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残酷battle模式疲态下,如何寻找音乐综艺“治愈”内核?

蜡笔小心 娱乐独角兽 2019-01-24



“如果把综艺市场比作江湖,在人人都赤膊上阵的时候,最聪明的人却避开锋芒,无招胜有招。”

 

随着夏天的硝烟褪去,综艺市场迎来了年末的最后冲刺,在音乐综艺扎堆却难出爆款的当下,透视着传统竞技模式已经开始呈现疲态。在这种大背景下,一档音乐综艺却火爆了Q4,首播当晚就以0.986%的收视率位居第一,微博热搜上榜数量超过10个,第二期更是取得了CSM52城收视率破1的好成绩。


 

《梦想的声音》作为一档品牌音乐综艺,第三季依然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盛不衰,其原因在于它巧妙地找到了星素结合的平衡点,真正呈现出一个平等包容的圆梦舞台。没有竞技比赛的火药味,没有剑拔弩张的节目效果,台下台下、屏幕内外都没有边界,整体互动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感”。就像江湖上的形意拳,看似简单却“无招胜有招”。

 

“确定的舞台,即兴的演绎”

 

在草根选秀落寞的时期,“星素”时代开启,明星纷纷占山为王登上竞技舞台,素人的选拔门槛也一再提高,各领域的专业音乐人进入,大大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星素类音乐综艺长期受到欢迎的原因,一是素人梦想养成的参与感,二是明星超群实力所带来的“爽感”。

 

近两年的收视市场,竞技模式开始逐渐呈现疲态,首先是缘于音乐人才的大量空缺,“回锅肉”选手的反复出现,丧失了素人追梦的真诚感。另外经过几年同类型节目的轰炸,观众对于竞技的套路桥段已经烂熟于心,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回顾下近二十年综艺发展历程,当一种模式趋于消亡的时候,总有另外一种模式来取而代之。如何把明星竞技的“爽感”和素人养成的“参与感”结合,产生“1+1>2”的节目效果,成为了各家创新的难点。

 

《梦想的声音》其赛制模式的巧妙之处,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为“确定的舞台,即兴的演绎”。


  

首先在于导师和选手身份置换的戏剧性,在选手被挑选时,导师是站在高处俯瞰的人,而下一秒钟选手却可以“主宰”导师的命运。这种不确定舞台所带来的刺激,和对导师的即兴创作的期待,能带给观众足够的“爽感”。例如本季中林俊杰改编的《雪落下的声音》,就是这种不确定性下灵感迸发的产物。

 

在“爽感”之后观众自然而然会产生代入感,同时也化解了星素综艺一直以来存在的“尬点”。如果说竞技综艺是通过残酷性,淘汰制来让观众引发共鸣,《梦想的声音》则是通过“游戏”这种更高级的方式让第三方产生“氛围感”。不仅导师与选手的关系是独立又相互成就的,作为第三视角的观众,也与台上人有着“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这种紧张感是一种内因,将自己完整的参与沉浸在节目中。 

 

玩法升级,明星激发潜能带来“爽感”

 

人在封闭空间或者紧迫的时间内,会发挥超出自己实力的水平,这种潜能是需要在特定情境下触发的,这一切都源自于压迫感,产生这种感觉的前提是——难度加倍,如同升级打怪一样,层层递进的难度也会带给观众“爽感”。

 

《梦想的声音》第三季回归,较之以前又有了新的玩法,歌曲限定词、3小时内即兴创作,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了明星导师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在第三期中,平时霸气的摇滚歌手谭维维,却抽到了一首甜萌的抖音神曲《学猫叫》,在3小时内,必须完成创作、舞台、音乐的设计,最终她用爵士风演绎了一只风情万种的猫,这种反差所带来的化学反应,就是观众想体验到的“爽感”。


  

而这一切真实反应,都是在限定的条件和空间下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明星导师来说,其实这也是一种“竞技”,但是一种自我的、向内的竞技。对于被赶通告、机械演出所包围的歌手们来说,麻木感是音乐创作的大敌,很多综艺中“明星PK”模式所必然的得失心,让歌手无法放下包袱尽情释放,但如果以帮助素人的身份位置,玩音乐就变成了一种“爽”和快乐。

 

这个舞台不仅给了明星导师一个释放自我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在其中产生了很多金曲。流行音乐的诞生,除了不断创作新的优质作品外,还有就是对老歌的重新颠覆和挖掘,在前两季中例如《黑色柳丁》等歌曲,就是通过不同的元素赋予了歌曲新的生命。

 

在第三季中,林俊杰、谭维维、王嘉尔、胡彦斌等明星导师,代表了老中青各个阶段唱作人的风格和音乐类型,其中能碰撞出来的火花,是非常具有“爽感”和可看性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梦想的声音》不仅仅是素人在圆梦,明星导师也走下神坛,重新颠覆自我找回初心。

 

音乐舞台,

如何诠释梦想的“温热感”?

 

观察下很多同类型节目,“星素结合”为何常常略显尴尬?是因为素人在节目中的定位不清,或是沦为明星的陪衬,或者被渲染了太多不必要的煽情故事,和刻意而为的火药味,音乐反而成为了其次。

 

不同于很多音乐综艺的人海战术,《梦想的声音》打造的是“小而美”的精品化舞台,一期选手人数不超过4个,镜头更多对准的是他们的音乐本身和幕后准备的过程,而对于背景身份的介绍则一笔带过,这就保证了选手不会被浅尝辄止地消费。

 

而素人相较于明星而言,缺乏看点是必然的,所以在素人挑选的独特性上就必须下足功夫。在第三季中,《梦想的声音》里的选手在多样性上都是可圈可点的,京剧,摇滚,说唱,爵士都在一个舞台上并存,多元性的舞台给了素人和导师更多交流的可能性。


  

比如第三期中,王嘉尔与自己心仪的选手先后演唱完之后,将本该淘汰的选手复活,是因为他说在国内他少见到能够把说唱这种曲风演绎得如此舒服的歌手。作为同样曲风偏向于hip-hop、流行的王嘉尔来说,更能够对追逐梦想的不易感同身受,在音乐综艺中素人圆梦这个老生常谈话题中,这是难得的具有“温热感”的瞬间。

 

梦想这个词太过宽泛,但是它的内核一定是温热的、甚至是治愈的。很多音乐综艺喜欢用竞技的形式,把实现梦想的残酷性展现在观众眼前,但是另外一种高级的形式是,把实现梦想过程中向内提升的成长过程,和旁人对你的帮助的一面展现出来。

 

以全面互动的“爽感”为形式,“温热感”为内核,打造出台上台下、荧幕内外平等的音乐交流舞台,营造出更高级的“氛围感”,《梦想的声音》第三季赋予了星素综艺更多的思考可能。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