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融开放:走向大国相争的主战场

刘欢 亿欧网 2021-10-22

今天的金融开放,正是大国成长的必然路径。


全文3178字,阅读约需6分钟


文丨刘欢


2020年4月1日起,证券公司的外资占股比限制将会被取消。


从此,国际大型投资银行可以在国内全面参与市场竞争,而不用与国内合作伙伴以合资方式开展业务。


这一消息,比原计划提前了8个月。


对于中国金融业来讲,这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中国证券业对外开放再提速,彰显了以金融服务业为代表的更高层次水平的改革开放已箭在弦上。



金融开放是更高水平的开放


从贸易战、科技战再到金融战,中美作为全球两大经济轴心:隔空博弈、落地“缠斗”


贸易摩擦的过程里,中国展示了超规模经济体的韧性和活力


科技争夺战的前沿,中国又掀起了国产替代浪潮,硬科技崛起突围求生。


贸易摩擦背后,我们看到大量发达国家越发严重的产业空心化。强大的制造业作为一个国家财富创造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服务业的过度发达与基础制造业持续萎缩,使美国经济不得不面对各种挑战。


对外贸易摩擦和对内减税两大杀手锏,是吸引资本回流美国和重振“美国制造”的重要策略。“头号强国”的地位需要通过这样的策略来巩固。


然而,一个客观的现实是,在全球经贸一体化、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和美国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大环境下,美国想要维持现有社会体系的高效运行,少不了全球(尤其是中国)的供给。


一旦形成经济对峙,将不会是一场实力悬殊的闪电战,而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谁都难以“独善其身”。美国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全球经济,亦离不开中国经济。


于中国来讲,1979年中美建交,中国开始拥抱全球化经济体下。2001年加入WTO,再次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体——中国一直在以实际行动走向开放。


中国入“世”,最直观的改变就是先后在农产品领域、专业服务领域(法律、会计、医疗等)、影音产品、汽车业、旅游业、外贸业等领域取得飞跃式发展。外资的涌入,对于上述领域的正向演变起到了催化作用。


在入世保护期间,中国的金融服务业也以渐进式节奏逐渐开放。2017年,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国家高层就曾强调“要积极稳妥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合理安排开放顺序。”


由此可见,金融作为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金融体系发展而言,顶层设计深知“稳健而非极速是首要前提”


在当下的时间点,以证券业为代表的中国金融业如果要进一步开放,需要一个前提条件:中国的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已经能够应对金融全面开放所带来的冲击。


金融服务业作为先进服务业中相对独特和独立的行业,本身就代表了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开放的实践。但相比我国零售、餐饮、外贸、旅游等诸多行业,此前金融业的开放程度相对较低。


以证券业(投资银行)为例,虽然证券业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占比没有银行高。但其联系面广、渗透力深。证券公司作为融资中介、投资中介,联通千行百业,对接企业与投资者,对稳经济、稳金融发挥着关键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证券业在促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顽疾”问题上发挥着枢纽功能。



必须翻过金融这道坎


在中美贸易摩擦期间,第十三轮高级别经贸磋商所达成的协议中,有一条尤为重要——中国同意扩大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服务机构对外开放,并在外汇市场透明度和市场自由度方面达成协定。


由此可见,不管是外围贸易战的压力,还是内在产业转型升级、动能转化的倒逼,中国要往前迈一步,就必须翻过金融开放这道坎。


我们知道:在贸易摩擦中,中国尚有多手牌可以打。在科技战中,我们除了5G底牌外,还在加紧突围更多高精尖“卡脖子”技术。而在金融市场中,当下中国依然有诸多难题待解。


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曾对我国当前金融业面临的问题做了精准“把脉”。


目前我国金融业主要面临结构性失衡的矛盾与挑战,这包括:


1、银行间接融资与社会直接融资的失衡;

2、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的失衡;

3、长期融资与短期融资的失衡;

4、房地产融资与其他产业融资的失衡;

5、大型企业以及大型基建项目融资与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的失衡;

