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化工业的发展大势下,企业何去何从?
企业为何要低碳化,又如何达成低碳化?
”
文丨刘旻昊
编辑丨孙毅颂
在全球变暖话题热度不断攀升的趋势下,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理念也应运而生。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工业进入了以节约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低碳绿色发展新阶段。
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也面临新的亟待解决的命题:企业为何要低碳化,又如何达成低碳化?
一方面,在宏观环境的驱动下,工业低碳转型成为大势所趋,另一方面绿色低碳能够拓展企业生命线,而企业低碳化转型的关键在于产业生态新部署。
宏观环境提出低碳要求
近年来,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破坏“行径”使其在各国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全球变暖导致了更频繁和更严重的气候极端事件,也导致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致使海平面逐渐上升,同时加剧了水资源和能源的稀缺问题。
基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学家的保守估计,南极冰盖融化会使本世纪的海平面上升50厘米,同时也有学者指出,如果放任气候变化的情况下,本世纪末,气候变化对我国的经济损失可达生产总值的7.5%-30%。
全球范围内对气候变化的日益关注促使国家制定了更为严格的环保法规和减排目标,这驱使企业寻求减少碳排放以遵守法规要求。不同国家为了应对全球变暖,采取了各种各样的举措,这些举措涵盖了政策、技术、经济和社会层面。
欧洲联盟是全球领先的低碳经济地区之一。欧盟采取了碳市场体系,实施了排放交易制度,限制了工业和能源部门的碳排放。
此外,欧盟也在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制定了严格的能源效率标准,并在交通领域推广电动汽车和公共交通。
尽管在一段时间内退出了《巴黎协定》,但美国各州和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一些州制定了严格的碳排放限制,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支持电动汽车的推广。目前,美国已经重新加入了《巴黎协定》,并承诺实施更加积极的气候政策。
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能源转型和碳排放减少。该国鼓励能源效率提升,加速电动汽车的普及,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进行投资。日本还设立了碳市场,以促进碳交易和减排。
中国在2020年9月22日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争取在2060年前后实现碳中和,将自身的碳排放与通过吸收碳或其他手段减少的碳排放量达到平衡,从而总体上不再对大气增加温室气体,并争取在2030年左右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针对工业低碳转型,国家制定出台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和政策,推出了一系列工业低碳发展制度。
其中,排放标准、能耗限额、能效标识、节能监察、碳核查、碳排放总量控制、碳排放强度控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等属于行政手段,是最为基础的制度,作为企业最低限度节能减碳的刚性约束。
同时在资本市场反馈同样较为火热,截止到2022年上半年,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达到19.55万亿元,同比增幅40%。大部分绿色贷款投向了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低碳助推工业扩展生命曲线
改善环境,打造绿色生态环境是低碳的核心目标。而工业企业作为践行者,战略的驱动因素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低碳不仅仅是宏观环境的刚性要求,更是工业企业发展扩展生命曲线的战略路径,具体体现在政策层次、成本层次和市场层次。
企业低碳化发展可以享受政策优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为采取低碳措施的企业提供税收减免或税收优惠,降低其运营成本。例如,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 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其次,政府向工业企业提供资金补贴、奖励或贷款支持,多次下发绿色低碳产业专项扶持资金资助,用于采购和推广清洁技术、绿色设备等,来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推动绿色技术的采用;
同时,政府调整能源价格结构,对使用清洁能源的企业给予价格优惠,鼓励能源的可持续和低碳使用。
