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已经开始考虑养老,当代人的养老焦虑能找到出口吗?
投资、需求、政策站上同频共振点,这个产业真的要爆发了吗?
全文3422字,阅读约需7分钟
文|漆叶青
编辑|刘聪
来源|亿欧健谈
ID:EO-Healthcare
题图 | unsplash
腾讯正在杀入养老领域!
10天前,国内最大的居家医疗照护服务机构——福寿康刚刚完成新一轮工商变更,广西腾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赫然在列,这也是腾讯在养老赛道的第一笔投资,而上一轮领投福寿康的还有明星机构红杉中国。
不止腾讯、红杉,今年以来,养老赛道诞生了多笔投资,包括邦邦机器人、小橙长护、新府智能、国龄城科、共享之家、天与养老等至少6家养老相关公司先后获得融资。
事实上,除了VC/PE以及创新企业,更多传统公司也携巨资跨界闯入这个万亿蓝海市场,比如早在2009年,房地产商万科就在杭州良渚文化村布局了高端养老项目“随园嘉树”,直至现在,万科在全国的养老布局已经达到15个城市、170个项目。
甚至在需求端,近期的社交媒体也笼罩着一股“90后已经开始考虑养老”的氛围,在小红书上,有关“养老”的笔记已经累计超过数十万篇,且据腾讯新闻棱镜报道,泰康旗下的养老保险产品最年轻的客户仅有21岁。
加之,国家卫健委等11部门也在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发展健康管理类、养老监护类、康复辅助器具类等产品,满足老年人健康和养老需求。
投资、需求、政策站上同频共振点,这个产业真的要爆发了吗?
01
一个供给没跟上需求的市场
快速变化的人口结构,使得养老成为了民生的重中之重。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锁凌燕将老龄化具体分成三个层次解读:顶部老龄化、底部老龄化、腰部老龄化。
顶部老龄化: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402万人、占比18.70%,65岁及以上人口高达19064万人、占比13.50%,与2010年相比,这两个比重分别上升5.44和4.62个百分点。
底部老龄化:伴随社会发展,人口结构中独子化、少子化情况出现,造成老龄人口比例相对增多,不过七普数据显示,0~14岁人口与六普相比,比重略有回升。
腰部老龄化:伴随老龄化进程,也是中国迈入现代化的进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生进一步导致了年轻人口外流,父母空巢,传统家庭的照料和赡养职能严重弱化。七普数据显示,在2010-2020的十年间,户均人口从3.10人减少为2.62人,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流动人口增长69.73%。
三个层次因素叠加意味着,大量的老年人口规模上涨,带来相应服务需求的大规模扩张,而家庭结构的迅速变化,要求社会和市场承担更多的老年人照料或照护职能。
然而,就像3年前红杉中国发布的《2019年中国城市养老消费洞察报告》所描述的那样,养老产业是一个供给没追上需求的市场——剧烈膨胀需求背后,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明显不足。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3.8万个,各类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9.1万个,数量少且远未实现社区全覆盖。而按照国家标准养老护理员与老人的比例1比4测算,养老护理员缺口约200万名,现有队伍年龄偏大、职业技术水平偏低等问题也十分突出。
在这种形势下,有关部门对养老服务行业持续出台扶持政策,特别是2019年以来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比如,2019年7月,民政部发布了针对社区养老收入、房屋土地交易等出台了税收优惠政策。
供需矛盾与政策支持的双向发力催生巨大的潜在市场。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养老产业的市场规模约为4万亿元,而到2030年有望增至13万亿。
02
跨界资本成主力军
万亿市场规模吸引下,各路巨头争相涌入。
整体来看,这些入局者可以分作六类:以医疗服务、养老服务机构、用品制造企业为主的医养服务系,涉足养老地产、社区的地产系,发布金融产品和跨界投资的保险系,转型布局的国资系,通过新技术赋能养老的科创系,以及发力中国市场的外资系。
上述企业一边聚焦自身核心竞争力,一边接连投资覆盖不同产业领域,助力延长产业链,比如此次因为战略投资福寿康出圈的腾讯,上一次有关养老的动作是在2020年初,其在深圳养老护理院测试的产品——智能跌倒监测系统发布。