6、传统银行信贷与各种影子银行的失衡;

7、实业投资的回报与金融产品投资的回报出现失衡。

8、金融供给结构与金融有效需求结构的失衡。


解决金融业结构性失衡的难题,唯有推动金融开放,深化金融改革。否则中国金融业将无法取得进一步的进展,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也会大打折扣。


中国金融业对外全面开放,势必吸引优秀的外资机构跑步入场。亿欧智库院长由天宇表示,“这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改革开放从来都是双赢之举。中国需要高水平的机构进来参与建设和竞争,世界上的其他机构需要更充分地进入中国市场来获得利益与发展。”


总体来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存在,但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因为供需之间的不平衡,赚取了超额利润。要破解这些问题,一个多元化、开放化、更加市场化的金融体系是必须的。



融入世界的必选项


此次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就是在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上下功夫,“从病根开药方”


并不是说外资的经营效率就一定高,更重要的是,在一个充分市场化竞争的金融体系中,市场本身会优胜劣汰,选择最高效率的金融服务方式。


因此,中国要想融入世界金融体系,金融对外开放是必选项。


反过来看,世界也需要中国,美国更需要中国,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中国都是全球经济的“大市场”。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不久前透露,2019年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预计将超过16%。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30%左右。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来自联合国统计司的数据显示,当时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仅有2.25%,而同期美国这一数据是24.72%。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需求”就是拉动世界经济发展最强劲的引擎之一,“金融需求”对于全球金融产业的发展来说同样重要。


尤其是对美国等资本市场成熟的国家来说,以高盛、摩根士丹利为典型代表的国际金融服务机构,不论从规模还是成熟度上来看,都对中国市场表现出浓厚兴趣,纷纷抢跑、跃跃欲试。


金融服务业的全面对外开放,重点在于“市场开放”和“准入开放”


或许在银行端,这种变化并不显性。但是在证券业和保险行业,用户会有比较清晰的感知。尤其是证券业,外资在资产管理、投资咨询、承销保荐、大型并购、量化交易、风险管理上,都在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市场。


中国的金融业开放,证券业也是走在队伍前列的排头兵。


有人认为国外券商机构是“狼群”,也有将其比作“鲶鱼”。不论它究竟是什么,但毋庸置疑的是,他们在中国市场中的存在,都将对中国证券业产生明显的直接作用——中国证券业洗牌重组在所难免


对于此次证券业的全面开放,多位专家向亿欧表示,外资券商入华,最值得期待的,仍然是他们将如何俘获大量创新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芳心”。在此之前,这些不能被金融服务充分覆盖的中小企业,或许是外资入华业务的突破口。


此外,对于中国居民而言,当前的金融业正面临一个突出矛盾——储蓄有余,但投资需求相对不足;社会财富规模庞大,但财富所能投向的投资品相对不足。


如何管理和分配如此巨大规模的社会储蓄和社会财富?这或许是外资金融机构的另一大机会:事关每个人的钱袋子,更关乎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是否能够站稳脚跟。



写在最后


回望过去,四十年前改革开放出发点,是为了解决新中国亿万百姓的温饱问题,打开国门追赶现代化的历史车轮。


放眼未来,四十年后的改革开放,中国站在历史更高的起点上,是为了解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为了主动走出去实现富起来、强起来的愿望。这一切,都需要更好的金融行业来助力与推动。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


今天的金融开放,正是大国成长的必然路径。


参考资料:


1.《“应对国际疫情影响,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发布会实录》2020/3/22 中国人民银行

2.《安青松:中国证券业发展新机遇 | 封面专题》2020/1/27 清华金融评论

3.《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中国金融业存在八方面结构性失衡》2019/12/1  亿欧

4.《新一轮扩大开放有何不同》2018/4/24 光明日报

5.《习近平:深化金融改革 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2017/7/15 新华社


本文属亿欧原创。申请文章授权请后台回复“转载”,联系相关运营人员,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COMMEND
推荐阅读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