低碳化可以推动工业向更加资源效率高的生产方式转变。减少碳排放通常意味着减少能源消耗和原材料使用,需要企业提高自身对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低碳发展有赖于技术的进步和智能制造的发展路径,绿色智能制造的发展模式下,企业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对于节约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发挥着重要作用。
低碳化转型符合企业ESG发展需求,能够为企业带来品牌效应的增值,树立环保负责的企业形象。同时,绿色智能制造的技术改进和生产模式的优化能够帮助企业打破市场边界,发掘新的产品,补充市场空白,推动企业跳出当前市场竞争的着眼点,开拓新的成长曲线,整合资源进军蓝海市场。
建立工业生态新部署
工业过程是高度集成的,因此对过程的一个部分的任何更改都必须伴随着该过程的其他部分的更改。在“3060”的政策背景下,如何推动工业企业低碳化转型是对企业产业生态的新考验。建立低碳产业生态,工业企业可以从结构、技术、能源、智能和生态五个方向做出新的部署。
绿色工业新结构
加大绿色低碳产品和低碳环保装备的供给,包括新能源汽车、光伏光热产品、绿色建材等低碳产品;绿色消费类电器电子产品和节能、节水、高效、安全的绿色智能家电等消费品;高效加热、余能利用的工业节能装备;污水、烟气、固废处理等工业环保装备;源头分类、过程管控、末端治理等工艺装备;生物质供能和农膜污染治理等农村节能环保装备等。
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对于高耗能、高排放且产能过剩的业务条线,通过加强能效设计要求、严控产能和落实能耗“双控”等方式,坚决遏制其盲目发展。鼓励部分高耗能业务,如电解铝、工业硅等,转移至可再生能源富集、资源环境承载力强的地区,提升绿色能源资源的供给能力,引导生态脆弱地区发展与资源环境适宜的特色产业和生态产业。
绿色工业新技术
技术进步包括自身的节能、降低碳排放等流程改造,更包括CCUS等技术的突破。具体措施包括加快重点用能行业的节能技术装备创新和应用,提升工业窑炉、锅炉、电机、泵、风机、压缩机等重点设备的能效水平,降低数据中心、移动基站功耗;
同时,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典型工艺流程,加强高温和中低温的余能回收利用等,探索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赤泥、化工渣等大宗工业固废规模化综合利用,强化企业、园区、产业集群之间资源的循环链接,提高综合资源利用效率。
绿色工业新能源
采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碳排放。逐步形成以绿色能源投入作为基础要素的绿色产业是实现产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的关键。推进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包括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旧动力电池、废油、废旧纺织品等;高价值废弃物资源进口也逐步放开;不断培育、提升再生资源的加工处理工艺水平,改变“小作坊”模式,形成规模化、技术化的再生资源加工处理产业,补齐短板。
工业绿色转型需要推动更多绿色低碳材料对传统材料的替代。但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对于材料性能研究积累不足,企业可以更好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少量的实测数据为基础,通过计算机仿真等做法,完成对各类工程材料的各种工艺性能的模拟。
绿色工业智能化
推动产业智能化由传统制造业体系向智能制造体系转变,加速绿色智能制造的工业化发展进程。绿色智能制造将由顶层规划自上而下驱动,对信息技术(IT)、运营技术(OT)、通信技术(CT)、数字技术(DT)、能源技术(ET)进行融合,整合供应链资源构建生态合作体系,绿色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将满足更多场景需求,从而创建智能化且可持续的未来工业。实现绿色智能制造,需要企业加快绿色智能要素向实体工业渗透步伐,助推技术加速融合;单个技术对工业制造全流程影响有限,企业需要打造多技术应用场景,推进将OT、IT、CT融合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加速升级与DT、ET技术的融合,逐步实现智能化与绿色化。
绿色工业生态循环
建设绿色工业园区,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集成应用;打造绿色园区,通过“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构建园区内绿色低碳产业链条,促进园区内企业采用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的生产模式打造零碳建筑推动园区应用转型,实现园区能源自给,减少园区碳排放。
同时构建绿色供应链,支持龙头企业在供应链整合、创新低碳管理等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回收处理的全过程,形成贯通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最终实现绿色产品的充足供应。
亿欧智库发布《2023年中国储能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就中国储能产业发展行业现状、未来趋势,以及不同行业具体应用展开研究。经济性与安全性是制约中国储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
欢迎关注公众号,添加小助手后回复报告名称获取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