从总量看,在当前跨界养老的企业中,地产公司占比最大,包括万科、保利、远洋、恒大、碧桂园、华润等30余家房企,均在一、二线城市及发达地区布局养老产业地产。
究其原因在于,房地产行业结束了过去20年单边上扬的态势,天花板早已显现,无论是行业巨头,还是区域龙头,都急需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养老相对于单纯的医疗服务,更需要资金、拿地、社区运营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这恰好是房企的优势。
虽然各大房企动作频频,但总结起来商业模式无外乎几种,大多开发商仍然通过自建或改建原有物业提供养老住宅,采用租售并举或按月收取租赁费和服务费的盈利模式来发育自身服务能力。
地产企业之外,如今,保险企业也正成为养老市场中最频繁活跃的身影,去年,新华保险首个大型CCRC社区新华家园·颐享社区亮相;此前,中国平安发布“平安臻颐年”康养品牌及首个高端产品线“颐年城”,切入高端养老产业。
根据中国银行保险报,截至2020年9月末,中国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等10家保险机构投资47个养老社区项目,分布于北京、上海、海南、江苏、广东、安徽等东部沿海以及中部的20个省市区,床位数84155个。同时,保险资金通过直接股权和间接股权投向产业方向,为养老及养老产业上下游医疗、健康行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2347.82亿元。
典型如泰康,作为国内最早探索投资养老社区的保险公司之一,泰康人寿也在2010年就打造了“泰康之家”项目,在养老社区配建康复医院,以老年医学为基础,打造急诊急救保障、老年慢病管理、老年康复的三重防线,目前通过自建自营的重资产运营模式,已在全国22个核心城市,完成7家养老社区落地运营,可提供生活单元3.9万户,医疗床位近1600张,能为5.5万位老人提供退休生活的一站式服务。
锁凌燕指出,保险业作为支付方,在助力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有2个重要优势:一是作为付款人,能够通过战略合作、资本联合等渠道,形成跟服务供给者的互动和融合;二是作为服务购买者,能把不同服务整合起来,形成全生命周期的干预链条。
整体来看,各险企旗下养老社区大多定位高端社区项目,费用相对较高,且各保险养老社区的入住资格和费用规则较为相似,一般依据不同的保费计划,申请不同的确认函,获得入住资格,之后再按月缴纳房屋使用费、居家费用和餐费。
03
慢行业,仍在摸索中前行
尽管大资本带着资金跨界而来,但养老产业真正要爆发仍需等待时日。
养老产业项目普遍具有“三高一低一长”的特点,即“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低利润、回报周期长”,这对企业的融资、建设和经营管理均是不小的考验。
“带头大哥”如万科入局养老十余年,“全国170个养老项目几乎都没有盈利”;布局了活力养生型、持续照料型、康复护理型三条服务产品线的新华保险,2021年上半年,旗下养老服务业务利润为负。
翻阅更多房企或险企的财报会发现,他们通常仅公布了不断投入的养老服务规模,但对相关业务创造的收入或利润“讳莫如深”。
养老产业发展并非一朝一夕,它具有福利性、微利性和缓慢性,这些特殊属性决定了在现阶段,至少在规模化和品牌化之前,它并不能给企业立刻带来盈利,甚至需要倒贴。
而且,正如多位行业人士所强调的那样,养老是个服务行业,不是一个地产行业,最重要的环节还在于服务体系、服务流程和服务质量的打造。
去年底,一组连载于《北京文学》的亲历性纪实性文章《当你老了——我陪老伴的求医经历》引发不少人共鸣。文章中,作家龚玉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求医过程中住院难、转院难、手术难、找护工难的“无助、痛苦和不堪”的经历。
文章恰恰切实反映了问题:当前社会医疗健康和养老服务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综合医院、基础医疗、长期护理、康复体系之间没有形成连接和整合。
或许正如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曾在年度股东大会上所言,养老业务是万科的摸索业务。
所谓摸索业务,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模式,或许摸索清楚以后才可以突破的业务。因此在各家企业都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现阶段,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内功修炼,才能有希望在湍急的河水之中,寻求出自身的产业发展之道。
本文由亿欧健谈授权亿欧发布,申请文章授权请联系原出处。
RECOMM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