程以及实践训练,让学生们在学习阶段做好操作训练。同时,附属医院有很多科研平台提供良好的科研场地与师资,助力学生科研能力提升。比如仁济医院有“杰出住院医师培养计划”与“青年医师全周期培养计划”,给予年轻医生最大可能的支持,希望学生心无旁骛地学习研究。医学生最大的老师是病人,每位医生都将从不同患者身上接触到新的问题,这就需要医生持之以恒地学习。



做没有定冠词的“创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坚持“顶天”“强腰”“立地”,持续推进附属医院建设;依托医学发展“新赛道”,持续解决医疗“卡脖子”问题。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疾病谱的不断变化,医学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引领。

面对医院如何提升临床研究、促进成果转化这一问题,宁光院士提倡“没有定冠词的创新”,科学无大小,只有新不新,每一个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研究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挖掘。不论是医学生,或者是科学家,都不应该轻易被规则所限制或束缚,要勇闯无人区和死亡谷,探索别人尚未涉及的领域,解决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然,医生这个职业是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每一个医学生在学生时期就开始了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形成了知识的积淀,并将其转化成潜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打磨、运用、熟悉,从而有助于新的科研成果诞生。

宁光院士是数以亿计“糖友们”的救星,带领瑞金医院内分泌科数十年位居全国第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他认为好的医生要具备高尚的人品和精湛的医术。换言之,能够为患者解决病痛的医生就是好医生。疾病没有大小,只要能够帮患者解除病痛的困扰就是好医生。与此同时,每一位医生都要清楚地认识到,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全力以赴将其做好。

“科学就是要静下心来,安心从事自己的专业,用自己的力量让别人活得更加幸福健康。”他说道:20多年前,肾上腺皮质瘤的确诊需要270多天的诊断时间,而今在瑞金医院只需要4天即可确诊,这就是科学的进步。而每一段科学的进步,离不开每一代不记名、不计利的人做出贡献。科学就是在一代人、一代人传递中不断进步。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真正出于源动力的,真正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研究才是科学。研究者们要致力于做0-1的创新突破,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做没有人做过的事,解决别人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的成绩在十年之后被记住,算小有成绩,千百年后还能被铭记,方可被称为大科学家。



在交流互动环节,三位院士就科技人才、医学生、中小学生代表等关心的AI人工智能、科学素养、研究创新等问题进行了亲切互动,院士们金句迭出,娓娓道来,他们幽默风趣的回答频频赢得现场笑声和掌声。这场盛宴让交医人倾听院士的智慧之声,感受科技的创新力量,共同探讨了交医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聆听智慧之声 点燃思想火花

论坛现场气氛超燃,座无虚席。医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各附属医院相关院领导,杰青、长江学者等国家级科技人才,医学院机关干部、师生医护员工、附属中小学学生代表等近400人参加论坛。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海扬和邵崇文主持。

现场诸多青年学者、教师、学生等认真倾听院士对话,感悟良多,纷纷交流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参加院士论坛收获颇丰,从三位院士身上学到了很多。作为一名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的青年PI,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范先群院士对于作为教师如何做好立德树人的解读:他引用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所著的《师说》中的名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尤其指出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注重传道这个根本,做好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传承。

——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系课题组长、研究员唐玉杰

有幸聆听三位院士的巅峰讨论,受益良多。三位院士深入浅出,结合自己的学研生涯,分享了自己对于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等独到的见解,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与大师级医学泰斗之间的巨大差距。只有与自己内心真诚对话,追求卓越的同时,不忘初心,广聚善爱,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些许印记!

——公共卫生学院环境与健康系系主任、研究员汪一心

就像范院长在院士论坛所说的,要有科研平台,更要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回想起入学后近半年的学习,导师就是指导我们从撰写综述开始,帮助我们把握领域内已有的重大研究成果和最新前沿科技,确定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转化价值的课题作为研究方向。此后,我会依托药学这极好的学习平台和团队优势,走好科研的每一小步,以未来的医学科学家为己任,勇攀医学高峰,为医学事业的进步、人民健康的福祉做出卓越贡献。

——2023级药学硕士生李沛颖

在院士论坛上,宁光院士的独特见解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他指导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常自省、自我驱动、自我定位,做自己喜欢的或是喜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成功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作为学术型研究生,我也会像宁光院士一样自信坚定,一样热爱专业,依据自己的“天赋”,在创新的道路上且行且珍惜,以期做出“从0到1”的科研成果。

——2023级护理学硕士生尚淑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